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蓉
(武漢工程大學,湖北 武漢 430205)
在眾多的社會保障制度中,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只是其中的一種并且是重中之重,是賦予貧困的農村村民在無法維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礎之上向國家申請,通過物資供給、糧食分發、金錢補助等方式給予其最低生活保障的一種權利。目前。我國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法律規定還不夠完善,對行業和公民也缺乏必要的引導,因此,必須加強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法學研究,在平衡中保護、促進和引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理性發展。
正義是什么?羅爾斯對其做了一定的分析和闡述。正義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行為準則,只有大多數人心中都充滿著正義并且匡扶正義,那么整個社會將會變得更加和諧。不可否認的是,當今社會,隨著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城鄉差距越來越明顯,由此就會滋生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從而加劇了社會矛盾。因此,如何保障農村村民的基本生活權益,給予社會底層人民或者是那些喪失基本勞動能力的人一些幫助,積極地與他們進行溝通,及時疏通情感機制,不至于對社會、對國家產生不滿的情緒,讓他們擁有向上的希望。只有這樣,社會的公平正義才會得到更好的保障。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就是通過國家對居民收入的再分配進行一定的調節,從而減少國民收入的差距,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又有力地維護了社會的穩定,使公平正義成為每個人乃至整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真正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權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權力和利益,或者法律關系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為滿足其特定的利益而自主享有的權能和利益[1]。權利是一個法律概念,一般指賦予人們的權力和利益,即自身擁有的維護利益之權。它表現為享有權利的公民有權作出一定的行為和要求他人作出相應的行為。義務是指一個人對于他人或社會應該做的事。國家通過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保障公民生存權、發展權等一些基本權利的體現,同時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也是國家必須要承擔的社會義務和責任。但國家的財政也有限,因此公民在享有這些基本權利的同時也應該履行一些基本的義務。歷史上,農村的農民,日復一日地耕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勤懇懇,然而還是要受到其他階級的壓榨,農民的權利并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因此權利與義務就成為一種失衡的狀態,城市發展得越來越快,相反,農村由于受到了壓榨反而遲遲沒有進步。因此,為了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為了使權利與義務從失衡的狀態慢慢走向平衡,我們必須要不斷地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促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逐漸形成了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農村社會保險制度為主體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但目前,首先,我國只有一部《社會保險法》[2],尚未形成全國統一的法律法規,不能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廣泛的適用。如今我國是法治社會,要想建立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就必須推行法治化。只有堅持法治,才能夠具體地明確農村社會保障的對象和資金[3],合理地確定保障對象與保障標準,從而更好地落實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增強農民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一個艱巨而又復雜的任務,必須穩步推進。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要想得到長足穩定的發展,必須首先把握資金這個核心問題,只有資金投入到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才有發展進步的前提,其次,國家對農村社會保障的財政投入不足,財政支持的力度也不夠大,從而導致統計工作難以開展,一些信息的加工與合成也很難得出科學的結果,最終導致農村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比較狹窄。再次,由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缺乏有效的財政投入,從而導致農村社會保障的能力不夠高,現如今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很多農村的農民都選擇進城務工來增加自己的收入,然而,這些外出務工的人員要想參加城市社會保障,要求又比較高,從而會陷入城市與農村社會保障都難以滿足的尷尬局面。
法律需要道德的奠基和撐持,法律的實施不僅靠國家強制力的保證而且要靠群眾在輿論上的支持。道德的實施需要法律的強制保障,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隨著科學技術的深入發展,相關法律的制定也越來越具有滯后性,尤其是,我國的法律體系尚處于一個逐漸完善發展的階段,所以對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尚未制定完備的法律,也缺乏相應的監督機制。所以當一些行為未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時,公眾難以通過社會監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正是由于缺乏相應的監督機制,所以當農村的一些特殊群體在基本物質生活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沒有合理的監督平臺,相關的執法不力行為沒有得到法律應有的制裁,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沒有在陽光下暴露自己應有的問題,正所謂,只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夠更好地進步。所以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亟須一定的監督機制。
由于現有法律尚未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5],從而導致農村社會保障的標準不齊,保障對象、保障資金、保障制度缺乏明確而合理的標準。所以農村居民很難通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當我們的物質幫助權受到侵犯的時候,我們居然還不知道具體的侵權人是誰,也不知道該通過何種方式去救濟自己的合法權利。因此需要加快制定《農村社會保障法》等相關法律,將物質幫助權作為一項獨立的財產權加以保護,同時引出其保護的專門條款,這樣公民在權利受到侵犯的時候才能有法可依,有法可救濟。才能更好地促進人們增強自己的法律意識,在法律的框架之內促使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發揮其效益的最大化
首先,一定要進行經濟的轉型升級,加快實行三去一補經濟戰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由過去的粗放型轉變成現在的集約型,改革開放,學習西方先進的經驗,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6]。其次,要加強鄉村建設,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振興農業經濟,不斷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融合,讓農民有更多的獲得感。最后,要實現農民富裕的目標,就要提升農民的生產技能,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只有不斷地發展經濟,增加工作機會,增加農民的收入,這樣農民才有資金去繳納農村社會保險或者是農村合作醫療,同時政府通過發展經濟也不斷地增加了財政收入,政府財政支持的力度也不斷擴大,這樣在農民與政府財政收入都增加的情況下,雙管齊下,定能為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提供強大而有力的經濟支撐。
追溯歷史,商鞅立法,已知道把法律公布于眾,使眾人皆知,現今社會更應如此,俗話說,沒人遵守、沒人信奉的法律不是一部好的法律,若頒布的法律沒有人知道,又怎么可能號召人們去遵守,從而用法律來保護人們的合法權益呢,因此,一旦制定《農村社會保障法》等相關法律,必須加強宣傳,通過舉辦講座,發放宣傳手冊,對于相對閉塞的農村地區,更應該采取實地走訪的形式,加深人們對社會保障的認識,提高人們的權利意識與法律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