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健
(赤峰學院美術學院 內蒙古 赤峰 024000)
教學工作是高校的日常核心工作,而師德師風直接關乎一所高校建設質量與水平,師德師風建設一直是高校建設長久以來存在的普遍問題,加強教學工作與師德師風建設的融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師德師風建設的針對性、有效性。[1]因此,本文從教學視角,探討高校師德師風的建設途徑。
高校教師不僅是高等人才培養的落實者,也是學校與學術聲譽的傳播者,還是優良學風與校風的建設者。[2]高校師資隊伍綜合能力與素養,直接決定大學的辦學質量。由此可見,建設完善的師資隊伍、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增強師資力量,是當前各大高校最關鍵、最核心的任務。[3]增強教師隊伍能力與素養需要從多方面努力,最為關鍵的是教師思政水平、道德素養。
教師的職業性質和特征決定了教師的權威性、示范性和教導性。[4]教師的思想政治道德素養、品行等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無論教師是否自覺,在傳授知識時,其理想信念、價值取向、思想道德水平、人生態度及品行學風等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5]教師如果缺乏良好的師德,那么就無法做到“教書育人”“立德樹人”,更不用說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高校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主陣地,也肩負著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職責。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畢業后有很多人會走向國家、社會管理崗位,其思想道德素養直接關乎國家的長遠發展。[6]因此,高校既要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各類型人才,也應自覺為道德建設夯實精神基礎,自覺承擔傳播優秀文化、潛心育人的職責。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大環境不斷變化,高校教育導向與道德教育方式出現較大變化,使很多師生出現價值觀變化、道德迷茫問題。由于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不同國家、社會的消極現象會對高校道德教育產生一定的影響,尤其是“互聯網+”與疫情并存的時代,享樂主義、金錢至上等文化思想嚴重沖擊了師生的思想觀念,因此,當前應快速穩步地加強堅定的政治方向、自覺愛國守法的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7]
長期以來,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符合社會各行各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因此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都是圍繞人才的培養展開的,日常更關注與教學、學生日常管理、科研息息相關的學術道德及倫理問題,并且多是圍繞底線標準來規避人格敗壞、學術不端等思想行為。簡言之,教師通過“底線思維”來避免出現重大師德師風問題,而不是根除師德師風問題;教學中的“失德失范”都習慣性地忽略忽視,進而導致“立德樹人”這一理念沒有在高校教學、科研及管理等領域發揮作用。[8]如在美術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學內容涉及硬件設備及石膏等,但很多電腦、專業設備、靜物、石膏等因為諸多原因導致管理不善而發生故障和損壞,沒有及時修理、報備、完善,導致難以更好地教學,更不用說“教書育人”“立德樹人”“嚴慈相濟”“奉獻社會”目標的實現。
師德師風建設在教師層面存在諸多問題,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師缺乏對教學工作的足夠熱情和真情。高校教師大都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將教書當作一份職業,內心深處缺乏對教育教學的激情和熱情,更不會升華到教學藝術與創造層面,而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各項教學任務。其次,高校教師教學中沒有將自己的知識水平、教學能力及思政素養有機結合在一起,而是沿用應試教育的教學理論模式,忽視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創新,將教書與德育對立起來,教師道德修養狹隘、空泛,導致“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目標難以實現。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課前要求學生預習,搜集相關論文資料,在課堂上分享、交流,教師總結、點評。學生在預習中能夠學習資料、文獻收集、整合方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學術情感共鳴,進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與水平。“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通過課堂教學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與專業素養。
一些高校在師德師風建設中沒有認識到“以德育德”的目的,學生或多或少存在學業、學術道德問題。很多大學生受社會消極思想意識的影響,崇尚享樂主義、功利主義,學習上不思進取、未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其原因是教師缺乏將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及思想道德教育有效結合,教師的學術道德滲透力、潛心問道的學術影響力不足。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是高校至關重要的一部分,部分學生論文立意不當,或抄襲率高,畢業設計完善度不高。