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琪
(吉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吉林 長春 130062)
我國在法治社會建設上任重而道遠,想要保障國家與市場健康的發展,就必須有公平公正的法律支持。目前,我國現行法律對產品質量的立法仍然有一定的進步與完善空間,希望通過本文的總結與建議能夠推進我國法治社會的建設。
1.法律體系不科學
我國的產品質量法律體系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目前我國的《產品質量法》采取的綜合立法模式,雖然能夠將當下市場經濟中所有產品質量涵蓋進去,但是這也直接導致了該部法律存在立法性質不明了等問題[1]。另外,在我國的法律環境中,對產品質量進行的監管產生的法律關系往往會與其他多項法律相沖突,很難做好各法律之間的協調,影響我國法律的權威性。
2.法律法規缺乏協調性
目前,我國針對產品質量做出的相關法律規定過于分散,并且多存在于我國的基層法律之中[2]。另外,受到我國當下社會環境的影響,市場經濟的機制尚未穩定,產品質量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需要不斷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進行調節,導致同層級以及不同層級之間的法律法規缺乏一定的協調性,甚至相互沖突。
1.缺陷產品召回制度不完善
缺陷產品召回是指政府部門及產品提供者針對批量產品中如若發現存在系統不安全因素,可能導致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影響時,遵照法律的相關要求,對產品進行召回整修或者更換等[3]。但是,目前我國暫未制定專門的缺陷產品召回法律法規;其次,主管缺陷產品召回的專業部門缺乏明確的界定標準,很難預知產品的問題以及可能對消費者造成的危害。
2.產品質量標準制度不完善
我國產品質量存在多個基本標準,雖然多個標準能夠有效解決法律制定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漏洞,但是也在具體實施時,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標準制度混亂的局面[4]。這樣的混亂不僅呈現在某一種產品的多套標準,難以確定該產品的相關法律規定,也表現在當某個產品呈現出標準沖突時,不具備一個具體的尺度去衡量各種標準所具備的法律效力。
3.懲罰性賠償制度不嚴明
我國的現行法律中,鮮有對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明確規定,并且在有限的法律法規中,并沒有明確懲罰性賠償的數額[5]。其次,在我國的現行法律中,對懲罰性賠償的使用領域方面有所保留,在《產品質量法》中,并未對適應懲罰性賠償的情況以及產品進行明確的規定,很難保障消費者或者經營者能夠依法履行懲罰性賠償。
4.產品信息傳遞機制不健全
一般來說,在交易活動中,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往往會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對等的問題,這種問題將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的知情權,并且引發誤導消費等行為。目前,我國產生的交易活動中,消費者了解經營者的信息以及產品的情況一般通過經營者的宣傳以及產品的標識等,很難保障消費者能夠在交易活動產生之前,深入了解產品的質量情況。
1.監管主體權責不清
為了減少產品質量監管存在的盲區,賦予了市場監督管理局產品質量監管權力。通過該種方式,能夠在產品質量監管活動中從各角度入手。但是該種模式也直接導致了監管力量過度分散、各監管主體的權責不夠明確、產生職能交叉等情況,無法保障產品監管的成效。
2.“以罰代刑”的現象較為普遍
首先,我國的《產品質量法》對產品質量責任部分的規定較為詳細,但是這些內容大多明文規定了一般性的行政措施,沒有明確處罰力度;其次,基層的執法機構人員配備存在一定的問題,部分地區可能受到經濟、人口等因素的影響,執法人員的配備數量較少,在執法過程中出現一定程度的監管漏洞。
3.缺乏有效的權力制約機制
在我國的產品質量法律規制體系下,并沒有對地方以及權力機構設立專門的監督和約束機制,對監管部門缺少明確的法律規定。另外,目前我國的消費者自身在產品質量監管機制中也沒有發揮自身的效用,在自身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缺乏維權意識,很難通過社會群眾的幫助,完成對經濟市場的管控。
1.產品質量規制立法應凸顯經濟法價值目標
想要完善產品質量法律規制體系,前提應當凸顯經濟法效之目標。首先,立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在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時,既要保障法律法規具備的懲罰能力,也要重視法律法規中的保護能力。其次,要明確產品質量立法在我國立法環境中的本位法性質,明確相關的法律法規,為我國的經濟法等法律法規等落實提供幫助。
2.政府加強監管與行業自律相結合
想要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保障產品質量,單從法律約束是完全不夠的。根據背反理論,在市場的自我調控能力出現失靈問題時,則需要地方政府進行宏觀調控進行彌補,如若地方政府出現監管失靈的情況,則需要經濟市場自行調控。在這種情況,就可以為經濟市場設置諸如激勵機制等,激發市場的自我調控能力。
3.特殊行業制定相對應的專門監管法律
在我國的市場經濟環境中,需要根據不同的行業以及不同的產品,制定專門的監管法律。為了保障我國法律法規能夠跟上時代的發展,就必須要了解特殊產品的生產、質量情況,及時更新法律,彌補法律的空白,并且在立法時,考慮新法的可操作性,幫助我國的監管機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1.完善缺陷產品召回制度
完善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相關法律法規必須要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不能搭建空中樓閣,確保經營者在行使召回活動時,能夠有所依據;其次,在召回的形式以及程序方面,需要根據我國國情以及產品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召回流程,確保召回活動不會對消費者或者經營者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
2.完善產品質量標準制度
首先,想要制定完善的產品質量標準制度,就必須要整合產品的多套標準,并且頒布通用國家標準,減少其中可能存在的相互矛盾等問題;其次,制定國家標準時,也要考慮到當下國際流通的質量標準,既要保障國內產品質量能夠滿足國情需求,也要保障國內產品質量跟上國際發展的腳步。
3.健全懲罰性賠償制度
第一,根據不同的產品以及造成的權益損失制定相應的計算標準,保障該標準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第二,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的實際情況,擴大并完善懲罰性賠償制度的使用領域。同時,明確嚴重損害、未造成嚴重損害等等情況的懲罰性賠償制度。
1.逐步建立并完善分類監管機制
首先,需要明確各監管單位的核心,將我國國務院產品質量監管部門作為整個產品質量監管體系的中心。隨后根據不同的產品與產品流通的實際情況,將監管的權力下放給不同的部門,并且在《產品質量法》中明確各監管部門的監管權責,為各監管部門開展工作提供依據。
2.加強基層監管
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以及市場經濟中,基層監管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考慮到基層監管的難度較大,就需要加強監管部門針對基層的人力以及財力的投入,完善公眾投訴制度,幫助基層群眾行使自己的監管效用。通過公眾投訴制度,完成對市場以及產品質量的監管,并且能夠通過該種方式,提高國家以及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本文簡述了當下我國立法環境中產品質量立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部分不成熟的建議,希望能夠為我國的法制建設貢獻綿薄之力,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法治社會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