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紅翠
(鄒城市法律援助中心,山東 鄒城 273500)
法律援助的作用是律師為弱勢群體提供無償的法律服務行為,隨著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逐步形成規范制度,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集中體現。隨著法律援助機構的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逐漸被納入了法律體系,得到了法律保護和社會群眾的尊重,律師援助制度對社會轉型以及維護人民法律援助服務權利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世界各國法律援助發展歷程,法律援助可以從以下三個時期進行總結。首先為法律援助的萌芽期,此階段沒有建立完善的法律援助系統,法律援助完全是自發提供的一種無償慈善援助;其次是法律援助的轉型期,國家逐漸對法律援助發展加以重視,將律師提供無償的慈善援助轉變為國家責任;最后是法律援助的全面發展期,隨著律師對法律援助受眾面的擴大,法律援助資金得到了有力的制度保障,隨著法律援助機構的不斷完善,出現了專業的法律援助系統,法律援助不但在世界各國得到了充分發展,也受到國內重視,律師在不斷完善的組織機構下能夠將援助職能得到最大化地發揮,三個不同階段可以充分說明律師在法律援助的定位[1]。
從我國司法實踐經驗來看,律師提供的法律援助主要來源于法院的委派,多以重大刑事案件為主。法律援助中心具備相應的行政能力,其機構建立在司法局以及政府相關的直屬機構,人員架構上多以國家公務員為主,基于政府直屬體制,法律援助主體主要體現在法律援助機構專職公務員、從事律師事務所的法律工作人員、公證機構的公證人員、基層單位的法律服務人員[2]。上述法律援助機構多為政府的職能機構,沒有獨立的運營能力,依賴國家行政撥款,工作能力也無法完全勝任法律援助工作,影響了法律援助機制的構建和發展。隨著律師職業素養的提高,職業律師人員隊伍不斷壯大,社會大眾加大了法律援助的需求,律師行業從業人員也不斷增強社會使命感,良好的社會效應刷新了律師在法律援助機構的定位。由于法律援助需要較強的專業知識,非專業人員雖然了解簡單的法律常識,但與專業的律師相比還是缺乏實際工作經驗的[3]。律師在法律援助工作中調節各方關系,隨著法律援助制度的健全發展,律師援助也從被動的簡單個案逐步轉向為主動的社會大眾法律支持。在社會重案、要案面前,律師能夠主動投入案件幫助弱勢群體提起訴訟,保障了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律師在執行法律援助中,不局限于法庭上提供的法律意見,而是深入到法律主體內部,提前為法律主體提供解決方案,從消極變為主動,從片面變為全面,全程參與法律糾紛案件中。為一方或者雙方法律主體提供法律援助意見、解決糾紛、分析風險,緩解法律沖突。
目前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利益分配逐漸呈現兩極分化,社會財富分配不均,自由平等權利日益弱化。社會群體間的貧富差距過大,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等社會弱勢群體生活陷入窘境,促使人們思考社會正義問題。目前,社會法律體系不斷完善,立法技術復雜化,普通公民無法通過社會經驗理解法律,必須依托專業的法律服務機構,幫助了解和完成法律相關業務。由于部分弱勢群體無力承擔律師費用,導致弱勢群體陷入法律風險而承擔不利后果,通過法律援助可以實現相應補償,在律師的支持下,幫助弱勢群體獲得了平等的法律辯護,實現司法平等。法律援助制度的出發點是幫助社會弱勢群體實現法律平等的地位,通過審核,符合法律援助的法律主體可以通過法院、法律援助機構、律師事務所指定律師獲得專業的法律服務。上述任何環節都會影響法律援助的質量,影響法律主體利益。因此,法律援助應進一步完善評價體系,確保律師在執行法律援助中的辦案質量,高效發揮律師在法律援助中的職能作用,幫助當事人維護司法公正,保護切實利益。法律援助的內容包括法律咨詢和訴訟辯護,堅持以法治、公正、平等為基本原則,讓弱勢群體在法律面前實現人人平等目標,通過律師獲得法律服務。
