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雪
(山西師范大學現代文理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憲法賦予我國公民擁有合法的私有財產的基本權利,神圣不可侵犯[1]。對于公民合理的私有財產進行法律保護,是社會文明發展的產物,對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建設以及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明確對于私有財產的界定和劃分,是實現公民私有財產權法律保障的基礎。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經濟體制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是我們探索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包含市場主體、市場交易行為以及市場秩序等等組成因素,對公民的私有財產進行法律保護,也是對于市場經濟各要素的保護,進而上升到對于市場經濟的保護。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它包含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對公民私有財產進行法律保障,能夠免除民營企業對于財產安全的擔憂,從而有信心地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創造財富。此外,還能夠有效提高市場經濟的交易行為規模,促進市場秩序的安全,促進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的健康發展,最終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
社會在進步,人權保障也在進一步發展與完善。人權概念最初誕生于1789年的法國《人權宣言》,進入到現代社會,這一概念被詳細解釋并成為現代法律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的主體性得到了極大的承認和弘揚。在我國,人權也被賦予了社會主義獨有的特色,不僅包含自由、生存、政治等權利,還包含經濟、文化、社會等權利,實現人權的價值理念層面。而財產權是實現人作為個體發展的經濟基礎,是實現其他權利的物質保障,公民的私有財產權保障,是其他權利實現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保障公民的私有財產權,有利于推動全社會共同進步、共同富裕,朝著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邁進,推動了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我國是一個人民主權的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都屬于人民,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歷經幾千年缺乏民主和法治的封建社會,我們明白,只有保障人民的權利,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保障公民的財產權,能夠充分保證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對于公民的財產權進行劃分和界定,能夠保證權力的合理利用,在保障公民合理的私有財產權的同時,也限制了權力的濫用和誤用,做到有法可依,推進法治化的發展,從而推動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財產可以是實物,也可以是無體物,形式不限,能夠滿足人的一些需要,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能夠借用貨幣來衡量。
1.私有財產主體的私人性。我國現行的經濟制度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因此,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民營經濟、個體經濟等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構成,改革開放施行以來,我國大力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根據有關的法律規定,私人包括自然人、私營企業、法人、個體工商戶等等。
2.私有財產范圍的廣泛性。私有財產的形式多樣,包括動產以及不動產,還有著作權、商標權、股權、債權、專利權、企業經濟價值的權利等等;涵蓋所有權、物權、債券和知識產權。
3.私有財產取得方式的合法性[2]。法律保障公民的私有財產權,但也僅僅保護通過合法方式取得的財產,非法所得的非私有財產,也自然不在法律保障的范圍之內。非法所得比如:撿拾、搶劫、偷盜、侵占等等,這些方式的所得,其財物的所有權只能是原主,搶劫、偷盜、詐騙等所得不僅不屬于合法的私有財產,而且還屬于犯罪行為,要背負一定的法律責任。此外,一些自然資源比如草原、森林、礦產、河流等也不能列入私有財產,槍支、珍稀野生動植物、彈藥等國家管制范圍內的資源,也不能列入私有財產。
私有財產的合法來源包含兩個方面:原始取得、繼受取得。
1.勞動所得。顧名思義就是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的成果,一方面包含農民通過生產勞動直接產生的勞動成果,另一方面包含勞動者通過勞動所產生的工資收入、知識產權收入。
2.投資收入。就是通過對資本的運作而獲得的收益,包含股票、債券以及基金收入等。
3.繼承所得。包括法定繼承、遺囑繼承以及遺贈所得。
4.交易所的。包括買賣、互易以及贈與。買賣是指在法律范圍內,一方出讓標的物的所有權來取得價金,另一方通過支付價金來取得標的物所有權的行為;互易是指雙方以物換物,互相取得對方的財產所有權;贈與是指一方無償將財產所有權給予另一方,另一方同意接受財產的取得。
5.婚姻所得。是指依據法律對于夫妻婚前婚后的財產進行劃分的所得。
6.偶然所得。這個所得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比如中獎、彩票等。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這一詞匯最初起源于拉丁文,后逐漸演變為國家的根本法,是國家長治久安的總章程,世界上最早的憲法是英國的不成文憲法。憲法高于普通法,擁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普通法制定的依據。1982年頒布的第四部憲法適逢改革開放政策的大力推廣,市場經濟有了飛速的發展,秉承著改革開放的精神,對于憲法的內容進行了科學性與實效性的修改,私有財產的內容才有所體現。后歷經多次修改,結合社會發展的實際,憲法囊括了對“私營經濟”“市場經濟”等相關內容,明確提出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等私營經濟的合法權益,《憲法》第十三條明確規定,保護公民的合法私有財產權不可侵犯。
《物權法》第六十六條明確規定:私人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占、哄搶和破壞。而且在以下這幾個方面對應于國家和人有明確的解釋說明:第一,國家唯一能夠合法“侵犯”私人合法財產的時候就是征收、征用,這是出于公共利益的目的,并且要給予合理的補償。這一方面是對私有財產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對于它的保護。第二,賦予土地使用權人對抗國家的權利。在我國,土地的所有權是屬于國家的,但是民事主體可以獲得土地的使用權,公民的財產建立在土地使用基礎上,如果國家要收回,就必須給予一定的補償。第三,城市居民商品住房房屋所有權的保護。以70年為限,屆滿可自動續期,或者國家有需要收回土地和地上建筑物時,給予業主一定的經濟補償。
商法對公民私有財產權的保護主要體現在對于公民個人依法成立的公司、獨資企業、合伙企業等經濟組織的私有財產的保護方面。相關的經濟法一方面規定了這些經濟組織私有財產的界限范圍,也對投資者的收益和所有權進行了合法的保護。
知識產權法包含《專利法》《著作權法》《商標法》等等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規定公民依法享有通過發表、出版等或者相應報酬的權利,也有依法對于商標、專利、發明等享有使用權等權利,以及通過轉讓這些權利獲得一定經濟收益的權利。
1954年—1979年—1982年,民法典歷經起草、停止、恢復等數次波折,于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正式表決通過,2021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正式施行。民法典尤其注重保護私權利,涉及到婚姻家庭、住房財產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就是其一。民法典第二百六十六條明確規定,私人對于其合法的收入、房屋、生活用品、生產工具、原材料等動產和不動產享有所有權。第二百六十七條規定,私人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占、哄搶、破壞。
對公民的私有財產權進行法律保障,是人權的有效體現,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我國公民私有財產的法律保障歷經數年發展,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一步步完善,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舉措,為維護社會的穩定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