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念筑
(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28)
沖突與緩和是人際交往中普遍存在的兩種狀態,也是語言使用中話語選擇(包括言語行為、語句、詞匯等)及其語境下語力博弈的兩種常態。[1]150沖突性話語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目前,學者們對于沖突性話語的命名、概念和定義各有不同,本文使用的“沖突性話語”(conflict talk)是Grimshaw[2]提出的,而也有學者稱之為“混亂話語”(disorderly discourse)[3]。沖突性話語指的是一方話語與另一方話語發生沖突,沖突表現為交際的一方反對另一方的言行、舉止、或就某人某事雙方持有不同意見,產生話語沖突。[4]37而Brown和Levinson[5]則認為反對、異議等沖突性、對立性話語是一種在本質上威脅聽話人面子的言語行為。
國外沖突性話語的研究,是從小孩之間的交流沖突開始的。Brennis和Lein[6]通過研究孩子之間的沖突,發現沖突的一般模式包括重升級和倒轉。Boggs[7]研究了4—15歲的夏威夷兒童及青少年之間的沖突,并對不同文化背景下兒童言語爭論的異同進行了比較,也發現了類似的沖突構成。Goodwin,M.H.和Goodwin.C[8]對美國兒童、青少年間的爭議進行分析,強調了話語的言語表現形式和非言語表現形式。
趙英玲[4]39-42采用結構分析法,通過收集的自然語料,對沖突話語的啟始話步、沖突話步及結束話步進行了較詳細分析。高萍[9]主要研究了沖突性話語的結束方式,通過對劇本的分析,歸納出了7種結束方式。冉永平[1]151分析了沖突性話語對人際關系建構、解構的語用效應及人際交往中沖突性話語的對撞性這一區別性特征。劉楊[10]結合會話分析的研究方法,從會話策略、會話結構及會話風格對沖突話語進行研究。楊驍勇[11]探討了沖突性話語的話步結構和語用特征,并從啟始話步、沖突話步和結束話步等三個方面分析了沖突性話語的結構性特點。
不禮貌理論由Culpeper[12]提出,它基于Brown和Levinson的禮貌原則和面子理論。與禮貌理論相反,它是用來威脅甚至攻擊聽者面子的策略,而不是為了維持面子。Culpeper提出了5種不禮貌策略,包括直接不禮貌策略、積極不禮貌策略、消極不禮貌策略、虛假或諷刺不禮貌策略及禮貌缺失。Culpeper提出了積極不禮貌和消極不禮貌的輸出策略,積極不禮貌輸出策略包括:忽視或冷落對方;將對方排除在活動之外;與對方脫離關系;不關心、不感興趣;使用不恰當的身份標志;使用晦澀或神秘的語言;尋求分歧或避免同意;讓對方感到不舒服;使用禁忌語;使用貶義的提名。消極不禮貌包括:恐嚇;居高臨下、輕蔑或嘲笑;侵犯對方空間;明確地將對方與消極方面聯系在一起;記錄對方的錯誤;諷刺或嘲弄。
Bousfield[13]對Culpeper的不禮貌回應模式進行了補充,提到不禮貌回應模式有三種:攻擊—攻擊,攻擊—辯護,攻擊—妥協。攻擊—攻擊:這一策略意味著面對對方的攻擊,也同樣用不禮貌的方式攻擊對方的面子;攻擊—辯護:指通過為自己解釋來解決與對方的沖突和維護面子;攻擊—妥協:指面對攻擊選擇沉默妥協。
本文基于Culpeper和Bousfield的不禮貌原則分析語料,主要提出兩個研究問題:(1)語料中使用了哪些沖突話語的不禮貌策略?(2)語料中使用了哪些沖突話語的回應模式?
本研究語料來自英劇《德雷爾一家》的第一季和第二季,采用質性研究方法,通過觀看視頻,選出發生沖突話語的片段進行分析。
目前,我國沖突話語的語料大多來自電視劇,而《德雷爾一家》是由小說改編的故事;因此更有說服力。我國對沖突話語研究多為分析、改善醫患關系、朋友關系、男女關系;家庭沖突話語研究較少。青少年與家長的溝通問題十分重要;因此通過分析家庭成員之間的沖突話語,試圖發現沖突發生原因及解決沖突的策略,希望能對緩解家庭關系、解決青少年問題有一定參考價值。
1.不關心或不感興趣
該策略由Culpeper提出,指聽話者不關心、不感興趣和不同情說話人提到的事情。
例1:
Mama:I am tired of you living it up while we struggle.Help us.
