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超
(三亞學院藝術學院 海南 三亞 572022)
空間構成課程或空間建構課程是環境設計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是連接基礎課和專業課,學生與認知環境設計專業構成的橋梁。該課程對學生的認知和思路的開放有非常明確的要求。以前環境設計專業的很多課程沿襲了國外的空間構成課程,教學內容多關注物體“形”、結構化和構成化,忽略了“形”背后的“義”,這個“義”的內涵就是想法、思路和觀念,也可以叫作形的語義。想法的多元化使語義的理解和解讀出現多種可能性。當今,學科的交叉性,使設計類學科和藝術類學科結合得更加緊密,在藝術和設計相結合的背景下,把當代藝術性、觀念性和建筑學的空間中的構建作為環境設計專業的空間構成、空間建構課程相結合,發現空間建構課程的新起點,探索空間建構教學的方法,內容上跟其他學科相關聯,思考空間建構和其他學科的關系,如何平向、縱向交叉,尤其是觀念性和藝術性的方法和空間構成的教學相結合,“形”和“義”更深層的關聯。
長期以來,環境設計和空間相關的課程,都是以立體構成為基礎的教學方法,這一方法對學生理解空間、初步接觸空間構成是有一定幫助的,但在當代的學科交叉背景下,藝術和設計結合得更加緊密,無論藝術還是設計,都更加注重設計者主觀感受和個體感知。因此,在教學背景下要了解學生的情況,關注學生的個人表達在空間構成作品中的表達,關注個人情感、意識在空間構成作品中的表達。
實驗性是當下很多實踐類課程教學的發展趨勢,在國內眾多的美術學院教學中,藝術與設計的關系,尤其是當代藝術和設計的關系,當代藝術的學習方法,就是建立在實驗性的基礎上的,并產生了更多的可能性,在不斷實驗過程中不斷改變,嘗試新的可能性,使界線不再被限定。打破常規,推陳出新,也是藝術的使命。該方法也運用到了設計當中,運用實驗性的方法是學生調動大腦的意識,主觀的分析、研究,把個人的想法在空間建構中更多地反映出來。
當今在與空間設計相關的內容中,觀念和感性的結合,感性和理性的同時存在,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設計課程空間建構教學缺乏對構成設計理念的深入探索挖掘,如果只是單純地為形式創造形式,從形式的角度去考慮設計,這對其他課程的學習也會造成不好的影響。形式需要有文化和觀念的支撐,這樣才能有形式和內容的結合,因此,在空間建構課程中要有個人情感和觀念的融入。
在教學摸索和總結過程中,在關注學生各種能力提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下,參考國內外相關環境設計和建筑類設計的發展趨勢,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應當結合觀念藝術,使學生從觀念藝術出發,在建構空間時放開思路,拓展思維寬度和廣度,不斷嘗試和探索,在課程教學上增加實驗性和探索性,引導學生從各個方面與角度思考空間建構的必要性。
建筑學在20世紀60年代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空間和建筑學領域很多著作表明,在建筑學空間建構思維方式中,從單純追求外在幾何形態的空間造型,逐漸轉向對對象的外在空間形態所蘊藏、隱含的觀念含義和哲學意蘊的思考。在此之后,近現代建筑、后現代建筑都逐漸的偏向現代藝術和現代哲學,逐漸向它們靠攏。我們去看后現代和當代建筑,除了居住和實際的功能性以外,它的構思所涉及的藝術理念跟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有相通之處,很難有明確的邊界線了。
藝術的思想觀念和非實用功能使人們能夠借助藝術思維來研究和探討造型與意識形態之間的具體空間關系,藝術家、設計師、雕塑家等用同樣的思維方式去創造空間關系,他們將人類創造的文化的、傳統的、不同民族特色的產物進一步融入空間建構中,他們很多的作品靈感也都來源于不同的藝術文化領域,例如,書法、舞蹈、音樂、傳統手工藝和民間工坊等,都能從中汲取思想和觀念性的營養,轉化為空間建構的一部分,使其擁有更加活躍的生命力。在這一活躍條件下,對于藝術觀念在空間建構中的表達體現,也應有一定的限制性和符合藝術觀念思維模式的要求。第一,觀念的表述要順其自然,合情合理,不能有牽強表現;第二,觀念是隱藏在作品內層的,需要人們進入作品之中去觀察思考,不一定直接被看到;第三,作品的形式是由觀念支撐的,是由觀念轉化而來的;第四,觀念在作品中的存在要有非常強的邏輯性和說服力;第五,空間構成和建構作品中出現的抽象概念及其應用,應該避免具象化的陳述和表達;第六,空間構造和觀念之間應該連接得非常巧妙有一定創意。
以上幾點是可以參考遵循的一些方法,空間建構是一種有形的東西,必須有極強的可執行性和可操作性,要有藝術性、觀念性做指導,因為它們是思想性的,有一定的思維指導性,變現的方法不是實體性的,其在理解和思維上是一種抽象方式,學生要嘗試相結合,并在結合過程中不斷理解、轉換訓練方法,優化知識結構,充實自我,從而進一步理解和掌握二者之間的關系,并體會領悟得更深。
通過對空間建構課程的講述,對一些理論的學習、文獻資料、圖片案例的學習,建立一個關于空間和在空間中設計的知識背景和語言環境,使學生初步建立并理解空間、設計、建構概念,理解模型制作,并會繪圖,使教學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通過對課程的理解和優秀建筑案例的創作理念和思路分析,使學生認識空間、建構與觀念性的創作之間的關系,也能為后續的教學打下一定的認知基礎。
對環境設計專業來說,對空間的理解和界定是一個最基礎也是最初始的話題,任何空間設計課的教學發展變化都是圍繞空間展開的,也都是圍繞著這個問題進行探索的,空間構成形式的建構,是空間專業基礎課程訓練過程中最基本的語言表達。對空間問題的主觀專業知識和理解,是對新空間建構的進一步認知。認知的要求有幾點:第一,通過抽象或幾何形式的構成,不能是具象圖案或圖形的;第二,要有形式美感,有一定的美感規則秩序;第三,要符合建筑的客觀規律性;第四,要符合相應的建筑規律和概念;第五,要對材料進行嘗試,并熟悉材料的特性;第六,要體現個人設計理念與練習題目的結合;第七,在設計構思時要大膽嘗試提出理念和觀念。
