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蕊
(三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海南 三亞 572000)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發(fā)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辦好思政課,離不開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yè)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專業(yè)化思政課教師隊伍。”在海南民辦高校調研時發(fā)現,教師隊伍建設往往滯后于思政課教學改革需求,影響了思政課應有的教學效果,也影響了學科建設與發(fā)展。同時,由于教師學科背景不同,研究關注點不同,以及時間、精力有限,使很多教師在教學與科研關系的處理上,呈現分離狀態(tài),難以真正實現教研相長。在各自為政的情況下,教師挑選自己擅長的內容來講,科研上大多選擇自己原有的學科來研究,造成了教學盲點與科研局限并存的事實。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路徑之一就是加強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團隊建設。
調研發(fā)現,海南民辦高校的思政課教學呈現出相對消極對待、被動接受甚至是刻板性灌輸的尷尬局面,缺少主動求變心理,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其原因,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民辦高校普遍缺少高水平學科帶頭人
一門學科的帶頭人能力水平直接影響了整個學科的建設與發(fā)展。優(yōu)秀的學科帶頭人會以其豐富的教學經驗、扎實的學術理論功底、優(yōu)秀的人格為團隊內成員樹立榜樣,提供指導,幫助團隊整體的科研和教學水平實現革新。海南民辦高校薪酬待遇普遍低,提供的發(fā)展平臺低、上升渠道窄,加之管理上的任意性較大,因此很難引進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
2.民辦高校教師隊伍整體水平低且結構不合理
調研發(fā)現,海南民辦高校引進的教師大多是碩士研究生,學術研究起點比較低,在課題申報、課題結項,尤其是在核心論文發(fā)刊方面由于學歷、職稱、院校層次限制難度非常大。且在思政教師隊伍結構上,以畢業(yè)不久的青年碩士研究生隊伍為主,缺少高職稱、高學歷人才,很難發(fā)揮高職稱、高學歷人才對青年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大多青年教師教學經驗不足,科研水平不高,自我認知不清,在教學和科研尚處于知識累積階段,很難有大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
調研發(fā)現,海南民辦高校的思政教育仍舊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tài)。
1.民辦高校思政教師往往自我認識不足
民辦高校思政教師往往自我認識不足,缺少自我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研究方向不明確,甚至不關注科研,而僅關注完成教學任務,難以實現教研相長。長遠來看,教研脫節(jié)不僅不利于教師團隊建設和發(fā)展,也會影響實際的思政教學效果。
2.思政教師參與團隊建設的積極性不夠
由于學科背景不同、學術關注點不同,加之職稱結構、學歷情況間的隔閡,導致合作交流上存在差異,這也影響了思政教師參與團隊建設的積極性。目前,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在教學和科研上大多處于單打獨斗的狀態(tài),難以形成組合拳。
3.民辦高校領導對思政課程的重要度不夠
很多民辦高校領導對思政課程的重要度不夠,有些管理層人員甚至固守傳統(tǒng)模式,抗拒思政課教學改革,包括抗拒思政課教師團隊建設改革。這種政策不支持、資金跟不上的現實,使教師團隊建設很難有大的成果產出。
