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馨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外國語學院 山東 濟南 250103)
在計算機、手機和平板電腦等設備的支持下,學習者越來越習慣在線瀏覽網站、檢索信息、撰寫文章等,這些信息獲取式的活動使他們大大受益。除在線設備帶來了生活方式和日常習慣的改變外,全球語言學習也正在經歷從傳統線下教育向線上教育的轉變。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線語言學習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研究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學界將在線語言學習分為三個階段來闡述,以解釋信息技術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1]。第一階段是1960年后開發的計算機輔助教學(CAI)。這使教師在教學中使用計算機功能,如圖像、音頻、視頻,解決現實教學環境問題,幫助學習者更有效地理解知識。在此階段,研究的重點主要是電子設備在教學中的應用及對教學方法的影響。第二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研究重點是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CALL)。從那時起,研究者相當重視學習者的行為。研究表明,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系統能促使學習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產生自主行為。第三階段是當下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IITC)階段。在此階段,在線信息和技術設備被視為幫助語言教育的教學手段,師生關系也發生了變化。也就是說,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在教室教學的教育模式逐漸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在線教育模式[2]。
研究結果表明,在線交流在英語教育中起著積極作用,因為它可以幫助語言學習者建立第二語言身份,這一點對那些不太自信、不愿意在課堂上說英語的學習者來說,尤其重要。在諸如釘釘、云班課、U校園等在線學習平臺上,學習者通過在線討論、小組活動、投票等方式與他人交流,內向的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感覺更舒適[3]。此外,在線教學模式支持學習者發展自主學習。與傳統的線下教學相比,在線教育要求學習者學習課程、完成課程任務并監控自己的學習進度。身處在線學習環境中,教師的角色往往是輔助指導性的,在必要時為學習者提供幫助。因此,學生有動力使用元認知策略并更頻繁地強調自我調節[4]。此外,與固定時間地點的線下教學模式相比,大多數在線學習模式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學習者可根據個人情況選擇合適的學習時間和地點,以適應各類學習風格的需求。
然而,除上述積極影響外,還存在一些可能會阻礙在線教學成功的因素。首先,學習者身處在線教學模式時,可能很難自發積極地參與小組活動。學習者為網絡班級成員時,他們在真實語境中的交流和互動會相對較少。因此,學習者可能會在獨自完成任務時逐漸產生孤獨感,而這可能會影響他們的語言學習態度,從而引發動力不足的情況[5]。此外,可以看出,盡管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有許多自我指導的機會,但仍會出現對學習材料使用不足的情況。正如Darasawang和Reinders所提到的,近年來在線學習方式越來越流行,但由于許多學生當前擁有的學習經驗和學習能力都比較有限,對于自己學習方式中的不足,他們可能無法做到徹底反思和調控[6]。因此,學生的最初學習需求將無法得到滿足,自主學習這一方式反而限制了個人的學習和發展。
因此,在線課程施教者必須兼顧在線學習正面和潛在的負面影響。筆者將以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大學英語》課程為例,主要介紹線上教學的進行方式和支撐其發展的理論依據,詳細闡述如何將在線語言學習理論融入課程教學。
批判性思維能力是學生在撰寫學術論文時所需具備的一項重要能力[7]。本文闡述的大學英語課程旨在提高學習者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授課對象為大二年級各專業普通文理類本科學生。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來說,線上直播與小組任務相結合的授課方式使他們在疫情期間能靈活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本文將以教材中某一教學單元為切入點,單元課程以任務為導向,學習者可以通過參與各種協作任務來獲得批判性思維理論的知識[8]。在教學平臺的選擇方面,教師以云班課為基礎開展各項教學活動。該平臺是一個向全校學生開放的在線學習平臺,教師可通過上傳資料、發布任務、創建論壇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安排學習任務。此外,學生還可以使用其他校本資源、出版社資源及網絡資源進行在線學習。但是,由于大多數學習者已經習慣了傳統課堂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教學方式,他們可能需要花費一些時間來改變學習習慣,適應各類在線學習平臺。因此,教師在在線課程開始前將就其選擇的資源和學習平臺向學習者進行說明講解,提供線上指導,幫助學生在開始進行學習任務之前熟悉與課程相關的在線學習資源。