雖然學生存在較大的問題,但教師答辯評審時都秉承“仁愛、寬忍”的原則,讓學生通過,選擇放任不管,違背了師德規范,更沒有堅守學術良知、反對學術不端的嚴謹治學理念;因此無法引導學生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嚴重降低了高等教育對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只有培養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辦好我國高等教育,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一核心點,并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9]首先,高校教師必須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正確認識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職責,自覺增強學識能力與水平,提高道德品行修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成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者,指導者。高校在開展師德師風建設過程中,應側重于正面激勵與負面防范的有機結合,堅持“底線思維”,樹立更高的師德師風標準,建立完善的制度法規,讓教師能夠毫無后顧之憂地全身心投入教學工作。其次,新形勢下,高校應引導教師樹立“為人師表”的工作理念,通過自身的自立、自強、自信、自愛,來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高校也要關注教師的思想動態,為教師著想、解決問題。定期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和價值觀建設研討活動,引導全體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全面理解、掌握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幫助教師實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目標,不斷提高師德師風建設質量與水平,進而對學生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
高校教師群體知識水平較高,其培養的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肩負著神圣的教育使命;因此,學生培養工作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與技能和有較高的道德水準。高校應定期對教師進行專業知識、教育理論知識、政治理論及教師技能的培訓,尤其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高教師的道德水平及堅定政治站位。引導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注重自我提升,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等,以規范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另外,加強教學規范。通常認為,教學效果欠佳是教學方法不當導致的,其實不盡然。教師對教學使命和責任認識不達標,沒有認識到自身在學生學習成長中承擔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真善美,傳遞正能量,傳播優秀的、具有前瞻性文化的重要責任也是原因之一。因此需要注重加強教學規范,將道德修養變成教師自己的內在需求,潛心育人,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與水平。
高校要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生活條件,解決其后顧之憂。高校行政部門及附屬部門應加強對教師的服務與幫助。首先,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堅持“老帶新”的傳、幫、帶,幫助青年教師快速適應和成長;其次,為有困難的高校教師提供幼年子女上學及放學的接送等服務,使服務具有溫情及人情味;再次,逐步提高教師薪資待遇,充分調動年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使其全身心投入教學、科研及學生日常管理工作,提高師德師風建設質量與水平。
在高校形成良性科研競爭氛圍,能夠有效激發教師的競爭意識和能力。當前,青年教師缺少工作經驗、缺少職業道德培訓,但他們具備上進心、事業心,且急于實現自我價值,易被激勵、樹立競爭意識;因此高校可在教學、科研等工作中引進良性競爭機制,采用激勵競爭方法,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有機結合,破除“唯論文”“唯帽子”“唯項目”傾向,對在師德師風建設中表現良好的教師予以一定獎勵。如職稱、職務、職級晉升等,激發青年教師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為高等人才的培養做出貢獻,積極奉獻回饋社會。
首先,新形勢下,大部分高校教師對教育事業充滿熱情與干勁,但忽視了對教學工作、科研工作的全身心投入。為了更好地提高師德師風建設質量水平,調動教師工作熱情,高校應注重構建完善的師德師風考核評價、監督管理體系,不搞形式主義及“一言堂”,從制度上保障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成效的公平、公開。其次,注重從教學評獎、科研立項及職稱評聘等方面對教師進行綜合評價、對師德師風進行有效約束。用教師評議及學生評議有機結合的方式來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實施“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制”及公開、公平、有效的復議制度,引導教師認識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使其在日常教學、科研工作及學生管理上自覺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嚴于律己、清廉從教、積極回饋社會。另外,進一步完善、實施獎懲機制,對滿勤、工作優異的教師予以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對于那些懶散、教學成果差的教師進行一定的懲罰,做到多勞多得,進而有效激發教師的良性競爭意識,有效防止高校教師的“內卷化”。如此有利于充分激發教師的教書育人、立德樹人興趣與熱情,在工作中積極發揮自身的優勢,不斷提高教學成效,進而從根本上提高師德師風建設質量與水平。
新形勢下,師德師風建設是高校的一項核心工作任務,高校應認識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了解師德師風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理論及實踐上加強對教師的教育和培訓,注重為教師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建立良性科研競爭機制,并注重建立完善的考核評價與監督體系,進而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地增強教師的責任意識、提升教書育人的使命感和榮譽感,明確不觸碰師德底線,言行雅正、遵守學術規范,提高高校師德師風建設質量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