空間是對秩序的理解和構成,秩序是空間建構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建立在抽象概念基礎上,多以抽象的幾何形式出現,是由點、線、面、塊狀、球狀、柱狀等組成的三維空間建構,這些元素也是空間建構作品的最基本元素。這些元素在組合構成過程中會遵循一定的秩序,這些秩序成為空間建構作品所存在的可依靠感。秩序可以分為兩種類型:顯式順序和隱式順序。在各個不同時期建筑的發展過程中,設計師和建筑師都按照一定的順序,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建筑實驗。西方古典主義的建筑構造秩序主要體現在方形與圓形以及對稱軸之間的關系,對這種關系的組織和應用有了明確的依據,這樣的秩序被稱為顯性的。現代主義一出現,建筑學便受其影響,建筑學領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在經歷了建筑的矛盾性和復雜性之后,由顯性逐漸向隱性轉變。事實上,這種變化可以理解為秩序從外部形式結構向內部內在含義的轉變。現代的建筑學實踐都逐漸超越類似于古典的外在秩序的空間關系。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要懂得使用相關的構建材料,讓形式之間有一定的秩序關系,對學生和老師來說都有一定的難度,但追尋和推敲這種秩序關系也是空間表現的重要環節。
在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中,空間形式和語義結合實踐,最終構建的成果有不確定性,因此學生的很多作業都是在不斷討論、嘗試并改進的過程中逐步完成的,在既定的方向中不斷地探索、修改和調整。在整個完成過程中,教師參與討論,指導并共同實踐。從最終的結果來看,在制作過程中,一些小組學生事先有了更好的想法、繪制方案和材料,受許多不確定因素和材料的影響,作業最終沒有達到預期。而有些組一開始定的方案一般,但最終的作業效果非常好。這就說明,在教學過程中,預期設定和最終實現還是有一定的差距,而這些差距形成的變化都是不可控因素,所以教師和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是共同學習和探索,雙方都需要建立一個全面的構思方法和實踐實施的知識結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是指引學生建立一個方法體系,對這一體系進行探索,并在體系中圍繞著既定的目標完成作業。這與傳統意義上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主導學生的教學方式有所不同,教師也要從教學指導者變為實踐參與者。
第一階段對學生進行課程引入。要使學生建立起對空間建構的認知和個人理解,對該課程有一個了解,對將要完成的課程作業有一個知識框架。通過對一些國內外相關領域案例的學習提高學生認識水平。現今藝術設計類學院對現代藝術的涉及和視野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該課程初期也要讓學生了解一些藝術對設計的作用,藝術思路、觀念藝術、實驗藝術研究以及一些哲學類的思想觀念運用到了和空間設計相關的領域。通過欣賞建筑師、藝術家、設計師的作品,學生能夠洞察和自己有關的設計藝術觀,進一步融入語境的意境與空間營造相結合。研究可以通過教師、學生參與案例討論和學生課后閱讀來進行相關資料。
第二階段分組研究討論。同學以自發組隊的形式按一定的人數比例組隊。教師留課堂作業時,要對學生提出一定要求和限定,學生通過討論后選擇主題、方案構思,每個組確定一個方案,學生可以根據空間建設方案確定的主題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改進:一個是通過空間中幾何和抽象概念的形式對建構進行表達,表達個人對幾何和抽象概念的認知,并偏向于藝術性和觀念性;二是在抽象的構思中體現一些中國文化的精神縮影,使空間構成的形式與中國傳統書畫中的虛實、空間、意境等概念結合,利用現代化空間形式的語言建構和中國文化相結合的當代性。
第三階段作品材料的選擇。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材料的理解和擴展。在現代藝術中,尤其是裝置藝術對材料的理解是非常開放性的:每一種材料都有特殊的屬性,都可以作為作品的素材,即使是廢棄的材料。在引導學生選擇材料時思維不能有局限性,使學生對材料的選擇不受局限。但是在學生在尋找和選擇材料之前,應使其清楚不同材料的性質決定了空間形態的特征。例如,竹條的柔軟容易構成軟性空間,木材的堅硬容易構建轉折分明的空間,線繩便于連接纏繞空間,鐵絲容易構建組織各種線形空間形成多樣性變化。總之,材料的特征決定最終形態的特點。學生在運用材料時,應充分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和可操作性,便于完成作品中更準確地表達觀念和想法。
第四階段在模型制作的過程中,逐步訓練學生從概念到形式構建的轉變。一個模型如何表現形式感?想法如何通過空間結構實體形態展現?這些問題都要逐步解決。空間建構與觀念的融合不能太生硬,不能牽強。在構建上學生也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搭建的空間有一定的美感,美感和立體的空間有一定的關系;二是在構成過程中每個形體之間要有一定的邏輯關系,這種邏輯關系也是形態構成的基礎。在整個制作過程中,學生應該不斷比較、追尋、探討、思考更好、更合適的方式來體現想法和觀念。因此,原方案在整個實施過程中不是簡單的制作,而是不斷地改進和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