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瑞
(上海市群星職業技術學校 上海 200126)
黨的十八大以來,立德樹人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對此作出了重要論述,并圍繞此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觀點和時代要求。關于立德樹人,從其語義邏輯結構出發立德與樹人相輔相成、互為依撐,立德樹人即“立育人之德”和“樹有德之人”的有機統一[1]。
立德樹人自提出以來就迎來了學界的廣泛探討,其核心價值之一即在于回答了新時代我國教育的根本問題——“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一方面,在“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的時代話語中,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均指向了人,成德成人是人這一主體能夠在興國強國過程中深具家國情懷、主動奉獻擔當的關鍵所在。另一方面,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教育語境中,修身即是立德樹人的傳統表達。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每個人能夠“修其身、立其德、成其人”,方能使民族、國家的發展更為和諧、昌盛。這也使得在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過程中,應將立德樹人貫穿始終,并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進行教學改革,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我國教育事業之首要任務即立德樹人,大力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并將之上升至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的高度。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之匙,即在于緊緊貫徹落實德、智、體、美、勞“五育”的全面發展,其作為我國教育方針的精華,亦是我國人才素質結構培養的具體目標。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德”即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品質為基礎,加強道德修養;“智”即增長學識,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體”即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美”即提高審美和人文素養,做有品位、高雅的人;“勞”即熱愛勞動、崇尚勞動、尊重勞動[2],指出了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的方向目標。
立德樹人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僅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參與,也需要綜合考慮,統籌推進。一方面要求著力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同向同行,將各科目中的文化知識及價值取向統一到立德樹人中,與之相應也要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另一方面,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著重在6個方面下功夫,即理想信念的堅定、愛國主義情懷的厚植、品德修養的加強、知識見識的增長、奮斗精神的培養、綜合素質的增強[3],為各級各類學校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以啟示。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統籌各學科,特別是德育、語文、歷史、體育、藝術等學科,充分發揮人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優勢[3]。”伴隨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中職體育課程已經不僅限于運動技術層面的教授,還至少包括運動認知、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運動樂趣等一系列核心素養[4]。而這些內容的灌輸與養成,無不需要以體育知識技能為載體,如此即需要針對性、合理性的教學設計予以實現達成。如針對學生內在德行的養成,中職體育課程在立德樹人的教育大背景下需要進一步細化相關內容,可以精細為體育精神的錘煉、體育道德的錘煉、體育品格鑄煉,以不同知識技能形式進行專門性教學。再如健康行為的養成,要通過體育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參與,使學生能夠自主地、積極地掌握科學鍛煉方法,培育健康生活方式,進行自我心理調試等。
之于上述種種,中職體育課程在基本知識技能教學內容基礎上,尚還欠缺符合時代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各種教學設計或是深度設計,比如關于運動樂趣的養成,完全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的方式設置教學情景,讓學生在相互交流與體驗中融入到深度的體育課堂教學中[5]。但目前,中職體育課程圍繞運動認知、健康行為、體育品德、運動樂趣等核心素養的教學尚缺乏設計,任課教師也存在重視不足的現象。
體育中具有豐富的思政元素,尤其中華優秀傳統體育項目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不斷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互動,使之具備了濃郁的教化功能和有益思想。比如武術尤為強調武德教育,“未曾習藝先習禮,未曾學武先學德”的拳諺深刻蘊含著技術學習與道德養成之間的內在聯系,從中也體現著中國人極重道德的傳統觀念,有益于深化學生道德意識的感知。再如競技體育賽場上,也充滿了能夠培育學生理想信念的思政元素。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女排精神即是顯例,其關鍵之處并不在于奪得了多少個冠軍和榮譽,而是在于勇于拼搏、不甘落后、自強不息的精神可以走向心靈深處,成為一種動力、一種希望。而如何使這些思政元素融入中職體育教學,是亟待破解的關鍵問題。