在課程第一部分,任務前階段(pre-task stage),教師首先會發布一項主題為“想做工作者還是勞役者”的調查問卷,根據學習者的回答進行分組。學習者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完成相同主題的思辨任務。在任務中階段(while-task stage),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該辯題,每個小組派選幾名代表在教師預先發布的論壇中發表觀點。在小組觀點形成過程中,學習者可利用在線平臺及各種便利的社交媒體溝通方式,與團隊其他成員充分交換想法,這些協作活動有助于增強他們的信息處理能力,如推理和分析[9]。但由于沒有機會見面,學生可能缺乏作為團隊成員的歸屬感,致使缺乏交流的動力。為解決這一問題,小組成員可選擇使用社交媒體(例如:釘釘小組、QQ群、微信群等)開視頻會議,進行實時溝通。此外,教師將充當小組活動的推動者,在討論過程中提供在線指導,適當激勵小組成員,以幫助他們實現理想的結果。在任務后階段(post-task stage),各組成員需要對其他小組的觀點發表評論,并回復在自己小組發表觀點下的評論。如有必要,組員也可對小組發表的觀點進一步闡釋和說明。
該單元第二部分任務要求學習者閱讀疫情期間推進網上就業的新聞,然后在教師設置的作業板塊中撰寫并上傳反思性評論,運用批判性思維分析回應與就業相關的社會熱點話題。本節中的教學材料會采用真實的新聞,這些材料并非專為語言教育而設計,因此,學習此類材料,學生可獲得能用于現實生活的知識。基于現實材料發表反思性評論的活動有助于學習者產生新觀點[10]。就學習方式而言,與在傳統教室中按老師的要求學習的方式不同,學習者在完成這項活動時,可以利用在線學習平臺搜索相關資料數據、完成讀寫任務,根據任務進度對自我行為進行調整,這使他們能夠使用元認知策略,這種策略可以更頻繁地監控和反思學習過程和結果,使他們能夠更加自主地學習語言。盡管在線語言教育近年來已普及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與已經接受并習慣的傳統面對面教學相比,學習者在自主學習方面仍缺乏經驗,難以使用高效的方法完成各項復雜的學習任務。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將在任務進行的過程中設置討論區,學習者可隨時提問,以從教師和同學那里獲得幫助(scaffolding)。教師還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微信、QQ等)、電子郵件等為學習者提供幫助,確保學生在遇到困難時有機會、有途徑獲得幫助,保證他們完成學習任務、實現學習目標。
完成這一階段的讀寫任務后,教師為各小組創建討論組。學生首先自評,然后互評。在線討論組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開放的空間,使他們可以與其他學習者交換有關疫情期間就業問題的觀點,確保了該任務的實用性。此外,在任務完成過程中,與同學的討論和交流,使學生有機會提供和接受形成性反饋。這擴大了他們的視野,有助于對任務產生新的思考和觀點。同時,這項活動也可以幫助他們獲得積極的語言學習效果。具體來說,學習者可以通過閱讀和回復小組成員評論來提高他們的閱讀和寫作技能,獲取更多的詞匯,完成后續任務。
在第三階段的任務中,教師上傳并要求學生在平臺觀看有關遠程辦公利弊的辯題視頻,然后撰寫評論文章。這項任務旨在幫助學習者利用在第二階段的學習經驗進一步培養批判性思維,并在當前部分及最終評估任務中獲得積極的學習效果[11]。針對這一階段學習任務選擇的原因主要分為兩部分:首先,教師要求學習者撰寫評論文章,給予形成性評價,使他們有機會發現文章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這一階段教師所選擇的教學材料為辯論視頻。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來獲取正方和反方觀點,并在書面任務中形成相對客觀的觀點。同時,教師仍會設置討論區,為學生提供對其他同學的文章發表評論的機會,以便學生在語言使用及分析能力方面取得進步。
在課程的最后階段,教師對學生進行階段性評價,要求學生閱讀疫情影響就業的相關文獻,并撰寫評論文章。在計劃進行課程評價時,教師需考慮它與先前任務的相關程度。因此,基于前三個階段中的任務完成情況,課程評價任務的難度將進行升級,目的是測試學生對一個話題是否有批判性思維能力。教學評價也是在線語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可以監控學生的學習進度,而且可以影響未來課程設計,因為有效的反饋可用來指導未來在線語言教育的創新與改革[12]。此外,教師會設置意見評論區,允許學生隨時對課程和學習任務留下形成性評估意見,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反饋對后續任務進行優化調整。最后教師要求學生完成總結性課程評估調查,通過了解學生對課程的有效性評估,促進后續課程的改進和提升[13]。
本文回顧了在線語言學習的相關文獻,闡述了《大學英語》辯論性話題線上教學課程。教育工作者倡導的在線語言教育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與協作,鼓勵這些學習者在在線語言學習中進行自我指導。需要注意的是,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應進一步考慮某些環節的設置給學習者帶來的潛在負面影響,例如如何更有效地保障學習者的自主權和參與意愿,以確保在線課程更加連貫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