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華
(江西省公路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002)
企業作為用人單位,努力承擔社會責任,保障工人權益,對于推動建立良好的勞資關系具有重要的作用。新時期,勞資關系穩定是決定勞資和諧的重要因素,決定著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更決定著整個社會的穩定。因保障好工人權益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條件,是社會發展之重要動力,必須要高度重視、認真落實。
當前我國部分行業勞動力出現市場供過于需、供需矛盾的新狀況,造成企業員工權益保護呈現復雜性,就業形勢呈現多元化,就業方式日益增多。傳統的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在一家企業工作的就業模式日漸減少,形式多樣的靈活就業以及非標準的勞動關系已成為就業主流趨勢和就業新常態,現行的關于保護工人權益的有關規章制度主要是與標準傳統的就業模式相適應的,已不能滿足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充分認識新時期工人權益保障重要性,努力構建與新時期形勢發展適應的新型勞動關系非常重要。
為了適應新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構建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型勞動關系,必須要強化工人的權益保障,這樣才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為此,必須要明確企業工人的權益保護原則,不斷健全完善法律保護機制,注重發揮法律維護工作權益的效力,政府要主動作為發揮主導作用,積極引導企業發揮作用,努力解決勞資雙方矛盾,維護雙方的利益,才能進一步保障工人權益,才能讓工人在新時期環境下獲得更強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新時期,有的企業拖欠工資和不能按規定計算加班工資已成為企業侵害工人權益的問題之一。比如,有的企業雖然按《勞動法》明確規定了平時加班工資是正常工資的1.5倍、周末加班是日常工資的2倍、法定節假日是正常工資的3倍。實際上,卻不能嚴格按照《勞動法》規定的標準去落實工人的加班工資;雖然能夠落實加班工資計算標準,月工資、小時工資也高于同行業的其他企業,但是卻存在工資發放不及時的現象,主要表現為每月按時發放工資、加班費卻年終結算一次性發放,這其實是在變相拖欠企業工人工資,變相侵害了工人權益。
有的企業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延長工人工作時間是第一選擇。企業員工被迫超時工作的現象也時常發生。比如,雖然《勞動法》明確規定工人每天的工作時間不能超過8個小時,如果真的有特殊需要可以延長工人工作時間,但是每月不能超過36個小時。這項規定就是為了保障工人的休息權,進一步維護保障工人合法權益。實際上,很多企業工人每天工作的時間遠遠高于8小時,每天、每月的加班時間也超過了《勞動法》規定。甚至法定的每周工作5天、休息2天的制度也未落實,導致工人的休息權得不到保障,造成工人過于勞累,工作效率無法得到保障,創新研究更是無法有效開展。
勞動合同是維護工人合法權益的重要憑證,勞動合同制度也是勞動主管部門打擊企業侵害工人權益的有效抓手,然而在一些企業用工中存在著勞動合同制度實施不到位的現象。主要表現為企業和工人簽訂勞動合同的占比小。個別企業甚至不和工人簽訂合同,即使簽訂合同,也會在合同中做手腳,合同條款中缺乏崗位安置、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等明確條款,造成簽訂的合同無法發揮出保障工人合法權益的效力。另外,當企業與工人之間存在合同糾紛時,企業為了自身利益不按照合同履行義務的情況時有發生,造成工人的權益保障缺失。
為保障工人抵抗年老、失業、疾病等風險,國家明確規定要為工人購買社會保險,幫助工人獲得補償和物質幫助,保障工人的基本生活,是工人應當享有的權利。按照保險制度要求,企業工人要想得到國家補償必須要為工人購買保險,繳納一定的費用。有些企業為減少支出,獲取更多利益,很少為工人參保,即使參保也只是購買工傷、醫療保險,工人的權利無法得到保障。
要想真正地解決當前少數企業存在的拖欠工人工資的問題,可以建立拖欠工資的保證金制度,要企業按照營業額或者注冊資本的一定比例定期繳納保證金,存放在勞動部門專門為企業開設的賬戶中。如果有的企業存在拖欠工人工資,引發糾紛爭議時,勞動監管部門可以優先動用這部分資金用以發放工人工資,保障工人及時地領取個人報酬,保障依法獲取報酬權益。同時,要求該企業及時繳納保證金,確保資金充足[1]。
要不斷加強企業管理者對于保護工人合法權益的認識,引導企業家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認識到企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工人的積極奉獻和投入。只有工人的權益得到保障,才能以企為家、愛崗敬業、全身心投入到企業生產發展中,為企業獲取更多的利潤。企業家要樹立社會責任意識,自覺承擔起社會責任,切實維護好工人權益,努力構建和諧的勞資關系,為社會穩定發展積極作為,同時這也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2]。
勞動合同是保護工人合法權益的有效抓手,具有法律效力,明確勞資雙方的權利義務,是保護雙方權益和化解糾紛的有效憑據。要不斷提高當前企業中勞資雙方勞動合同簽訂率不高的問題,勞動監管部門要不斷加強勞動監管執法,進一步規范引導企業認真落實執行勞動合同制度,將維護員工權益納入法律監管,依法保障員工的權益。同時也要不斷完善勞動合同制度,建立完善的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營造公平合理的合同簽訂機制,改變工人在就業面前的弱勢地位,讓工人與企業能夠處于平等地位就工作相關事宜進行溝通和協商,從合同制度上為工人權益的保護提供法律依據。
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能夠為工人權益的維護提供強有力支撐,能夠讓工人在受到權益侵犯時候尋找到維護自身權益之依據。因此,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從社會層面,都需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強制企業為工人購買規定的社會保險,按時繳納各種保險費用,要加強監管,打擊不嚴格執行的企業,引導企業強化保險意識,主動為員工購買保險,切實在行動上體現維護工人合法權益,解決工人的后顧之憂,調動工人積極性[3]。對于違反社會保障制度的企業則需要予以嚴厲打擊,必要情況下可以要求其停業整頓等,從實踐層面切實保障工人的合法權益。
工人權益的保障能夠讓工人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能夠讓工人切實感受到勞動所獲得的自我價值提升,是企業發展、社會進步不可缺少的重要動力。新時期,工人權益更加需要成為研究重點,進一步做好工人權益之保障,針對工人權益保障出現的問題深入研究,依托于法律保護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讓工人權益保障政策在實踐中真正得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