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磊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遼寧 沈陽 110136)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三微一端”乘著互聯網的東風逐步占據了人們大部分的休閑時間,“00后”大學生順勢成為互聯網媒介的忠實擁護者和使用者。法蘭克福學派學者認為,媒介的存在不僅作為一種技術工具,其本身也兼具意識形態屬性,即媒介對人的思想和行為具有操縱和控制功能。[1]在此背景下的“00后”大學生自帶“網絡基因”,他們的生活、學習、消費、娛樂、人際交往、溝通協調、心理狀況等方面呈現出了鮮明的“網絡特性”,這也給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極大挑戰。
對于如何做好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2]。
當前,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使用讓人們的日常生活對網絡的依賴程度逐步加深,無論是工作、社交,還是生活、娛樂,均可在網絡之中完成,伴隨互聯網、智能手機等新媒介長大的“00后”大學生群體更是深陷其中,他們呈現出了以下新特征: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00后”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與網絡媒介深度融合,互聯網依賴度日益加深。據相關調查顯示,在中國使用智能手機的群體中,“00后”大學生平均使用49.22個App,平均每天浪費在App上的時間超過 7 小時,兩類數據遠超全國水平。長時間的互聯網接觸讓移動網絡和數字設備超越了工具的身份成為“00后”大學生的生活體系和思維方式,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呈現出新特征:學習碎片化,生活移動化。
“00后”大學生生活在互聯網時代,個性突出,習慣表達想法。隨處可見的互聯網移動端成為他們發聲之地,也促進了他們的語言表達,呈現出了話語議題多元化、內容表達分眾化、傳播方式符號化、傳播載體視像化的特點。他們既關注時事熱點、國際新聞等大事,又熱衷討論美食、養生、學習、旅行等小事;他們既習慣在熟人圈子——“朋友圈”里分享生活,也愿意在具有匿名功能的微博上表達情緒;他們一邊使用動漫表情包、網絡流行語,一邊也能夠通過“官方語言”表達自己的訴求。一切新穎的網絡平臺都能夠成為他們輸出與辯駁喜好的言論陣地。
“00后”大學生熱衷于通過社交媒體進行人際互動,以此獲得身份歸屬和互相認同。據互聯網行業大數據調查報告顯示,社交類App 對“00后”大學生的滲透率達到了98.93%[3],他們既使用 QQ、微信,也使用微博、B站、抖音、快手、soul、最右等。在這些平臺上他們暢所欲言,分享、交流,積極打造自我品牌、營造個人形象,“00后”大學生不僅在線上進行溝通、表達和創作,也會選擇在線下開展聚會與對接,以此打通線上線下的生活。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4]針對“00后”大學生的“網絡”特征,高校輔導員應該與時俱進,始終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塑造這一出發點,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育人優勢,以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為關鍵,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從教育對象的角度出發,創新思政教育的新方式,學會利用“00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思政教育。
當前新環境下,網絡已經實現全面覆蓋,它不僅帶給大學生足夠的便利,也在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了一種新型的方式,尤其是在當前網絡環境下,許多虛假且有危害的信息彌漫著網絡空間中,會對大學生產生不良影響。高校輔導員要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保證學生能夠獲得良好的發展。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開展網絡思政教育成為當下創新思政育人模式的必然選擇。網絡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累積了海量的教育資源,輔導員通過網絡途徑能夠獲取多樣化的思政教育內容,解決了傳統思政教育內容局限于教材的弊端,實現了思政教學內容的多樣化;在網絡平臺支持下,高校輔導員可以創新思政教育方法與路徑。傳統高校思政教育主要依托思政課教師開展課堂教學,輔導員思政教育缺少平臺和空間,網絡平臺的興起,為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政教育提供了良好途徑,通過不斷創新思政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教育質量。另外,網絡平臺為師生之間交流互動提供了良好載體,有助于輔導員便捷開展思政育人活動,師生之間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實時在線互動,第一時間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問題、思想問題,不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
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學生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這對推動大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保證大學生能夠在卓越的環境中收獲成長。輔導員作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倡導者,需要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創新各類途徑,從而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在當前形勢下,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新的途徑,需要結合新的環境和形式進行適當地調整,符合學生內心的發展需求,進行方式方法的創新,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在高校中,對大學生進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都是由輔導員完成,主要形式是各類報告、讀書分享、發通知之類的內容,這是一種單向式的灌輸教育,沒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和學生同時處于不平等的地位之中。然而在網絡時代,教師和學生可以實現平等的溝通和交流,輔導員應該盡早地利用互聯網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資源豐富、內容多的特點,因勢利導地展開思政工作,同時借助互聯網及時地征詢學生們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調整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做好規劃,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除此之外,互聯網還具有開放性、交互性等特點,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應該更加有利于學生自身的成長和發展,服務學生,貼近學生。
