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革命老區重慶市城口縣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楊雪嬌
(中共城口縣委黨校,重慶 405900)
城口地處大巴山南麓,交通閉塞,老百姓主要靠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度日。20世紀初,全國局勢動蕩,軍閥連年混戰,城口亦未能幸免,戰事不斷、換防頻繁、匪患猖獗。據《城口縣志》記載,從民國元年至民國二十二年(1912—1933),縣城就有多達11次大的換防,城口縣知事(縣長)更換多達25次。各路駐軍、官吏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賦稅高達70余種。經過軍閥、地主、土匪的重重盤剝,城口整個社會生態遭受嚴重破壞。賣兒賣女、背井離鄉、家破人亡等慘境已成為當時城口百姓的生活常態。災荒年間,食種兩缺、瘟疫流行,還出現了“大規模之吃人劇場,縱橫二三十丈以內,人頭星羅,尸骨狼藉……被發之墓,數十百堆……”的慘狀。
近百年光陰流逝,城口在黨的領導和一代代共產黨人的拼搏奮進中煥發出勃勃生機。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城口堅持深學篤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縣人民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在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向桎梏城口群眾數千年的貧困宣戰。城口通過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2020年,城口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8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5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5 %和8.2 %。全縣9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1 596戶44 719人全部脫貧,以攻堅之初貧困程度全市最深、決勝之時群眾滿意度全市最高的成效,實現了高質量整體脫貧“摘帽”,圓滿完成了黨中央交給城口的脫貧攻堅任務,中共城口縣委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在致力調整產業結構、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時,城口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強力破解瓶頸制約,加速彌補基礎設施短板,暢通內部“毛細血管”工程,打通對外“大交通”,渝西高鐵成功落地,G69銀百高速將于2022年竣工通車,久困深山的城口的區位劣勢正在逐步改善,人民群眾生活品質大幅提升,幸福感、獲得感顯著增強。
民國時期,城口人民在軍閥、豪紳、地主、土匪的殘酷壓迫和剝削下,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也暗暗積蓄了反抗的力量。
“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后,川東籍共產黨員王維舟、李家俊、雷玉書等根據“八七會議”精神,返回萬源、城口一帶開展革命活動,1929年4月,李家俊領導了萬源固軍壩起義,打響了川東農民武裝起義的第一槍,成立了城口萬源紅軍(1930年1月改編為“四川工農紅軍第一路游擊隊”,即川東游擊軍),帶領人民奮起反抗。1930年3月20日,川東游擊軍攻克城口縣城,建立了川東游擊根據地,為紅四方面軍入川建立川陜革命根據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32年10月,中共川陜省委、川陜省蘇維埃政府成立,川陜革命根據地正式誕生,城口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紅軍幫助城口建立了黨的各級地方組織和縣、區、鄉、村四級蘇維埃政權,配合地方黨委政府大力開展經濟、文化建設和教育、衛生工作,組織群眾打土豪、分田地。飽受苦難的城口人民看到了幸福的希望,明白了要改變吃苦受難的命運,只有跟著黨、跟著紅軍鬧革命,激發起了極高的斗爭覺悟。
在建立和發展川東游擊根據地、川陜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中,黨群軍民團結一心,徹底粉碎了四川軍閥的“三路圍攻”和“六路圍攻”,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用鮮血和生命踐行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1935年2月下旬,紅軍撤離城口長征北上,留下的部分紅軍戰士、游擊隊武裝及黨員干部繼續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開展斗爭。解放戰爭時期,在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城口人民組織武裝起義,于1949年12月13日和平解放城口,成立了城口縣臨時政府。
新中國成立后,城口人民結束了被壓迫、被剝削的悲慘命運,以主人公姿態將干事創業的蓬勃激情投入祖國和家鄉的建設之中。但受地理、歷史的局限,積貧已久的城口依然沿襲著刀耕火種的農業生產方式,農業產量極低。在這樣的窘迫現實下,半個多世紀以來,城口縣歷屆領導干部堅守為人民謀幸福的使命,靠著“承認落后、不甘落后、自強不息、團結奮斗”的精神,帶領人民苦干實干。
在交通建設方面,從沒有一寸公路的窘境中起步,在1958—1978年這20年間,以每2公里犧牲一人的代價打通了213余千米的出山之路;20世紀90年代,全縣干部職工每年捐出人均工資總額的2 %用于集資修建干線公路,6萬多名干部群眾成建制開進工地一線;在一屆屆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城口人民克服著難以想象的困難,將城口與外界的距離一步步縮短。“十二五”期間,城萬快速通道落地建設,縣域內鄉鎮公路通達率達100 %。
在產業發展方面,歷屆縣委、縣政府從實際出發,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將單一的農業產業,逐步調整為以糧油區、牧林、藥材等為主的農業,以錳、鋇、煤開發為主的工業生產格局和以個體私營經濟為主的商業經營模式。2005年,順利實現了由“132”產業結構向“231”產業結構的轉軌。2011年,實現了地方財政收入從1950年的9萬元到20 868萬元的歷史性飛躍。
