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業
(美國佩斯大學法學院,10603)
環境污染治理是我國現階段的重要任務,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一直以來,我國的水環境污染控制重點都在城市地區,但事實上隨著農村地區工業發展和進步,農村地區的水環境污染也日益嚴峻,再加之我國農村分布廣、村落多,農村水環境污染形勢不容樂觀,如何進一步規范農村水環境治理成為一個嚴峻的問題[1]。下面,先講一講農村水環境污染的概念和特征。
與水體相比,水環境這一概念更加寬泛,水體指的是地表水、地下水、水中生物等的集合體。水環境則指存在于水體內及水體周圍,所有影響水體發展的因素。農村水環境污染是指水體因外在物質介入而在物理、生物、化學等方面的特性變化,致使出現水質惡化的現象。
目前,我國農村水環境污染具有如下特征:1.復合性。我國農村水環境污染的影響因素眾多,如鄉鎮企業工業污染、城市工廠搬遷的轉移污染、日常生活垃圾、農業化肥使用等,水環境污染的復合性特征比較明顯[2]。2.隱蔽性。隱蔽性是農村水環境污染治理難的一大困境,城鎮地區的水環境污染往往比較集中,但農村地區居民星羅棋布,聚居點分散,導致水環境污染零散分布、復雜多樣,較為隱蔽。3.危害的廣泛性。農村水環境污染直接影響著當地居民的生活,還會隨著水的流動影響到其他地區人們的生活。一旦農村水環境遭到破壞,就會造成附近農村居民在生產、生活上的不便,甚至威脅生命安全。4.治理難度大。農村水環境具有分布廣、隱蔽性強等特點,直接增加了農村水污染的治理難度。
當前,我國針對水體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較多,但特別針對農村地區水環境污染的法規還很少,立法不完善的問題較為突出,這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1.立法指導思想滯后。我國農村水環境污染的產生原因在于地方未能全面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大部分地區只重視短期經濟發展,忽略了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上馬一些環境污染嚴重的項目,導致區域水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另外,重城市、輕農村的思想依舊比較嚴重,這會直接影響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2.我國農村水環境污染相關法律體系不完善。我國農村水資源保護的法律條款不完善,缺少專項立法和可實施性。雖然我國已經出臺了《水污染防治法》,但涉及農村水環境問題的法條較少,也缺乏可操行的規章制度,很難依法行使。
我國農村水環境污染執法力度不大,主要表現如下:1.機構設置不合理。環境保護機構隸屬于各級地方政府,這就導致機構在執法過程中,會受到各方面的過多干預,導致執法行為受阻。2.執法監督不足,農村地區還沒有形成人人重視水環境保護的社會氛圍,地方群眾對水環境保護執法不熱心、不關注。我國現有的行政問責制度也不夠完善,無法有效遏制環境保護執法中的權力濫用問題。3.環境執法機構權限小、話語權不足,無法對違法單位形成有效的約束力。再者,我國農村環境執法部門執法人員的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升,無法有效履行和完成環境執法工作。
我國農村水環境污染司法工作整體質量不高,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1.未能獨立行使司法權。我國地方司法部門的資金來源比較單一,大多依靠地方政府的財政撥款,其在具體執法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地方政府干預,無法保證司法的公正性和獨立性。在部分地區,還存在著媒體干預司法的情況,司法審判獨立性不強。2.實體、程序存在嚴重問題。從實體角度分析,針對無明文規定的事項,未能基于適用性原則進行裁決。從程序角度分析,經常會出現省略某些步驟等問題。3.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不完善,訴訟主體范圍狹窄,個人尚未列入訴訟的主體范圍。
第一,端正農村水環境保護立法指導思想。新形勢下,地方政府必須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理念,做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統籌發展,本著公平公正的理念,嚴肅對待農村和城市的環境保護問題[3]。
第二,加強農村水環境專項立法,建立健全農村水環境法律體系,加大水環境保護力度,迫在眉睫[4]。我國必須制定專項條例、開展農村水環境保護專項立法,為農村水環境保護提供堅強的法律支持。各級地方政府還需結合自身發展實際情況以及專項立法體系,建立完善的水環境保護規章制度,如環境監察制度、環境救濟程序等,嚴格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理念,加強農村水環境規章制度的建設。同時,還應切實提高各項規章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可執行性,為我國開展農村水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堅實后盾。
第一,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執法機構的建設。農村地區環境保護執法機構應直接歸屬于環保部門直接管轄,獨立于當地政府,這樣能有效避免地方政府的過度干預[5-6]。
第二,建立健全環境執法監督體系。加大農村居民對環境保護的支持和監督力度。完善信息公開制度,設立環保信息公開部門。農村地區自行選拔志愿者,定期采集相關數據,并及時發送到環保部門。還應進一步完善行政問責機制,制定合理的問責程序和問責標準,既要避免環境保護不作為等行為,也要避免權力濫用等問題。
第三,賦予環境保護部門強制執法的權力。設立環境警察,其主要負責環境污染防治費用的征收、執行等問題,賦予環境保護機構責任整改、限期治理的執法手段,全面提高農村環境保護機構的執法效率。
第四,全面提高農村環境執法部門執法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7]。加大執法人員的培訓力度,定期進行專業培訓,全面提高執法人員的整體素質。同時,還需加大執法人員的思想道德教育力度,提高執法人員的道德水平和政治覺悟,避免消極執法等問題。
提高農村水環境污染司法工作水平,具體可以從如下方面著手:第一,積極調整司法人員的薪酬結構和司法部門的資金來源,這能更好地確保司法的公正性和獨立性。還要加大司法人員的學習和培訓力度,全面提高司法人員的綜合素養,確保司法的權威性。第二,保障實體和程序的公正性。司法機關要做到公正、嚴格審判,保證裁決的嚴肅性和公平性。嚴格遵守取證、開庭、執行等一系列程序,保證程序的公正性。另外,要進一步提高審判活動的公開透明化程度,促使更多的地方群眾認識到司法的公平公正,認可裁決結果。第三,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新形勢下,必須增加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范圍,將個人納入公益訴訟范圍主體。
綜上所述,本文分析了農村水環境污染的法律規制困境,并從農村水環境污染法律法規、執法力度、司法工作水平等角度,詳細論述了農村水環境污染治理的法律對策,多角度入手,旨在全面提高農村水環境整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