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永新
(安徽和源律師事務所,安徽 合肥 230041)
我國在2005年頒布的《公司法》第十六條中對公司對外擔保的形式、程序進行了規定[1],該項條令中對外擔保的法律效力在司法實踐中存在一定的不健全。隨著市場經濟以及債券市場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為了盤活資金和發展公司采取了對外擔保行為,這樣使得對外擔保的法律糾紛案件也越來越多。且由于認定方式的不同,導致相關案件難以做到“同案同判”。針對這類現象,筆者認為要深入研究公司對外擔保法律效力中有爭議的問題,分析對外擔保的具體實現形式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從而總結出公司對外擔保法律效力認定的合理方案。
法律效力是指法律對某種行為具有的約束力,公司對外擔保的法律效力即是對參與到擔保行為的各個主體進行約束的效力。公司對外擔保效力所涉及的法律不止一條,在《民法總則》《擔保法》以及《合同法》中都針對公司對外擔保的法律行為效力進行了規定[2]。通常公司對外擔保是以合同的形式展現,如果公司對外擔保的合同中有不符合以上法律法規的行為或條款,都可能使得公司對外擔保效力的認定失效。因此若要順利完成公司對外擔保,必須要研究公司對外擔保效力失效的情形,保障擔保行為符合相關法律法規。
公司對外擔保的法律效力具有多方面的意義。第一,由于公司對外擔保的特殊性,其法律效力的存在讓相關法律關系的各項主體明確了自身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公司法》中指出相關人員沒有完成自身的義務將導致公司對外擔保不發生效力[3]。第二,確定了法律后果的承擔主體。一旦公司對外擔保行為認定失效情況出現,可以通過法律規范來尋找認定失效的因素,從而確定是哪一方沒有完成自身應履行的義務或者存在越權行為導致對外擔保無效,并由該主體來承擔公司對外擔保無效的法律后果。第三,對相關主體有警示作用。由于《公司法》第十六條規定以及其他相關規定的存在,讓相關主體在擔保前就了解到自身的義務所在,從而降低了發生糾紛的概率。
公司對外擔保有效的構成要件中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公司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公司對外擔保屬于民事法律行為的一種,根據我國《公司法》的規定,公司作為民事主體,必須要能獨立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即具有民事行為能力才能構成有效的對外擔保。第二,意思表示真實。在民事法律行為的過程中所涉及的各方主體必須要在公平、自愿的前提條件下進行,不允許出現欺騙、威脅等有損公平的因素。第三,對外擔保合同中的內容應當符合法律法規和公序良俗。在《民法總則》以及《合同法》中都將違反法律的對外擔保合同認定為無效情形,《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三條還將違反公序良俗也加入無效認定情形中。
由于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健全,難以囊括所有造成對外擔保無效認定的情形,以下幾種情況也存在公司對外擔保無效認定的問題。第一,相關人員沒有履行審查義務。《公司法》中并沒有明確規定行為人在擔保過程中所要履行的義務,但如果相對人沒有履行必要的審查義務,則認為公司對外擔保無效。第二,章程規定公司對外擔保限額。公司對外擔保有一定的限額,一旦公司對外擔保的金額超過了章程規定的額度,則認為存在越權行為。按照《公司法》第十六條以及《合同法》第五十條的規定,可以主張公司對外擔保不發生效力。
公司內部的程序機制在對外擔保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建立科學、具體、規范的程序機制,各方主體可以更好地完成自身義務,從而規制對外擔保行為,也為司法實踐提供了便利。
首先,規范建立章程查閱制度。透明化的公司章程可以明確法律效力認定,相關部門可以通過網上查閱到公司的對外擔保信息以及制度,從而保障相對人的信賴利益。公司應當配合相對人的審核,保障相對人的審查義務,將委托書等文件提供給相對人查看和調取。并將公司的相關信息以及涉及相對人利益的文件進行公示,尤其是要透露公司的財務的真實情況,從而保障公司中小股東以及相對人的利益。
其次,決定公司章程和股東會決議效力的優先性。公司對外擔保是一件相對復雜的活動,必須要在遵守公司章程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前提下進行。公司章程有對外擔保的決定權,然而有可能存在依賴公司章程無法完成決策的情況。此時就要通過股東大會來取得對外擔保的優先決議,由股東大會的決議來超越公司章程的規定,讓股東大會來作為權力機關并代表公司的意愿。
再次,明確相對人審查程序。針對國有獨資的公司,應當嚴格審查被擔保人的具體經營狀況,全面調查其財務和收益情況,并對其債務償還能力進行評估,以免國有資產的流失。
公司對外擔保的法律效力主要涉及《公司法》中第十六條的各項規定。因此,要保障公司對外擔保有序進行,首先要將《公司法》中的一般規定進行明確化。
首先,明確《公司法》第十六條規定影響效力認定。如果公司對外擔保行為不符合《公司法》第十六條中的規定,應當將法律規定、公司章程以及公司對外擔保決議機關等方面意見不一的情形認定為公司對外擔保無效,以免出現“同案異判”情況出現。明確各公司要一致按照規定取得對外擔保,否則將強制認為對外擔保無效。
其次,確定內部章程對效力的影響。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公司章程擁有對外擔保的決定權,因此,要在法律條文上將公司章程與對外擔保之間的關系和影響進行詳細規定,以免公司章程和相關法律產生沖突。可以將公司章程中涉及對外擔保效力的內容上升到法律層面,使得擔保各方能夠更加重視其中的義務和責任,從而起到警示作用。此外,提升內部章程的公示力度,還能彰顯公司的公平公正,為相對人提供制度便利。
再次,規范相對人審查義務對效力的影響。應當根據債權人的類型來確定審查義務,國有獨資公司和金融機構相比于其他普通公司的審查程序要更專業和具體。因此,要制定專門的法律來區分審查義務,進一步保障國家和存款人的利益。
公司對外擔保失效的情形通常是和相關法律法規相沖突,完善公司對外擔保的法律規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無效的情形發生。
首先,明確公司對外擔保的無效情形。修訂相關法律中針對對外擔保限額的問題,法律法規中不應該直接否定對外擔保行為的無效,而應當將限額內的部分認定為有效。這樣更加符合當前復雜的市場環境,也為司法實踐提供法律指引。
其次,完善對外擔保不發生效力的規定。針對公司履行了對外擔保責任卻不發生效力的問題,應當在法律條文上明確規定將主張期限提到公司承擔對外擔保的責任之前,從而保障各方的合法權益。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不僅要保障公司以訴訟方式確認對外擔保不發生效力,也要保障債權人可以用法律手段來實現自身的權益保障。
再次,建立損害公司利益責任追究制度。在法律層面和公司層面都應當對損害公司利益的人員加以處罰,尤其在法律層面,要通過法律的威懾性來制約公司內部人員,以免出現公司利益受損的事件發生。
綜上所述,公司對外擔保是盤活公司資金的重要手段,在司法實踐中也在不斷健全和完善公司對外擔保法律規定,從而保障市場經濟的平穩發展。《公司法》規范的明確性和完備性還存在不足,本文針對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關的建議。但本文的研究成果和解決措施還存在不足,還需要相關法律工作者進一步深入探討公司對外擔保法律效力問題,來提供更多合理化的建議,從而健全公司對外擔保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