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瀟青
(魯東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山東 煙臺 264000)
2021年3月1日,《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正式實施。關于教育懲戒的思考由來已久,在國學傳統經典《學記》中就有論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楚二物”即兩種教師用具,一為戒尺,二為教鞭。這兩者的作用是教師用來規誡學生的不良行為,懲戒不聽話的學生,以儆效尤。西方教育家涂爾干也曾在其道德教育經典《道德教育》中說,道德教育的首要因素是紀律精神,為了培養學生的紀律精神,必須使其“感受到規范被賦予的道德權威”[1]。從東西方關于教育懲戒的觀點中可以看出,對于教育懲戒都持贊同態度。但是教育懲戒不是憑空出現的,必定是在對其理論研究和實用性分析基礎上提出的,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驗證其合理性。
理論是思想、行為的前提條件,對實踐起著指導作用。對于教育懲戒,主要從教育學、心理學和法理學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在于促進人的社會化發展,個體社會化是主客體在相互作用中將社會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價值觀、行為規范等內化,形成一定的行為方式和個性特征,以適應、改造社會,并發展自身的過程。教育在這一過程中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社會生活中存在多種條件和規則的限制,如果學生在學校中沒有形成遵守規則的習慣,步入社會后就很容易出現越軌行為。對于個人和社會來說,都有負面影響。學校的職責在于幫助學生順利進入社會,實現社會化的過程。無論是賞識教育還是懲罰教育,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完成這一任務,根據不同情景而有所差別。因此。教育懲戒的運用,在一定情境下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規則意識和敬畏心理,培育其責任精神,使其知道在學校和社會生活中“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樣才能健康成長,完成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過渡。
根據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理論,人的行為是在后天因素的作用下,與環境的互動中形成的。巴普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實驗也驗證了人的行為的習得與環境刺激的關聯,即人可以通過“刺激-反應”模式進行行為的學習或抑制某些行為的出現,進行刺激的最主要方式就是給予獎勵或懲罰。
研究表明,大多數人的行為并未達到完全自律的境地,特別是青少年學生,在外界各種因素的誘惑下,或是追求金錢的刺激,或是向往越軌的快感等,都會促使越軌行為的發生。根據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觀點,給予適當的懲罰有助于學生去除這些陋習,養成良好習慣。教育懲戒,是通過提供負面刺激,使學生認識不良行為帶來的痛苦后果,在很大程度上能幫助其解除不良行為習慣。再配合獎勵措施,能有效緩解學生不良行為發生的頻率和程度,從而徹底消除不良行為。
關于教育懲戒的法學依據主要有兩個:一是一般威懾理論,二是社會控制理論。
一般威懾理論是刑法正當理由的理論之一,主要觀點是指通過懲罰犯罪的人,使其知道犯罪的痛苦后果,為了不再遭受此類痛苦,則會在很大程度上不再犯罪。根據一般威懾理論,適當的懲戒可以改變行為人的非正常行為,而且懲罰必須定位在足以嚇阻人們犯罪的力度上。因此,在學校教育中,在必要的情形下,對學生實施懲戒行為是必要且合理的,有助于糾正學生的偏差行為。社會控制理論則強調通過依戀、奉獻、投入和信念四種成分加強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鏈接,在保證個人基本自由權利的基礎之上強化社會鏈接,對某些行為加以控制,防止出現越界行為。[2]這兩種理論都認同在一定范圍內對學生進行威懾和控制是有必要的且合理的,法理學為教育懲戒的正當性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于教育懲戒爭論最大的點在于如何運用,在哪種情境下運用,運用的方式、程度如何判斷。根據對教育懲戒的理論分析,進一步對教育懲戒的應用原則、應用邊界、應用程度和教育懲戒與體罰的區別來進行分析。
1.合法性原則
事物的運行首先要符合法理的規范,教育懲戒權的應用也必須符合法律的要求。在國外,普通法確立的“代位父母”原則曾把教育懲戒理解為一種類似于家長對子女的權利。雖然在國內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但是有些學者也主張學校管理學生的權利來自家長的委托,是代行家長的監護權。[3]要使教育懲戒的實施有法可依,必須從國家立法、政府指導法規、學校自主規章三方面嚴格規范。
在我國,教育權作為一種公權力,必須在國家層面予以規范和制約,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另外,地方政府、教育局關于本地學校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的相關規定也是重要依據。教育懲戒權的行使主體是學校和教師,因此最終具體到學校層面的法律法規也應當給予足夠重視,以防止在實踐過程中出現偏差,如懲罰不及時、懲罰不得當或懲罰過度等,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
2.教育性原則
當下,教育的本質仍是育人,教育懲戒權的實施也必須遵循這一基本要義。實施教育懲戒的目的從根本上說還是為了促成學生的教育,因此要以教育為基本原則。
作為教師,實施教育懲戒是依據復雜的社會現象和教育規律,運用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對學生不良行為進行修正,以達到教育目的。懲戒手段應當與教育手段相結合,發揮最大效益。教育手段多種多樣,懲戒手段也應當與之相匹配。教師要注意在不同情境下,不同教育方式與不同懲戒手段的結合與轉化。但是,無論應用哪種懲戒手段,都要以教育為前提下進行,只有保證學生的受教育權不受侵犯,才能從根本上切合實施教育懲戒的本意,不違背立德樹人的本質要求。