國家公民有遵守和服從法律的義務,接受法律的懲罰,才能維護社會秩序穩定。法律具有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意義,但是社會正義和社會秩序不免發生沖突,所以,法律在維護社會正義的同時,也要在制度建立上使正義和秩序二者進行平衡。律師作為法律援助的援助主體,精通法律專業知識和司法規則,律師對社會弱勢群體提供法律幫助,讓社會糾紛得到文明調節,用法律辯護的方法對抗不正義現象,幫助公民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利益,解決切實利益問題。律師在法律援助機制下充分行使權利,幫助弱勢群體在處理社會糾紛上得到有利調節,避免群體惡性事件發生,維護社會秩序和諧穩定。一些群體性事件原本可以通過司法訴訟緩解,這些群體受到外界刺激因素影響,出現沖動行為,如果沒有得到法律援助而導致騷亂,引發群眾出現對立情緒,久而久之會升級,影響社會秩序。由于法律條款存在語義間隙,為律師提供了辯護的空間,也為法官的裁決認定留有余地。
首先,要尊重律師在法律援助中的權利,在法律文書的頒布和執行過程中要充分尊重人權,使人的價值在社會中得到認可,要突出公民受到法律援助的權利,讓社會各階層對法律援助工作足夠重視,推進律師執行法律援助的順利開展。其次,由于目前法律援助開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律師援助存在法律空缺,法律援助工作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所以要將法律援助形成國家立法,明確社會援助對象應享有的社會保障,對相關經濟利益劃分做出明文規定,使援助對象應有權利保障具有法律效力,而不是某個獨立機構的隨意“施舍”。最后,要完善律師的法律援助體系,律師參與的法律援助行為是由不同階段的法律規章制度以及地方性的規定組成,所以,完善法律援助體系要將各方法律援助規范進行整合對接,不能盲目廢除,而應采取人大立法修訂或者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來進一步完善,讓法律充分發揮調整社會關系職能作用,讓法律援助的開展不斷促進法制的完善。
《法律援助條例》中指出被告人由于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指定辯護人,法院可以指定律師為其辯護,所以,司法解釋應該明確“其他原因”所包含的內容,同時要明確法律援助機構是否有權力參加審核援助對象,使社會尊重法律援助的權利,減少法院濫用行使裁量權。與此同時,法院有權力監督律師審查法律援助對象的程序,二者相互監督形成制約,有助于法律援助工作的良性開展。其次,要對法律援助工作申請程序作出明確規范,目前法律援助申請程序范圍劃定不夠清晰,為了提高法律援助效力,法律援助申請材料的審查環節可以適當簡化并限定審查時間,如果援助對象對法律援助服務有異議也可以遵照《行政復議法》申請行政復議,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
首先,法律援助應該設立獨立的機構,才能保障法律援助工作的順利開展,可以借鑒世界先進的組織經驗,通過官方和個人機構相結合方式,不斷完善法律援助機構體系。法律援助是使被援助對象享有司法平等的權利,不受外界因素影響的一種司法介入,任何人的不當干涉都會影響援助對象的權益。若國家層面不能完全參與,會導致各地區之間的法律援助發展不均衡,形成區域性的差異,影響法律援助的社會進程。其次是要確保法律援助的資金支持,法律援助基金獲取途徑可以從政府撥款、社會捐助、受援人捐助、建立社保基金、律師事務所捐助等多種方式開展,在資金作為強大業務支持的前提下應大力開展專業律師隊伍建設,為法律援助工作提供充分的人力資源。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社會弱勢群體對法律援助服務需求也日益增加,為了更加高效運行法律援助制度,突出律師在法律援助中的作用,應不斷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結合我國當代國情和歷史經驗,充分借鑒國外先進研究成果,為我國法律援助事業探索一條永續發展之路,推動我國法律援助機構實踐水平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