當前大學生虛擬生存的現狀為我們開展網絡思政提供了機會,輔導員不應再簡單地將網絡思政理解為運用網絡載體開展學生工作,更不能將其看作傳授網絡、新媒體知識技能這樣的入門內容。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政應當用更加符合“00后”大學生在網絡世界中的思維方式,滿足他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的精神需要,從而強調關注網絡思政中包括人格塑造、個人提升等在內的價值導向。
高校輔導員應充分了解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發展形勢,認知當前思政教育面臨的問題,明確自身在網絡思政中的站位與責任,樹立網絡思政教育主體意識。在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不要有抵觸情緒,要能夠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傳播與覆蓋優勢,更好地進行思政教育教學,為推進新時代思政教育新面貌做更多的有意義工作。要充分了解網絡時代思政教育特點,多途徑、多渠道學習有關政策文件精神,真正走進學生學習與生活實際,感受互聯網對學生產生的積極與消極影響;要增強開展網絡思政教育的責任感與主動性,避免過度生硬的理論宣傳,通過針對性的滲透方法,循序漸進地激發自身開展網絡思政教育的主體意識,明確自身的責任與義務,適應新時代發展趨勢,明確自身肩負的使命與責任。
高校輔導員應與時俱進,密切關注思政工作的全新內涵,主動適應新時代媒介環境變化的新局面,利用網絡新媒體路徑將最先進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及時傳播到學生當中。
網絡作為融合了文字、聲音以及視頻等多種形式的信息平臺,極具延展性的特征使其幾乎覆蓋了大學生生活的各個層面。教育對象為“00后”大學生,對網絡文化作品的要求更高,輔導員需保證開展網絡思政工作的過程中推送文字精練化、圖片精致化、音頻視頻優質化,提升育人內容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力爭獲取最佳的育人效果。可分別以周、月、季度、學期、學年為周期,圍繞愛國主義、黨史學習教育等主題,在重大會議、重要節假日、重要事件節點等,策劃網絡議題,將思想政治教育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緊密結合,制定更加完備合理的思政教育計劃,號召廣大青年學生聽黨話、永遠跟黨走,逐漸形成正確的青年思想觀念。
高校輔導員應采取各種網絡手段迅速占領網絡陣地,充分利用網絡文化教育應用平臺,對教育資源進行整合開發,創新更多豐富多彩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一方面,主動參與網絡社交平臺融入群體內部,主動提升網絡運用能力,積極參與到學生們的網絡生活圈。如“思政+微博”“思政+微信”“思政+抖音”等組織形式,用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各大網絡平臺中循序漸進、逐漸滲透,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信息、服務、娛樂之中。另一方面,發揮校園網絡的正面導向作用。校園網絡在為學生提供信息的同時,也有塑造學生三觀,傳輸正能力、弘揚主流價值觀的責任與義務。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校園網站、易班等平臺,在設計中突出渲染國家主流意識的內容;在校園新聞中唱響意識形態主旋律,充分在網絡空間中營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環境。
輔導員開展思政教育要不斷探索與充分發揮網絡新媒體的特點與優勢,創造高校育人新環境。既要樹立新時代網絡思政教育理念,可以積極申報各級各類社交媒體賬號,主動占領網絡輿論陣地,也要在選擇社交平臺時,以“00后”大學生的行為特點、使用習慣等為依據,發揮各自的優勢。以熱點輿論事件為例,可以通過已認證的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熟悉的平臺,發布旗幟鮮明的文章或評論性文章,構建主流輿論格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堅守網絡思政教育的大方向。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發聲的及時性和表達的刻板性。隨著網絡的發展,很多輿論事件幾乎幾小時就能夠席卷各大互聯網平臺,這就需要我們第一時間來表達正確的價值引導內容;同時較之傳統思政教育方式中刻板僵硬的理論說教,我們應該學會利用微宣講、微視頻、網文等更為生動的視聽方式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搭建輕松愉悅的教育場景,利用他們所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才能夠切實提升網絡育人的質量和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5]隨著互聯網發展,“00后”大學生接受和傳播信息的方式在不斷改變,從門戶網站到“兩微一端”“兩微多端”“三微多端”,從圖文、彈幕、二次元到短視頻,他們在這些場域中認識自我,也認識社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實現對“00后”大學生的引導和培育,就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綜合運用各類媒介載體,提升育人的實效性。
網絡思政作為一種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新途徑,作為輔導員應該充分認識到其價值所在,在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條件下,尋找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結合互聯網的優勢和特點,豐富教學內容,以此來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