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琳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興起,電商平臺不斷發展,進而衍生出了多種多樣的新興行業,童模也隨之進入人們的視線。兒童作為社會上及法律意義上的弱勢群體,理應受到法律和社會上更多的特殊保護,但童模作為一項迅速發展起來的行業,其在法律方面可依照的規范與條例仍不完善,致使不少參與童模行業的兒童法律權益受到侵害。2019年4月,因在網絡上被曝出的童模妞妞被母親踢踹的視頻才讓這一處在灰色地帶的新興行業被大眾重視,并呼吁完善相關法律的制定。
童模的法律性質一直是影響童模權益保護最基本的問題。因童模沒有受到更多的社會上的關注,導致其法律性質的界定一直未被確定。我們知道《勞動法》禁止招收童工,即指未滿16周歲,與單位或者個人發生勞動關系從事有經濟收入的勞動或者從事個體勞動的少年、兒童。且根據《刑法》第二百四十四條與《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八條也明確規定企業不得招錄未成年人。而童模雖是進行經濟活動,但大部分非經兒童自身與商家達成協議而是由其父母同意并帶領進行活動的,難以認定為普通的勞動關系。《禁止使用童工規定》第十三條也對此情況進行了例外規定:文藝、體育單位經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同意,可以招用不滿16周歲的專業文藝工作者、運動員。由此,根據法無禁止即可為,童模的拍攝活動雖屬于勞動,但并不屬于童工。
有人則認為童模屬于另一種意義上的廣告代言人。《廣告法》第三十八條中明確指出不得利用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作為廣告代言人,但并沒規范和制約兒童參與廣告拍攝的事。實際上,童模與代言人還存在很大的區別。代言人一般指為某種商品做廣告宣傳代言的有名氣的人。而童模僅為對方拍攝服裝照片,既不能為商家帶來額外流量與不能對商品進行宣傳與推薦。因此童模也不屬于代言人。
因從業主要人員的年齡普遍較小,自身思想還未成熟,缺乏主動性,所以大部門童模都是由父母或其監護人帶其從事拍攝活動,部分家長把孩子當成搖錢樹,一些孩子因高強度的拍攝或其愛玩的天性往往會產生抵觸心理,致使與家長的矛盾爆發,導致家長有時會通過打罵的方式來迫使孩子繼續完成拍攝。當然也有不少童模是出于自身興趣愛好再加上一些商家拋出的橄欖枝,由父母帶其從事相關工作,但目前行業相關流程不規范,童模活動雖然從某一方面來說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幫助孩子擺脫扭捏內向的性格,鍛煉他們的交際能力,養成良好的氣質,但是一些輔導培訓機構的資質參差不齊,則導致不斷出現行業亂象。這些情況都與童模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未成年人所應該享有的權益相抵觸。在參與拍攝活動的過程中,能否保證童模自身的身體權、肖像權、受教育權、財產權等權益不受侵害?這是行業目前急需面對并進行規范的問題。
根據前文對童模法律性質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勞動法》《廣告法》雖均涉及對兒童權益的保護,但由于沒有專門針對性的法律規范,其對童模行業保護的效果微乎其微。《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禁止脅迫、誘騙、利用未成年人乞討或組織未成年人進行有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動,但童模的拍攝活動很難被認定為有害兒童的身心健康。由此,2019年5月7日,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人民檢察院、濱江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共青團濱江區委員會聯合共同出臺了《關于規范童模活動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意見》。此意見是我國出臺的首個針對童模行業的保護規定,具有極大的建設意見[1],規定了童模的定義,童模的活動范圍、工作時間以及對童模行業的監管等一系列保護措施。但由于此意見也存在諸多不完善,如:對童模工作時間的規定過于籠統,對學齡前兒童的權益難以保障,對監護人的責任承擔和部門監督缺乏管控,且此意見的法律位階較低,無法在國內大面積的對童模行業產生效力,所以關于保護童模法律權益的規定仍然要通過立法等措施進一步完善。
伴隨互聯網的發展與進步,法律的制定也要逐漸跟上步伐不斷發展創新。現今的法律之所以不能很好地保護童模法律權益,主要是因為其法律性質的特殊性。童模行業的產生是順應時代的發展,符合當今人們的購物需求,我們不能從根源上杜絕此現象就要從立法制定上嚴格把控細節。筆者根據前文對我國現階段童模行業的有關法律的梳理,對今后的有關立法活動有以下幾點建議:
目前的有關法律不能很好保障童模權益最主要的因素是行業范圍難以界定。我們應該從法律性質上與童工、廣告代言人等相關名詞區別開來,既要肯定童模的合法性,又要明確限定童模行業的范圍,“多角度對童工進行界定,如對工作環境、時間、強度、性質等方面做出具細致的規定”[2]。比如認定童模只能從事兒童服裝的廣告拍攝、走秀以及影視表演等娛樂行業的活動,這樣即杜絕了兒童被迫參與一些商業活動的現象。
根據我國憲法及民法的規定,童模享有的受教育權及休息權應予以保障。因童模的年齡范圍較廣,我們應劃分具體的年齡階段予以制定不同的活動時間標準。例如:禁止未滿一個月的嬰兒進行活動拍攝;一個月至一周歲每天參與活動拍攝的時間不能超過一小時;一周歲至六周歲的學齡前兒童不能參與活動拍攝超過每天兩小時;六至十二周歲的兒童上學日期間每天不能超過兩小時,雙休日或假期中不能超過每天四小時;十二周歲至十六周歲每天不能超過五小時,一周不能超過五天,并且不能影響接受義務教務的權利;十六周歲至十八周歲可按照成人參加勞務活動的標準規定。
目前,我國還沒有對童模行業進行專門監管審查的機關或部門。要想通過法律制定來保障童模的法律權益,有關部門的監管還是尤為重要的。各地政府可以設立童模權益保護委員會來避免一旦出現童模權益被侵犯而投訴無門的情況。工商部門也應該加大商家的審查,核準這些商家是否具有開展拍攝活動的資質,是否具有合法的許可手續等,審核這些拍攝活動是否有益童模身心的健康發展。同時對有關經紀公司、培訓機構進行審查,對其中的童模年齡、學歷、工作時間進行備案,并對公司機構等進行應知義務責任的告知。同時,也應賦予這些審查部門處罰權,對這一行業進行徹底的整頓并大力處罰[3]。
我國法律規定了監護人有對被監護人的監護職責,但并未明確規定監護人不履行職責或超過法定范圍嚴重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時該如何承擔責任。像童模妞妞被母親強迫參與拍攝,被踢打責罵時該如何進行救濟?在制定童模行業法律時,對侵害兒童法律權益的監護人進行批評教育及處罰才能使兒童利益得到保障。對于侵害童模受教育權的監護人,應由政府及有關部門進行批評并責令改正,仍不改正的進行行政處罰。對侵害童模身體健康權較為嚴重的可以虐待罪處理,追究刑事責任。童模的財產權也應受到重視,讓監護人明白兒童從事童模活動所得收入并不等于監護人自己的財產,對其進行強化區分,從立法上將童模勞動所得劃入童模自身財產賬戶,防止監護人將其隨意揮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