有效整合資源,推進學科建設與發(fā)展,提高教師教研水平和教研產出能力是當前思政教師團隊建設關注的焦點和難點。調研發(fā)現,海南民辦高校普遍存在團隊建設單一化、模式不靈活、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使團隊建設運行效果欠佳。具體表現:一是團隊建設主要依靠領導或學科帶頭人來協(xié)調、組織,由領導或學科帶頭人一人說了算,形成一言堂的局面。這樣的團隊建設直接受制于領導人或學科帶頭人的水平和能力,不能高效發(fā)揮群策群力的“組合拳”作用;二是教師團隊建設組織、管理難度大,團隊成員不穩(wěn)定、流動性大,影響了團隊建設效果。明確的、全體成員共同認可的團隊建設目標是團隊組建的基礎。但調研發(fā)現,海南大多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團隊建設目標并不清晰,部分團隊組建初期目標清晰的也在之后的執(zhí)行中變得模棱兩可。在海南,民辦高校思政教師大多只承擔思政“公共課”教學任務,沒有自己的專業(yè)課,教師隊伍比較小,團隊成員選擇的空間小,加之民辦高校教師隊伍流動性大,加大了教師團隊建設的運行難度。上述三個方面直接影響了團隊建設的運行效果。
促進教師的自我成長和提升是團隊組建的重要目標之一。為了促成團隊建設既定目標的實現,往往會挖掘團隊成員優(yōu)勢,進行資源整合優(yōu)化,使團隊成員不斷提升自我。團隊成員間的相互學習、交流、互動以及來自外界環(huán)境的鼓勵、督促、引導,會引發(fā)團隊成員不斷自我革新,使團隊敢于創(chuàng)新、敢于實踐。同時,組建一支帶有互相幫助、互相啟發(fā)的健康協(xié)作氛圍的團隊以及這種氛圍所帶來的心理與專業(yè)知識支持,能夠使思政課教師有教學改革的決心和膽量,提高科學研究的水平和能力[1]。
優(yōu)質的課堂教學,可有效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有效活躍課堂氛圍,并讓知識入心入腦。這需要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內容設計,采用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并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用心率。同時,課堂教學內容需根據學校辦學特色及學生的專業(yè)背景與知識水平進行設計,挖掘課堂專業(yè)教學內容與學生興趣共生的結合點,深挖課程內在魅力。為此,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這往往不是單個教師短期可以實現的,而需要團隊成員間能力互助、優(yōu)勢疊加、進行分工合作。團隊成員對自己的分工教學內容進行深挖、優(yōu)化,團隊負責人對大家的分工內容進行整合和完善,這樣的教學內容,往往能結合社會熱點、焦點,并能結合學生的關注點,實現趣味性與學理性并存,思政課教學實效也會大大提高。
教師團隊建設過程也同時是為教師搭建團隊學術平臺的過程。團隊學術平臺的搭建將有效地改善教師科研迷茫、找不到方向的局面。首先,將幫助教師梳理學科前沿及當前各學科關注的焦點、難點,并組織教師進行交流討論,激發(fā)教師研究的興趣和靈感,幫助老師確定科研方向;其次,將極大地改善民辦高校思政教師科研上“單打獨斗”,缺乏競爭力的局面。團隊學術平臺將幫助教師對課題申請書提出修改建議,使之不斷完善,利用團隊內成員學科背景的優(yōu)勢,優(yōu)化課題成員組合,提高課題申請中標概率。在此過程中,團隊成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競爭力將不斷得到提升。
優(yōu)秀的教師團隊建設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要有好的團隊帶頭人。優(yōu)秀的團隊帶頭人往往也是有著扎實學術理論功底,豐富的教學經驗,熟知本學科研究的前沿,敢于突破創(chuàng)新、敢于進行教學革新,善于組織、協(xié)調、管理的學科帶頭人。但面對優(yōu)秀學科帶頭人稀缺的現實,一方面,民辦高校必須加大學科帶頭人引進力度,在薪酬待遇、科研啟動經費、住房政策補助、子女教育、其他社會保障及賦予自主權限等方面給予更大支持,讓人才可以引得進、留得住,讓其能踏實投身于思政團隊建設與學科發(fā)展。另一方面,民辦高校也要加強內部思政學科帶頭人培養(yǎng)力度。學校內部思政教師由于其對省內思政學科發(fā)展情況、本校情況、本院或本部門的人員結構等都比較了解,在思政課教師團隊建設過程中更能夠結合實際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的對策建議。因此,在外部引進難度比較大的情況下,從學校內部挖掘和培養(yǎng)人才就顯得很有必要。