Larry:I was helping by being one less mouth to feed.
Mama:Is that the best you can come up with?
母親和Larry說家里生活困難,但Larry并沒有安慰她;相反,卻說我唯一能幫你的就是少一張嘴來吃飯,這意味著他覺得這不是他的事,也不想幫助他的母親,表示了他的冷漠。
2.使用禁忌詞匯
使用咒罵、辱罵或褻瀆的語言威脅面子的行為。
例2:
Larry:You're an intellectual dwarf.
Margo:At least I'm intellectual.
Larry:Your intellect is dwarf-sized!
這里,哥哥Larry其實是想保護妹妹,他認為她應該吼回去;但瑪戈心情不好,于是兩個人就吵了起來,拉里便用“侏儒”來羞辱她。
恐嚇是指說話者警告聽者的策略,以防聽者會做他反對的事情。
例3:
Aunt:I have held back for saying this,but as senior family member,I have legal grounds to claim custody of Gerald.
Mama:What?
Aunt:I've never craved children of my own,but I am quite willing to acquire one through my lawyers as you seem incapable of providing a secure home.
Mama:I think it's time you left.
談話開始時,母親并不生氣,只是感到很抱歉,想為自己的錯誤道歉;但姑媽說她會把兒子帶走,以此來威脅她。母親不能接受姑媽帶走自己的小兒子,于是開始沖突。
這一策略指的是說話者嘲笑聽者而導致沖突對話。
例4:
Gerald:I don't care what Kostis did.He's friendly and kind.
Mama:Well I do care.Because I'm responsible for you and is is my job to keep you safe.
Gerald:Why did you bring us here then?It's million times less safe than Hampshire.
在這次談話中,母親認為她有責任確保她兒子的朋友是一個好人,但兒子不希望他的母親控制他的生活,他信任他的朋友。于是,他諷刺母親說:“你為什么把我們帶到這里?”“它的安全度比漢普郡低出幾百萬倍。”
除了幾種積極和消極的輸出策略,Culpeper和Bousfield也提出了不禮貌的回應模式。他們認為,當面對不禮貌的言論行為時,聽者可以回應或不回應。對不禮貌的回應,可能是反擊或接受。當他選擇反擊時,可以以進攻和防御的方式來回應。
1.攻擊—攻擊回應模式
當說話者不禮貌地引發沖突談話時,聽者也會使用不禮貌的冒犯作為回應。
如例2中,Larry認為他的妹妹不敢對別人吼回去,Margo對他的話很生氣;因此,她反駁諷刺了他,說Larry才沒有勇氣。Larry接著辯解說,他的勇氣在他的作品中,因為他對自己的作品很有信心。然后Margo又換了一個話題,批評他沒有工作。在這場談話中,他們一直在吵架,誰也沒有妥協,最后是母親出來阻止了他們。
2.攻擊—辯解回應模式
這種策略與攻擊—攻擊模式是相反的。聽者以防御的方式回答不禮貌的話,可以減少面子傷害。
例5:
Larry:Did you tell Nancy I'm a philandering bastard?
Mama:I'm so sorry.
Larry:It's not even true.I may talk about sex all the time,and think about it,and write about it,brilliantly,but I don't do it.I've waited steadfastly for Nancy for five months!
Mama:I didn't want you to leave.It was my turn to be selfish.
在這次談話中,Larry知道真相就來問母親,母親對拉里說了對不起,于是兒子也沒有繼續質問母親。他只是解釋說,他不是母親想的那樣,母親也解釋了她為什么要這么做。當看到母親的內疚和難處時,拉里就不再生氣了,沖突就停了下來。
本文通過研究家庭成員之間的沖突對話,發現雖然家人之間存在矛盾,但大多時候都不舍得用太傷人的話語去傷害彼此;因此,在家庭溝通中,父母應該盡量用平等的關系來和孩子交流,而孩子也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語,進行有效溝通,促進家庭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