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珊葵 丘志聰
(1.廣西警察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2.廣西團校,廣西 南寧 530000)
2019年12月28日通過了我國第一部《社區矯正法》,該法的正式出臺與實施,是我國自2003年社區矯正試點工作開展以來的立法表達。此次立法特點之一在于為未成年人的社區矯正工作設置專章,并明確針對未成年人應予以有別于成年犯的矯正措施。我國《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第三十三條、《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四條以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四條都明確了應當繼續秉承“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來開展未成年人的社區矯正工作,而這一方針也是我國未成年司法制度在社區矯正工作的延續和深化。
相較于成年人而言,未成年人具有生理與心理方面的特殊性,針對未成年人的社矯工作是更具針對性及專業化的工作,理應配備相對高素質、專業化的工作隊伍。可以說,工作者作為社區矯正的工作主體,不管是在踐行法律法規方面,還是日常管理當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社區矯正法》第五十二條第二款明確了應當吸收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人員參加社矯工作的規定。然而,實踐中工作人員配備不足、專職化工作者缺乏、職責定位不明確等問題依然存在,嚴重制約了社區矯正工作者隊伍的建設,影響社區矯正工作的效果。本文擬從未成年人特點角度,探討社區矯正工作者隊伍建設的相關問題。
根據我國相關法條規定,未成年人為不滿18周歲的自然人。由于未成年人自身特點,針對未成年社矯對象開展的社矯工作應當與成年犯有所區別,應當配備具備相應經驗的工作主體。
未成年人矯正對象正處于生長發育期,身體機能快速發展,性機能發育趨于成熟,但個人心理塑造與價值觀相對發展緩慢,且由于正處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尚欠缺法律、道德等方面知識,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響。這一時期未成年人存在自控力差、明辨是非能力不足、渴求認同感,易誘發聚眾斗毆、打架等違法犯罪行為等問題。[1]而熟悉青少年成長特點的專業人員了解這一階段矯正對象的生理特征,通過對未成年人進行風險、需求等方面的評估,充分掌握其犯罪動因,運用開展青少年工作的專業思維,能夠采取有針對性的工作方法及手段來開展工作。[2]
其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罪名及犯罪年齡相對集中。根據最高檢公布的有關數據,從2014年起,將近五年時間,檢察機關受理審查起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數量居前三位的罪名分別為盜竊、搶劫、故意傷害,而犯罪主體的年齡主要集中于15~17周歲之間,低年齡犯罪人數較少,2014—2017年,某縣法院審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共57起,其中占比最大的為搶劫罪,其次是強奸罪,而未成年犯罪主體為12~16周歲的初中階段。
其二,未成年人主要犯罪形式為共同犯罪。由廣東發布的2017年檢察院未檢部門工作數據顯示,“2017年廣東省檢察機關起訴共同犯罪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150人,占起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總數的43.04%。結伙共同作案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
其三,未成年人犯罪多屬于激情犯罪,犯罪動機多元化。部分未成年人易受外因引誘,犯罪可能是一時興起或情緒化作用導致的結果,犯罪動機可能是出于“好奇”、盲目跟從等,犯罪動機多樣化且具有不穩定性。
其一,社區矯正工作人員應制定特殊的矯正計劃。由于未成年人犯罪動機具有多元化特征,所制定的矯正計劃也需要量身定制,并采用一對一的幫教方式來進行,故執行主體在開展矯正工作過程中,所采用的矯正手段應當是有針對性地實施相應計劃方案。
其二,社矯工作人員應具備相關經驗,并掌握相關矯正技能。大多數未成年人仍處于義務教育年齡段,需要學校配合進行個案矯正工作,同時也需要社區矯正工作人員有相關知識儲備。故在設置矯正項目時,既需要將未成年人繼續放在學校接受教育,同時也需要有相關知識儲備的矯正人員介入輔導,在學業有保障的基礎上進行社區矯正。
我國自2003年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到全國全面實施社區矯正,全國各地紛紛建立具有當地特色的基層社區矯正機構,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矯正工作體系。新出臺的社矯法也具體明確了工作機構及相關人員的相應職責,為我國社區矯正工作者隊伍的建設提供法律指導建議。然而實踐中,針對未成年人開展的社區矯正工作仍存在一系列問題。
我國社區矯正工作者的具體構成包括社區矯正機構工作的公職人員、社區矯正輔助人員、社會志愿者、矯正人員的家屬或者監護人等。實踐中,這些主體構成存在一系列問題。其一,執法主體專職化水平有待提高。社區矯正工作的執法者為社區矯正機構的公職人員,具有法定身份,但這部分主體普遍人手配備不足,有些司法所一名工作人員要負責的社區矯正任務量有9個,需要管理的矯正對象人數為25名,甚至更多。且執法主體大多身兼多職,還需要擔負諸如指導人民調解、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等職責,矯正主體專職化水平較低。其二,矯正主體業務能力有待加強。矯正主體來自各行各業,各主體綜合素質水平參差不齊,易導致專業知識或技能掌握不足、未成年人矯正效果不明顯等問題。其三,熟悉青少年成長特點的專業化人才相對稀缺。未成年人社矯工作需要工作主體掌握法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綜合性知識,且需要熟悉未成年人成長特點,但實踐中仍缺乏這方面的專業性矯正人才,社會參與供給不足,矯正隊伍的專業化水準有待加強。
