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立華
(沂南縣司法局,山東 臨沂 276300)
人們法律意識的提高,促使群眾在處理糾紛矛盾時,通常采取的是訴訟解決方案,致使大量不復雜、可在基層解決的糾紛大量地出現在司法審判中,不但增加了法院的工作量,同時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因此,在法治社會建設中,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成了人民調解工作的依據,而律師以其專業性參與人民調解工作,可將矛盾糾紛及時地解決在基層,緩解法院的訴訟壓力。
在矛盾糾紛中,當事人一般對法律不是十分地熟悉,在糾紛解決中難以做出正確的選擇,需要具備良好法律素養的律師幫助其做出合理、正確的選擇,律師熟知法律條款,擁有良好的訴訟經驗,在糾紛解決中可從法律專業的視角對問題進行深度的剖析,權衡利弊,并可對糾紛的結果作出預測,為當事人謀取最為合理的解決方案,以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基層法院本身審判人員數量較少,而管轄區域內的糾紛案件較多,且糾紛案件較為瑣碎,增加了審判人員的工作壓力。有的糾紛案件涉及人員多、牽涉范圍廣,調解工作難度相當大,而有的案件標的額小、糾紛簡單,當事人只是為了出口氣,將糾紛上升至法律層面,但是該類案件調解較為容易,所以,通過律師的積極參與,可以起到良好的調解作用,及時解決糾紛中的爭端,在當事人沒有進行訴訟之前,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矛盾,減少了法院的糾紛案件,緩解法院人民調解的工作壓力。
1.調解成效好
律師具備良好的法律素養,并且經手過大量的民事糾紛案件,具有非常好的工作經驗積累,可以游刃有余地進行人民調解工作,在雙方當事人完成陳述后,律師可依據爭論點給出合理的調解建議,并為當事人陳述利害關系,以促使當事人盡快做出調解方案的選擇,調解成效較好。
2.調解方案多
律師通過對案情的了解,梳理產生糾紛的原因,分析出當事人需要承擔的責任,并為當事人預測出訴訟的費用,讓當事人了解在此次糾紛中自身將要承擔的后果,促使當事人盡快做出正確、合理的決定。而且律師可以推動糾紛解決的進度,如果雙方當事人不同意調解方案,致使調解工作停滯不前,律師可幫助當事人進行下一步的解決措施,像申請法律援助,也可由自身代理案件引導當事人走訴訟程序。
1.法律素養高
人民調解工作主要是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律師本身的職業素養是其解決糾紛的基本條件,由于現階段糾紛案情越發得復雜化,矛盾呈現出多樣性,不具備法律知識的人員解決糾紛具有一定的難度,而律師在具備大量法律知識儲備的同時,還具有豐富的辦案經驗,在進行調解工作時,可以從法律與自身職業的視角看待糾紛,給出合理、恰當的調解方案,以防止雙方當事人糾紛的升級。
2.中立者身份
律師一般隸屬于律師事務所,不是政府機構人員,屬于中立者,其在人民調解工作中保持著獨立性,不受外部因素的影響,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能以客觀、公正的工作態度去處理法律事務。由于律師處于中立者的位置,當事人對律師有著一定的信任感,會與律師進行更為深入地溝通,使律師獲知糾紛產生的根本原因,以及當事人想要達到的調解目的。而律師依據當事人陳述的實際情況,可以給出當事人雙方都易于接受的解決方案。
3.服務范圍廣
由于律師本身職業的原因,其服務范圍非常廣泛,可以說涉及了社會的各個領域以及社會中的所有成員,只要是與法律有關的事項,都可納入律師的服務范圍。律師服務范圍決定著其實際的影響力,在其提供法律服務過程中,可對服務對象進行普法工作,并將法治社會理念傳遞給社會大眾[1]。
律師在訴訟活動中處于主導者的位置,而在人民調解工作中,則是以當事人為主體,律師處于輔助性的地位,律師在調解中的存在感和成就感不足,使得律師參與的興趣不高。此外,人民調解主要是一般的民事糾紛,律師收取費用的多少,影響著律師參與調解的熱情,收費較低,對律師缺少吸引力,而收費過高,則降低了當事人通過調解解決糾紛的意愿。
我國實行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當下群眾在解決糾紛中偏向于訴訟,而不重視非訴的應用,大多數群眾認為訴訟可有效解決糾紛,通過非訴訟程序無法達到理想的處理效果,群眾對于和解的認識存在偏差。因此,當出現糾紛時,首選的是訴訟程序,導致大量糾紛案件涌向法院,而沒有選擇使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影響到我國設立該機制的初衷,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
我國調解組織發展良好,基本實現了全面覆蓋,但是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調解工作成效有限,一是部分部門重視程度較低,人民調解組織建設缺失,工作執行不力,運營資金不足,各個工作環節銜接不暢,影響到調解工作的成效。需要人民調解工作依據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要求,探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作用,逐步完善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人民調解等之間的銜接機制[1]。
律師的職業要求是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以往的訴訟活動中以勝訴作為目標,而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中,律師需要擔負解決糾紛的重任。因此,在高校法學教育中,應注重學生談判調解能力的培養,律師培訓中也要強調人民調解的重要性,強化律師對調解工作的認識,并進行調解方式、方法、知識、技能的培訓。司法局也需提高重視程度,在開展常規訴訟業務培訓工作中,可以加入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方面的知識,以提高律師的調解能力。
各級司法局應提高對律師參與人民調解的重視程度,加強政策引導,出臺相關的指導意見,為自身管轄區域內的街道、鄉鎮等,配備律師進行人民調解工作。由政府部門積極推進人民調解工作,通過政策引導群眾運用解決機制,使律師與群眾都易于接受人民調解工作,以促使律師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中充分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政府相關部門需做好《人民調解法》的宣傳與教育工作,將人民調解工作進行廣泛的宣傳,可將《人民調解法》納入普法工作中,借助各種類型的普法活動,將《人民調解法》宣傳至基層,也可運用互聯網絡,將《人民調解法》在糾紛調解中的作用傳遞給群眾,使群眾認識到其重要性,提高群眾對《人民調解法》的認識程度,以便群眾在處理糾紛時,可以首選糾紛解決機制。
人民調解工作需與時俱進,在解決社會矛盾中要不斷地進行創新,探尋新的人民調解路徑,以加快人民調解工作在群眾內部的推廣。第一,建立聯動機制,將人民、司法、行政等調解方式進行關聯,構建聯動與配合機制,以提高人民調解的工作效率;第二,明確人民調解發展方向,在矛盾多發地點,專門成立調解組織,為群眾提供專業化的調解服務,并逐漸增加人民調解工作的難度,可進行跨區域、跨領域的糾紛調解;第三,在人群密集區域、矛盾多發區域設立調解組織,以便及時解決群眾之間的糾紛和矛盾,延伸人民調解的工作范圍,形成一定的覆蓋面[2]。
由律師參與人民調解工作,可為當事人提供專業的法律咨詢服務,并對當事人進行正確的引導,可提高人民調解工作的效率與質量。律師熟知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具有維護公平、正義的職能,其也是法治社會的代表。因此由其進行人民調解工作有著諸多的優勢,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支持下,律師具備了參與調解工作的條件,需要律師在其中發揮自身專業性的作用,及時有效地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支持,達到盡快解決糾紛的目的,為法治和諧社會的建設貢獻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