余成明 李 霞
(江西華箭律師事務所,江西 上饒 334400)
患者長期滯留醫院,常常伴隨存在不服從醫囑、不遵守醫院相關住院須知管理規定、霸占整間病房、私自使用大功率電器、與醫護人員發生沖突等行為。因此也導致了嚴重的醫療安全、長期占用寶貴的社會公共醫療資源、消防隱患、違反社保規定、病歷管理、擾亂了醫院正常診療秩序等問題。因此針對醫院患者治療的情況,加強對案例的分析,合理探尋患者的心理。依照當前患者長期滯留醫院的原因,合理地制定相關策略,為醫院的健康發展提供意見,進而全力避免患者長期滯留醫院的狀況。
2018年4月10日,朱某因外傷致傷頭部、胸部、右髖部等在某縣人民醫院骨科住院救治,醫院為朱某施行骨盆骨折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手術,朱某于同年5月出院。
2018年7月3日朱某因“右下肢腫脹疼痛”再次入院治療,骨科病房給予的初步治療診斷為“右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某縣人民醫院采取低分子肝素、纖溶酶等抗凝治療方法治療。在完成初步治療后,朱某右下靜脈血管通暢,關節活度伸直0度,屈曲達到了90度,已經符合出院的需求。自2018年12月10日至2019年3月23日,某縣人民醫院下達20余次出院通知,朱某認為醫院術前沒有做血管彩超,未采取藥物、機械防栓泵,讓病人早期活動等方式預防血栓導致朱某“右下肢靜脈血栓形成”,以此為由拒絕出院,一直占據某縣人民醫院骨科病房29床。2019年3月23日某縣人民醫院為朱某辦理出院手續,并停止對朱告的治療及護理。朱某認為某縣人民醫院治療方案存在過錯,沒有完成治病的任務,滯留醫院內部達到兩年之久。
2020年5月某縣人民醫院向法院起訴,請求:1.判令被告離開醫院;2.由被告承擔訴訟費等費用。
法院在審理后認為被告朱某已經完成治療,經檢查后,患者已經符合出院的標準。原告某縣人民醫院下達通知二十余次告知被告朱某出院,但被告朱某仍然滯留在院方,拒絕出院。由于患者符合出院標準,醫院也完成了對患者的醫治義務,醫院的出院通知終止醫療合同,被告朱某行為已經侵犯了原告某縣人民醫院基本權益,干擾了其他患者患病醫治的需求。對于朱某主張醫院術前沒有做血管彩超,未采取藥物、機械防栓泵,讓病人早期活動等方式預防血栓導致朱某“右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法院建議朱某另訴。據此法院作出判決:第一被告朱某應當在判決生效之日起七日內離開醫院;第二案件受理費用應當由被告朱某承擔,并在判決生效之日起七日內繳納。
一審判決生效后,被告朱某仍拒絕出院,滯留病房,2020年10月法院在原告醫院申請下采取強制執行的方式,強制將被告劉某送至家中,并給予妨礙執行的朱某家屬訓誡。
長期滯留行為本身屬于違反合同約定,損害了醫療機構合法權益,而其家屬行為則屬于擾亂醫療秩序,該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三條、第五百零九條、第一千二百二十九之規定,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三章第二十三條之規定[1]。醫院下達出院通知書后患者仍長期滯留醫院,醫療機構可提起訴訟要求法院判決解除合同、排除妨礙、償還欠費、賠償損失等。當然,在實際解決問題實踐中,為了促進醫患和諧、妥善解決問題、減輕患者經濟壓力,醫療機構有時會選擇放棄要求患者賠償長期滯留給醫院造成的損失,甚至減少或免除患者的醫療欠費。