在居住條件方面,人民生活質量逐漸改善,從1948年全縣草房戶、窩棚、巖洞戶占比72.6 %,到1990年全縣窩棚戶、巖洞戶、草棚戶基本絕跡,再到2011年,縣城建成區面積拓展到2.7平方千米,完成了城區主干道照明設施更新、城區地下污水管網改造、建筑渣土堆碼場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鄉鎮場鎮街道硬化工程,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在學校教育方面,教師隊伍不斷壯大,教學質量不斷提升。從1950年,全縣小學教師78人、中學教師0人,發展為2011年全縣小學教師1 250人、中學教師785人、職高教師141人;受教育人數和層次不斷提升,從1952年全縣在校幼兒園生90人、小學生6 967人、中學生70人,發展為2011年全縣在校學生分別為幼兒園生5 872人、小學生18 758人、初中生9 117人、高中生3 182人。
在醫療衛生方面,從1951年,全縣僅一所縣人民衛生院,逐步發展為2011年共有縣級和鄉鎮衛生院26所、村衛生室108個。醫療隊伍從1951年全縣僅有中醫204人,增至2011年488名衛生技術人員,醫療隊伍學歷水平逐步提高,農村看病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全縣人口平均壽命從1949年的35歲增至2010年的74.83歲,提高了39.83歲。
在便民設施方面,從1952年,全縣僅有14個郵政信筒,到2011年實現了移動、聯通、電信、固定電話及寬帶信息網等鄉鎮全覆蓋,廣播電視“村村通”;從1950年,全縣人畜飲水均靠挑水,到2011年人畜飲水工程千余處,解決了20余萬人、18余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從1950年全縣均靠煤油燈、蠟燭照明,到2011年,全縣自然村通電率達到100 %。
幾十年的奮斗讓城口人民的生活質量有了極大改善。但因交通劣勢,城口依然在落后中奮斗、在奮斗中落后。盡管經過國家多次扶貧,但全縣仍有90個貧困村,占行政村總數的52 %,有11 596個貧困戶、44 719名貧困人員,貧困發生率15.6 %,屬國家級貧困縣。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向桎梏了中國人民幾千年的貧困宣戰。城口縣委、縣政府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突出“三精準”,狠抓“三落實”。團結帶領全縣人民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實施“生態立縣、涵養發展、整體轉型、同步小康”發展戰略,整治淘汰落后產能、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推動傳統工業改造升級、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特色旅游產品供給能力。幾年來,全縣干部群眾眾志成城、攻堅克難,全縣9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1 596戶44 719人全部脫貧。2013年城萬快速公路的竣工通車將城口與主城的距離縮短到“四小時”。2022年,城開高速即將竣工。而今,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勝利收官、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制約城口發展的交通瓶頸被不斷突破,城口這片紅色沃土正煥發出勃勃生機。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是國家最高政治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國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回望城口老區的近百年歷史,是中國共產黨在大巴山播撒了希望的火種。城口革命爆發前,城口的貧困百姓千百年來都受著封建統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而中國共產黨在城口的活動及中國工農紅軍的到來,讓城口這個貧窮落后的山區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是黨領導老區人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逐步探索產業發展,讓人們生活有了一定質量的改善。改革開放時期,還是黨領導人民,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產業調整,經濟社會取得長足發展,人民生活質量逐漸提高。十八大以來,仍是黨領導人民群眾,戰勝貧困,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老區城口翻天覆地變化的背后,是一代代共產黨人堅守初心、肩負使命的艱辛探索與犧牲、執著與拼搏。革命年代,城口的革命者發揚“打鐵不怕火燙腳、革命不怕砍腦殼”的革命精神,用生命和鮮血在中國革命史上譜寫了一曲壯烈的凱歌。城萬紅軍主要領導人李家俊被捕后,以堅強如鋼的意志,經受住了國民黨重慶當局高官厚祿的次次誘降與嚴刑拷打,誓死不屈,就義時年僅29歲;固軍壩起義領導小組政治委員唐伯壯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寫下:“拼將壯志誓犧牲,踏破血路追先烈……前仆后興大有人,終了此生未了責。”就義時年僅30歲;紅軍將領王國梁、徐永仕、胡洪疆、雷玉書、張鵬翥犧牲時,分別為29歲、30歲、25歲、28歲、29歲。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面對積貧已久的家鄉,一代代城口黨員干部懷揣富民強縣的初心,帶領人民群眾不甘落后、奮力追趕,以李花祥、廖達章為代表的一屆屆縣委、縣政府領導主動擔起“帶領人民沖出大巴山”的使命,親力帶領人民群眾修橋鋪路。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在脫貧攻堅戰中,城口的黨員干部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勇擔使命,苦干實干,7 300余名黨員干部將最美的年華無私奉獻給了脫貧事業,何國權、李奎、彭中瓊、王華等4名同志將生命定格在了脫貧攻堅征程上,生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深厚基礎和最大底氣。革命年代,城口人民積極投身革命,父子、夫妻、兄弟姊妹爭相參軍的場景隨處可見。由于歷年的戰亂和軍閥對革命志士的瘋狂剿殺,1925年尚有13萬多人的城口,到了1934年,總人口僅剩5.7萬。這僅有的5萬多人中,又有5 000多名青壯年繼承已故父兄的遺志,投身革命洪流、血戰疆場。最后幸存的500余人參加長征,其中470多人在長征途中光榮犧牲。據統計,他們犧牲時年齡最大的31歲,最小的只有14歲,平均年齡僅18歲。在建設新中國的征途中,城口人民與全國人民一起,以主人公姿態發揚艱苦奮斗精神,點燃了建設祖國、建設家鄉的火熱的激情。在改革開放的探索中,人民群眾在黨的帶領下,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創造了歷史性變革。十八大以來,特別是脫貧攻堅戰中,廣大人民群眾不等不靠,勤勞奮進,涌現出即使失去雙手也能靠養蜂脫貧致富的蔡芝兵,手指打著鋼針依然勤勞苦做、靠著發展種養殖業脫貧致富的李發強等一批批“脫貧光榮戶”,他們爭相搞產業、創家業、奔致富,與全國人民一道,擺脫了延續千年的絕對貧困,翻開了城口歷史的嶄新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