未成年人社矯工作中,對工作的管理往往更注重對社矯對象的管理,而忽視對社區矯正工作者的管理考核。由于社區矯正工作需要多方工作主體共同參與,而這些主體既有專職執法主體,也有社會工作者、社會志愿者等,存在參與社矯的部分工作者流動性大、社矯工作人員組成不穩定等特點,缺乏科學的社矯工作者管理考核評估體系,這直接導致了一些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積極性,出現敷衍、按部就班,甚至應付執法檢查等行為,這無疑給未成年人社矯工作的開展帶來隱患。
鑒于未成年人社矯對象的特殊性,需要工作主體具備專業的矯正技巧,理應建設具備專業化水平的未成年人矯正工作隊伍。就目前的隊伍構成概況看,工作隊伍人員配備參差不齊,甚至普遍存在“重使用輕培訓”現象,有針對性的培訓機制不完善,培訓內容與形式也缺乏針對性,尚未形成系統化的人才培訓體系。
此外,就現有的人才培訓活動而言,培訓內容固化,類似于關注青少年成長特點的基本理論知識幾乎沒有以系統化的形式出現在培訓知識當中,缺乏常態化的專門針對未成年人社矯工作的培訓,尚未形成系統化未成年人社矯工作者人才培訓體系。
我國《社區矯正法》第二章、第七章以應然性法條規定了社矯工作人員要具有法律等專業知識,并要求吸收了解未成年人身心特點人員加入工作,據此,應從社矯人員入職階段入手,把好任職“入口關”。
其一,規范社矯工作人員的招錄條件。制定公開招聘方案,招聘專門的社區矯正工作人才,盡可能全面地吸收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進入矯正隊伍,形成執法主體主導、社會組織參與的方式。設置心理學、教育學、醫學等多元專業知識人才的準入標準,除要求從業人員要具有相應工作準入資格證書外,還需要設置相應的考核準入測試,規范社矯工作人員的準入條件。[3]同時鼓勵高學歷在校學生、具備豐富經驗的在校講師、社會學專家等志愿人士加入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隊伍,或簽訂志愿合同或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以多種形式吸引有專業能力的人員加入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隊伍。
其二,明晰工作主體具體職權,各司其職,杜絕工作人員身兼多職現象。盡快建立專職的未成年人社區矯正機構及相應的專職社區矯正執法隊伍,規范工作隊伍工作定位,明確職責和責任,確保執法人員工作專職化,以便有效開展矯正工作。
其三,探索建立“一對一”幫扶未成年人的專業隊伍。既要對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履行保密義務,還要考慮未成年人對幫扶人員是否接納的問題。應盡可能安排了解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單個工作人員進行“一對一”幫扶,設置個案矯正實施方案,將專業化落實到未成年人個體,確保專案專辦,幫助每一個失足未成年人順利完成矯正后盡快回歸社會。[4]
未成年人社矯工作者工作任務重的同時也需要實現自我價值,而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看,需要搭建科學的管理評估體系,通過完善績效考核機制、提升薪酬待遇,激勵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調動工作人員主動參與工作的積極性。[5]
其一,完善對社矯工作者隊伍的績效考核機制。完善社矯對象的服務效果反饋機制,將工作人員的工作績效與服務效果直接掛鉤,需要根據社會工作者對未成年人社矯對象的服務效果反饋進行績效考核,使其工作的績效與工作的效果直接掛鉤,通過司法行政機關對社區矯正工作者作考核評估與訪談社區矯正對象的效果反饋,實現內外綜合評估,最終作為工作人員的績效考評參考標準之一,從而激勵社矯工作人員積極工作,提高效率。[6]
其二,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通過提高薪酬待遇,鼓勵工作人員考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提升自身業務水平,并給予職業的晉升空間,提供外出學習機會,使社矯工作者看到成長空間,實現其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進而充分調動社矯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由于未成年人正處于理論知識儲備階段,需要參與幫扶管教的工作人員能夠對多門學科進行掌握和運用。因此,亟須強化社矯工作者的專業在職培訓,構建科學的人才培訓體系。
首先,科學設計,完善崗前培訓機制。為即將從事社區矯正工作的人員開展崗前培訓,不斷挖掘潛力,科學矯正,初步掌握與社區有關的具體程序、法律,教育矯正等基礎知識、技能,增強專業能力,使社區矯正工作中的各種執法環節更加嚴謹合法,提高矯正效果。
其次,采取社矯機構與高校進行長期合作,聘請高校相關專業的教授負責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的專業督導工作。由于高校是科研的前沿陣地,高校教師也能夠掌握最新的理論成果,既能為社矯工作提供理論建議,也充實社矯工作力量,還能為各項相關工作提供指導。
最后,設置在職培訓評估考核機制,通過設置入職前、入職后不同階段的培訓考核機制,檢驗各培訓人員的培訓成果,從而形成不斷強化理論知識、相互督促的良好學習氛圍,最終實現未成年人社矯工作者隊伍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提升。[7]
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備受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通過開展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以非刑罰執行方式幫助未成年人矯正心理與行為惡習,最終助力其順利回歸社會,是社區矯正制度引入未成年人刑事責任體系的創新之舉,既順應了我國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也尊重未成年人成長的規律,而建設一支專業的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者隊伍是未成年人社矯工作順利有效開展的重要保障。只有通過對社矯工作人員的準入、管理評估、人才培訓等方面提升社矯工作人員的專業化水平,才能真正地構建一支專業化的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者隊伍,為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有效開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