近年來,患者滯留醫院的案件越來越多,在對患者長期滯留案例進行評析時,我們就應當對其滯留原因深入分析,通過分析可以看出造成患者滯留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此類患者多是由于因疾病需要長期照料而家屬無人能夠照料,家屬能夠支付醫療費用,但認為疾病未治愈,患者仍不能獨立生活而拒絕接患者出院。在醫院治療過程中,部分滯留人員達到了醫院的出院標準,并不需要進行后續的治療,但是患者及家屬自愿繳納費用占據病房資源,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病床資源緊張、費用低廉,其醫療費用比養老機構費用更加便宜,而此類患者一般為心腦血管病等容易復發的慢性疾病,患者及家屬認為住院比養老機構更加利于治療,性價比更高。
目前依然存在著部分失能患者長期滯留醫院,但是并沒有家屬對其進行照料,而且在治療過程中不繳納醫療費用,在院方聯系患者家屬后,發現家屬的信息登記是虛假內容,醫院根本無法直接聯絡到患者家屬,導致患者長期滯留醫院,嚴重侵犯醫院的合法權益。此類患者多是本人喪失生活自理能力,而又無法聯系家屬和相關負責部門。常見的有流浪乞討人員、無家可歸人員、家屬遺棄人員、精神障礙人員等。
患者多數由于在意外事故或社會矛盾中出現受傷,常見車禍、強拆、上訪人員等。責任不清、無人照料、無人繳費。在事件得到解決之前,患者拒絕出院。社會矛盾尚未解決,并且患者家庭比較貧困,在經濟困難的情況,只有滯留醫院治療,例如發生交通事故或者其他人身傷害時,由于事故的侵權人沒有確定,就出現了責任不清、無人支付醫療費用的狀況,而患者也不愿意繳納治療費用,拒絕在事件未解決之前離開醫院,從而形成了患者長期滯留醫院的情況[2]。
對于醫院及患者來說,醫療服務合同屬于過程合同,而不是最終結果內容的表述,因此醫療服務合同在履行過程中,并不能嚴格達到患者所要求的治療效果,如若患者在治療完成后,符合臨床醫學上所判定的出院標準,醫院就可以解除醫療服務合同,停止向患者提供醫療服務,并要求患者出院。根據我國民法典規定,若當事人一方并沒有及時履行其義務,或者在合理期限內尚未履行的,可以解除合同。
患者長期滯留醫院或侵占醫院床位的行為已然造成了擾亂醫院治安的情況,但是我國當前對此醫療行為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對其行為的定義也沒有明確的標準,處理辦法也就更加不具體,所以當前的法律法規并不能有效解決醫療的問題,而患者通過維權的形式,使得醫院的治療秩序被擾亂,而且會損害醫院的整體形象。因此,國家及相關部門,應當自己制定完善醫療法律法規,明確醫鬧的真正定義,規定患者在完成治療并符合出院條件后,及時退還醫院床位,不得隨意侵占床位或拒繳醫療費用。一旦出現患者拒絕辦理出院手續或者故意拖延出院時間的行為,醫院就有權請求公安部門協助解決此案件,通過法律的權威性來不斷減少醫鬧及軟暴力的情況,從而有效維護醫院的治病秩序。
在當前醫院的整體應急處理機制中,對醫療糾紛的處理上還缺乏完整的機制,對其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體系沒有一個清晰的判斷,同時醫院也沒有設立相應的部門和患者進行溝通,針對與患者之間的交流缺乏預案。為了減少醫鬧現象的發生,保證醫院與患者之間的糾紛實現快速解決,醫院首先就應當積極加強自身管理體制的建設,保證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同時在醫鬧多發地帶,例如急診室或者手術室等范圍內加大安保措施,保證能夠針對醫鬧行為,第一時間采取合理的控制方式,爭取將危害降低到最小[3]。
綜上所述,通過案例評析可以有效了解當前患者長期滯留醫院的原因及法院的實際判決。目前患者長期滯留存在社會矛盾未解決,或者對治療過程有疑問的情況,患者只能采取不出院的方式,來對院方或者其他主體進行施壓。因此,醫院應當積極加強維權方法的應用,不斷完善相關法律規定,建立健全醫院糾紛的應急處理機制,并針對醫鬧的情況加大懲治力度,以此來維護醫院內部的整體醫療秩序,完善醫療服務,為其他患者的治療提供良好的治病空間,從而推動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