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儀 楊澳松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0)
標準必要專利的產生是由于科學技術產品的廣泛應用,尤其是在無線通信技術等領域,一些產品的研發無法離開某些特項專利技術,如果仍然支持標準必要專利權人收取高昂的專利使用費,將會對其他產品的研發帶來極大的成本負擔,甚至形成壟斷,牽制行業活力,不利于科學技術領域的長遠發展。標準必要專利制度的目的即在于當某項專利技術成為一項基礎性技術,則標準必要專利權人不得獨占該專利,或收取極其高昂的專利使用許可費。FRAND原則來源于國際標準化組織,在其FRAND條款之中有著詳細的規定和介紹。該項條款對標準必要專利的權利人有著嚴格的要求和約束,其要求標準必要專利的權利人以一種公平合理并且沒有歧視色彩的條件將自己的專利技術出讓于其他專利人抑或者是實施方。這種嚴格的規范性條款是FRAND原則的一大亮點和特色[1]。
然而,FRAND原則作為一條國際組織的條款,并不具備強制執行力,甚至于FRAND原則的具體內涵也模糊不清,FRAND原則的法律性質也受到了極大的爭議。因此,在各國的訴訟中,圍繞FRAND原則的認定與保障,產生了許多不同的判決。由于無線通信技術多為跨國企業所共同開發與運用,標準必要專利的訴訟多為國際訴訟,涉及多個地區的主體,因此極易出現平行訴訟的問題,這無疑增加了標準必要專利訴訟的審判難度。
所謂禁訴令(anti-suit injunction),從通俗意義上來講,也就是禁止當事人在其他法院進行訴訟的一種命令。禁訴令制度的目的在于避免平行訴訟的產生或減少由此帶來的沖突。
禁訴令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英國,當時由于英國王室和教會的法院在某些案件的管轄權方面存在權力的交叉和重疊。因而英格蘭王室往往會通過禁訴令的方式限制有與案件有關的當事人在教會法院進行訴訟。
禁訴令在普通法系國家具有悠久的歷史,形成了完整的體系。綜合分析國外標準必要專利禁訴令案例,有關標準必要專利爭議引發禁訴令的情況主要發生在以下兩種場合:其一,專利侵權訴訟與許可違約之訴/許可費率訴訟相沖突的場合,即權利人基于其持有的標準必要專利,而標準實施者則在另一國法院提起許可違約之訴或許可費率訴訟,請求法院確認權利人違反了FRAND許可義務,或者請求法院確定雙方之間的許可條件;其二,不同的許可違約之訴/許可費率訴訟相互沖突的場合,即權利人向一國法院起訴,請求確認其在標準必要專利許可談判中是否遵循了FRAND原則,或直接請求法院確定雙方之間的許可條件,而標準實施者則向另一國法院就相同的訴請提起訴訟,要求另一國法院就該項內容作出裁判。
在英國,當有關法院即將確定其是否是某個案件訴訟的自然法院的時候,法院就會根據一些相關的因素來判斷當事人和該案件與受訴法院之間有沒有非常密切的聯系,而這是考量該法院能否接受當事人的訴訟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在當事人與當事人之間簽署過有關的仲裁條款或者協議的情況之下,英國的法院就擁有對該案件專屬的管轄權,這種管轄權是恒定不變的,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擾和影響。如果當事人之間有約定禁止一方向其他國家的法院提起訴訟,則雙方當事人應當遵循該項約定[2]。如果有一方當事人違反了相關的約定,向外國的有關法院提起了訴訟,那么這種行為就將構成對英國法院或仲裁機構專屬管轄權方面的違反。在這種情況之下,英國法院可以發出禁訴令來限制當事人向外國法院提起訴訟,并維護自己國家法院和仲裁機構的專屬管轄權。誠然,法院在認定是否屬于他國法院的訴訟管轄的同時,應當首先判斷當事人是否有欺壓性、糾纏以及其他濫用訴訟權利的行為的出現。可以確定的是,法院發布禁訴令的初衷就是為了司法的公平公正,同時這種禁訴令對當事人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其可以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其權利不受非法侵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法院在發放禁訴令的同時應當要保持一種謹慎的態度,一定要注意國際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司法禮讓和尊重,在保持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避免對他國的司法造成不必要的干預。綜上而言,英國的禁訴令制度在保障案件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和實現實體上的公平公正的救濟的同時也能夠維護好自己本國司法的尊嚴和主權,可謂是一舉兩得。
在美國的微軟公司訴摩托羅拉的案件之中,美國聯邦法院對該案認為是否發布禁訴令應當考慮以下幾個要素的問題。首先,美國聯邦法院考慮到不同國家的訴訟當事人他們的訴訟的爭議焦點是否一致。倘若訴訟當事人之間的爭議焦點不一致就會出現案件不同一的情況出現,這樣就會導致受訴法院不予受理該案件或者訴訟當事人不能在該法院提起訴訟等嚴重后果的出現。因此,在發布禁訴令之前就應當考慮清楚這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其次,應當確定美國的訴訟請求對禁止訴訟是否能夠產生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禁訴令的生效和執行必須伴隨著一定的強制力才能夠發揮其重要作用。強制力是保障禁訴令能夠充分得到貫徹執行的前提條件和必要途徑。此外,也要確定案件的當事人是否真正證明了案件存在下列的一些必要要素,因為這些必要要素是構成案件本身的重要一環[3]。這些重要的要素包括但不限于:其他的司法管轄區域是否會阻礙最先進行訴訟的司法管轄區政策貫徹執行;在其他的司法管轄區是否出現有壓迫性訴訟和濫用訴訟權利等違法現象的出現;訴訟請求是否威脅到了先訴法院的管轄權;訴訟的相關程序是否損害和違反了某些合理性評價等等。最后,美國的聯邦法院在審核評估是否能夠簽發禁訴令的時候應當注意這種禁訴令是否能夠為國際社會所許可和忍受,如果禁訴令引起了其他國家的強烈反感和反對,就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外交司法麻煩。
禁訴令制度并不是一個新興的制度,但我國沒有關于禁訴令完整的制度體系,雖然在近期的標準必要專利訴訟中我國對于禁訴令已經采取了反擊,并產生了一些案例,但是未能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也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這對于我國應對今后大量的標準化專利國際訴訟極為被動。我國應當加快構建禁訴令制度,這不僅是電子通信行業發展下的時代要求,更是維護我國司法主權的必然要求。
具體而言,在我國建立禁訴令制度,第一,應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我國應當采取嚴格主義模式,規定法院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能發布禁訴令,例如外國訴訟會對我國司法主權或當事人利益造成極大損害。但是在面對國外法院的惡意禁令,我國也應當采取對等原則,進行相應的應對;第二,明確我國的域外管轄權,并且將禁訴令制度與管轄權相結合,當一方當事人在國外法院另行起訴,構成對我國法院專屬管轄權的違反,我國法院可以頒發禁訴令,但應當采取審慎的態度,注意國際間的司法禮讓;第三,面對其他司法轄區進行的濫訴或壓迫性訴訟,我國應采取相應的反制措施,保護我國當事人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