目前而言,傳統體育課程的開展在諸多方面尚將思政元素更深入地融合到體育教學活動之中,踐行立德樹人育人理念[6]。中職體育教學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對于思政元素的挖掘尚顯不足,符合中職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思政元素的提煉依然有限,以至于中職體育課程更多起到了鍛煉身體、學習運動技能的目的,其立德樹人的特殊作用還未充分發揮。因此,體育課程與思想元素融合才是關鍵,深入提煉思政元素才是前提。
目前,包括中職體育課程在內的各級各類學校的評價方式基本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如在期末根據綜合表現評分或主要依據所學運動技能的呈現水準進行最終評價。簡言而之,除對學生體能素質的鍛煉評判之余,再無更多其他內容的交集。從評價內容到評價方式均是單一的,不足以關照到更為內在的方面。尤其在立德樹人的新形勢、新要求下,諸如心理素質、精神信念、意志品質此類不易量化評判的內容,僅僅依靠終結性評價很難做到客觀、真實,且不能夠對學生形成持續性監督與重在日常的道德行為意識的養成。所以,中職體育課程存在評價方式創新不足的困境,如自評、互評、師評等方法鮮有運用。
另一方面,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發展“德智體美勞”做出重要論斷。顯然,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勞育的發展將更為緊密與貫通,在整個育人環節中具有更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其評價方式也必然要走向多元與靈活,并理應將體育與其他“四育”的交集納入考察范圍,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建立“五育”并重的意識,也有益于“五育”的切實踐行。就目前而言,中職體育課程中終結性評價已然不能滿足新時代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
在“教育是強國之基,教師是教育之本”的時代話語下,立德樹人離不開教師的諄諄善誘,但也迫切需要教師素養的與時俱進。首先,中國自古即已形成“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的優良傳統。作為教師在整個立德樹人過程中應該首先加強道德修養,先立己德,方能推己及人,以己之德感染學生,形成示范效應。以此為基,要不斷提升政治站位,及時學習領悟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動態與內涵,如中共中央、國務院最新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等,以使教師能夠及時結合自身專業素養進行查漏補缺與精益求精,著力做到與新思想融通無礙。其次,立德樹人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主旋律,其落實之關鍵依然在課堂,圍繞此已形成諸多符合時代發展的學術思想和理論成果,中職院校應積極組織體育部門教師與思政部門教師進行共學共研,在強化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亦能借鑒新思想、新理論,合力建設滿足立德樹人要求的體育思政課程。
不可置否,在包括中職院校在內的我國各級各類學校中,在體育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無不需要依托課堂來實現,緊抓課堂教學“主渠道”成為重中之重。前文有述,在立德樹人新形勢下,體育教學中的技能傳授還包括運動認知、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運動樂趣等一系列核心素養,而且要與價值觀引領相融匯。
有鑒于上,中職體育課程至少要在兩方面著力,并通過合理設計使之相恰契。如上述所提到的體育認知,可以說目前絕大多數學生對體育的認知尚顯淺薄,還僅僅停留在鍛煉身體的淺顯層面,對于其立德、健心、啟智等方面的獨特作用還不了解、不深刻抑或缺乏感受,如此在體育教學實踐中,亟待予以重視并進行規模化的精心設計。以體育在立德方面的作用為例,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技術展現古今中外與體育相關的名人事跡,如忽略勝負而攙扶受傷對手或隊友走向終點的事跡;如通過馬拉松事跡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深化學生對體育的認知。另一方面,在具體的技術教授層面,如在武術教學中,既可以將岳飛等愛國將領事跡融入其中,也可以讓學生在兩兩互搏試手中感受“點到為止”的和諧理念,并擴大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整體而言,強化技能傳授與價值引領的融匯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中職院校應結合教師自身專業與特色進行針對性設計。
前文述及,單一化的終結性評價方式不僅不能滿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發展需要,也集中導致了體育教學評價過程中的諸多主觀因素。立德樹人工作具有長期性、過程性,諸如愛國主義的培植、意志品質的養成等均需不斷深化。
因此,在立德樹人背景下,中職體育課程的評價方式不僅需要過程評價,也需要綜合評價。一方面,除去基本的體育知識技能的學習與掌握,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學、練、賽”等多種方式,考查學生的團隊配合的協作意識、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尊重比賽的友好態度及規則意識等,據此進行過程性評判,且及時發現問題并及時糾正。另一方面,德、智、體、美、勞“五育”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在中職體育課程評價中理應將之作為考核內容,由此即需要進行綜合性評價,體育作為“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提煉出體育之德、體育之智、體育之美、體育之勞的相關指標,如在勞動方面,可以通過清潔體育器械、打掃體育場館等切實的勞動行為進行評判;再如美育方面,可以通過讓學生自主設計、繪制運動服裝,并由其他班級投票“選美”的方式進行評判。優化過程評價與綜合評價,并形成長效機制,有助于推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煥發體育教學的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