面對民辦高校思政教師隊伍大多為碩士研究生學歷且以女性青年教師為主體的現實。首先,團隊帶頭人必須對每一位成員的學科背景、研究方向、教學特點、性格、年齡、學歷、職稱等進行分析,將教師隊伍進行整合優(yōu)化,讓教師發(fā)揮各自專長,這樣才能構建起一支相對科學、合理、綜合素養(yǎng)更強的教學團隊,從整體上優(yōu)化思政課教學隊伍。其次,調配內部教師資源,將思政課教學能力突出的優(yōu)秀教師集中到一起,組建一支教學研究團隊;將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師組織起來,構建一支科研攻關團隊,使這些團隊在教學與科研實踐中發(fā)揮榜樣與帶頭作用。最后,大力發(fā)揮老教師及骨干教師的傳幫帶作用。讓有豐富教學經驗和理論知識的老教師及骨干教師采用“一對一結對子”辦法對青年教師的教學和科研開展指導,使青年教師盡快成長起來。
針對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存在的自我認識不足、缺少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重教學、輕科研、教研難以相長的問題,必須給予重視,并加以解決。為此,思政課教師自身要能辨別形勢,轉變觀念,革新認識。首先,要認識到民辦高校辦學的關注點已經從過去完成教學任務轉向教學與科研并重,甚至科研重于教學的現實。日常工作中,在專研教法、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基礎上高質高效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更要革新認識,不斷學習,不斷積累理論知識、提高自己的理論研究水平,來適應外在要求的變化。其次,教師團隊建設還需要教師主動改變傳統(tǒng)“灌輸”教學觀念與“單一”的教學方式。應高效利用現代新媒體教學技術,采用多種課堂翻轉形式,不斷創(chuàng)新教法、革新教學內容,尊重學生個體性差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不斷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最后,要轉變過去“等、靠、要”的被動學習與被動適應情況,轉變過去“依靠個人”單打獨斗的科研方式,認識到團隊的重要性,并不斷提高自己參與團隊合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實踐中要勇于并善于利用團隊資源使自己不斷提升進步。
1.要有明確的團隊理念、科學的目標
明確的理念、科學合理的目標能夠在團隊合作中凝聚人心,高效組織并有效引導團隊成員行為,使團隊成員快速成長,有效建設較高水平的教師隊伍,使團隊整體的教學與科研水平得到提升。同時,還要有靈活機動的目標規(guī)劃,設置團隊長遠發(fā)展目標與近期建設目標,并避免目標在執(zhí)行中偏離“初心”。
2.要在團隊內部構建有效的管理運行機制
這需要制定明確的團隊活動章程或條例,采用制度化的組織管理形式,避免“一言堂”或團隊活動的隨意性和任意性。完善團隊的運作機制包括具體的團隊成員培養(yǎng)機制、團隊定期研討學習機制、團隊成員激勵機制、團隊建設評估機制、團隊溝通交流機制等一系列制度[2],使團隊運行有章可循。當然,團隊建設是個長期過程,而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斷積累并不斷優(yōu)化。
教師團隊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團隊建設離不開良好外部條件的支持與保障。這種支持與保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需要有力的物質支持。團隊建設必備的辦公場地、設施及經費都需要思政教育主管部門及學校給予協(xié)助支持。為此,需要團隊做好與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溝通協(xié)商工作,促使其設立思政課教師團隊建設專項經費,大力引進學科稀缺人才,優(yōu)先購置團隊建設設備,從人、財、物等方面助推團隊建設。另一方面,需要有力的政策支持。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要在政策上給予團隊建設有力支持,如給教學團隊授權,讓其擁有教學改革自主權、經費與教師資源使用配置權;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制定有利于團隊建設與發(fā)展的激勵政策[3];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為團隊成員制定定期培訓計劃,提供更多學習交流機會;此外,還可以邀請知名專家來為團隊成員傳授經驗,激發(fā)其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