教師在行使教育懲戒權的時候,一定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則,這是原則保障。只有一視同仁,不偏不倚地對待全體學生,才能使學生從心底信服教師的管教,教育懲戒才會取得良好效果。教師在處理違規事件時的決心和公正力,向學生表明任何人違反規則都要受到懲罰,為學生遵守規則樹立了榜樣示范。要警惕教師教育公平名義下的不公正,防止學生受到隱形傷害,進而產生自卑心理或逆反心理。
1.懲戒對象邊界
關于懲戒對象的界定,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懲戒規則》規定:“學生違反學生守則、校規校紀、社會公序良俗、法律法規,或者有其他妨礙教學活動正常進行、有害身心健康行為的,教師應當給予批評教育,并可以視情況予以適當懲戒。”這樣的界定顯得過于生硬,將學生的過錯行為界定為可見的違規行為,忽視了一些可能發生的隱性的不良行為。不僅使“教育懲戒”的“對象”邊界模糊不清,也容易造成誤讀和曲解。
實際上,學生的不良行為是非常復雜的,不能僅從倫理或實踐的角度加以預測和判斷。教師在處理此類事件時也不能僅僅依據法律的規定或道德的判斷就對學生進行懲戒。此外,還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懲戒不等于道德譴責,如果將二者對等看待,則會曲解了教育懲戒的本質,容易使教育懲戒陷入困境,即不能滿足學生教育管理的現實需求,只會在道德層面對學生強加管理,只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卻對道德行為沒有要求。因此,教師在進行教育懲戒時要明確,懲戒的對象是學生的不良行為,包括外顯的和內隱的,而不是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加以批判。
2.懲戒方式邊界
對于教育懲戒,《懲戒規則》明確規定了四種方式,按照由輕到重的順序依次是一般懲戒、較重懲戒、嚴重懲戒、強制措施四類,并且也規定了每類懲戒方式所對應的學生不良行為范圍。但是,教師在實際應用中,面臨界限模糊的困境。
以一般懲戒為例,根據規則要求,教師在課堂管理、日常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違規違紀的情形,可以采取點名批評、書面檢討、課后留校及其他措施來懲罰學生的不良行為。這其中就存在教師不知何種情形應用何種懲戒方式的困惑,或者教師自認為懲戒手段合理,卻超出了學生的心理承受范圍,進而造成了嚴重后果。比如前段時間引起網友熱議的深圳楊美中學跳樓事件。事件起因是一名初中生在考試期間用手機作弊,教師發現后沒收并“說了幾句”,該學生憤而跑上六樓縱身跳下。縱觀事情經過,我們發現教師對作弊事件的處理并無不妥,甚至對于某些“作弊開除學籍”的規定已經是輕之又輕,但最終還是釀成了悲慘后果。探究事件的本質,不難發現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心理承受力差的學生對于教師的批評一時間很難消化,找不到發泄口,最終以悲劇收場。這件事也給教師敲響了警鐘,法案中規定的懲戒手段并不適用于全部學生,教師懲戒時不能“一刀切”,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質、心理特點對癥下藥。
關于教育懲戒在實踐中的分析,還有一點值得討論,就是懲戒與體罰之間的區別。在古代,體罰被看作一種強勁有效的教育手段而得到廣泛使用,但是在現代教育體系中,體罰已由于其損傷人體為目的進行教育的本質得到明令禁止。我國《義務教育法》第二十九條明確規定“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得侵犯學生合法權益。”
體罰不僅是違法的,而且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還會助長學生之間使用暴力的風氣;過度懲戒會觸發學生的反抗情緒,甚至會導致校園欺凌的發生。除此之外,更會喪失人們對學校、教師的信任感,這與實施教育懲戒的初衷背道而馳。實踐中,教育懲戒也被允許用一定的物理懲戒手段作為輔助,這種物理手段被認為是合理的,那么不合理的懲戒就會被認定為體罰。[4]懲戒究竟合不合理,則主要觀察教師實施懲戒的主觀目的、方式、情境。把握懲戒的必要限度,以學生的健康成才為主旨,以改正學生的不良行為為目的的懲戒,才是真正以學生為本的懲戒方式,才能從根本上與體罰區分開。
近幾年,一個法律界名詞又回到了討論的焦點位置,那就是恢復性司法。恢復性司法是指在犯罪者與被害人之間建立一種對話機制,第三方就犯罪行為進行調節、溝通與協商,使犯罪者切實認識到犯罪的過程。[5]恢復性司法不僅在法律界享有重要地位,在教育界,對于青少年犯罪問題也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懲罰性教育提供了新的范式。
恢復性司法有以下特征:一是更加關注犯罪本身為而不是犯罪后果。恢復性司法不再強調犯罪者對法律條文的違反,更多針對犯罪事實,要求犯罪者根據自己的犯罪行為進行必要的賠償,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個人責任。二是給予被害人不同的權利需求。恢復性司法正視受害者的需求,強調犯罪者與被害者之間的對話,通過對話了解被害人的需求,也使犯罪者切身了解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帶來的傷害,能準確地給予對方補償。三是能兼顧各方利益。在學校中學生發生犯罪行為,在對話協調過程中,教師、學校、司法機構都能根據要求建立相關的調解機制,有效地提高學校處理學生犯罪行為的能力,積累相關經驗,完善處理機制。
關于教育懲罰,涂爾干在《道德教育》中寫道:“懲罰并不是為了使他人的身體或靈魂吃苦頭;而是在遇到過失時確證過失所否認的規范。”教育懲罰最有效的途徑就是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失范行為,從根本上改正錯誤,這與教育懲戒的本質契合。將恢復性司法應用在教育懲戒中,遵循恢復性原則,教師可以創設適宜的心理環境和物理環境,與出現不良行為的學生對話,使其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帶來的危害,認識到不良行為的嚴重后果,自主承擔后果。
教育懲戒雖然是一種懲戒手段,但根本目的還是以促進學生的道德發展,是對學生德性的培養,展示對學生的人性關懷。在倫理規則和道德規范的統領下,結合內因和外因,使用各種懲戒手段,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在專業知識的支撐下,在懲戒過錯學生的同時給予適當的關懷和友愛,會起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