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宇峰
(西華大學,成都 610039)
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內容廣泛,涵蓋了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生態、教育、民生等各個方面,大學生參與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門檻相對較低、專業也比較對口。長期以來,大學生主要以志愿服務的形式參與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中,在改變農村面貌的同時,也起到了積極的育人效果。隨著高等教育領域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參與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必將在大學生成人成才過程中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
高校大學生對參與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不高,對鄉風文明建設在個人成長成才的積極作用認識不夠。客觀上,大學生缺乏直接接觸、了解農村的途徑。調查顯示,雖然大部分學生出生、居住在農村,但對農村并不了解,大部分時間是在學習,很少直接接觸農村、農業。進入大學階段,高校通常位于城市而遠離農村,大學生們對新農村更加陌生。主觀上,直接開設農科專業的高校較少,絕大部分學生所學專業知識并不直接和新農村建設相關。同時,也很少有大學生考慮把農村作為個人施展才華的舞臺,到農村地區就業創業的意愿較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中明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1]”。鄉村振興對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意義重大,大學生對新農村建設沒有接觸,缺乏了解,沒有認識到新農村建設中蘊藏的巨大機遇,缺乏把個人夢想和中國夢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意識和自覺。特別是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內容豐富,對人才資源需求巨大,是大學生建功立業的絕佳舞臺。
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存在短板,大學生參與新農村鄉風文明服務渠道不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首先,高校人才培養服務新農村建設不夠。高校首要任務是面向國家和社會的需要培養人才,具體到鄉村振興中,就是要為新農村建設培養人才,把高校培養的大量人才輸送到新農村建設中去。其次,高校在新農村建設對高校育人的積極作用方面認識不夠。大學生積極參與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能夠很好地極大地端正自己的思想認識,在智育中學以致用,在實踐中強健體魄,深刻體會農業,認識勞動之美,在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得到很好的培養和鍛煉。最后,高校在鼓勵和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方面舉措不多。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內容豐富,是大學生最能夠直接參與、并迅速體現服務效果的方面。目前絕大多數高校還僅僅停留在號召參與,或者組織開展短期的志愿服務活動。雖然能夠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就大學生人才培養而言還缺乏有效的融入和考核機制。
就育人過程而言,大學生參與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是重要的理論聯系實踐的環節。對大學生的培養,既是一個理論教育的過程,也是一個實踐鍛煉的過程。尤其當前的育人過程中,理論學習偏多而實踐鍛煉偏少,大學生普遍存在動手能力不足的問題。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也迫切需要能夠正確、有效地把理論知識應用于具體社會實踐問題的人才。特別是在農村中,各種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生態、衛生等方面五花八門的問題和困難,亟待有技術、有知識、有文化的大學生們去解決。校園內豐富的理論知識,也需要在廣闊的實踐天地中去消化和加強。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大學生提高了自己理論水平和動手能力,也解決了新農村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通過書本知識和社會實際的緊密結合,大學生對學習的目的、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方法更加清晰,學習過程也更加充分和完善。
就育人目標而言,大學生參與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對大學生充分認識國情,充分接觸社會、理解農村,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自覺把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相結合,意義重大。農村不僅是農民的農村,更是大學生的農村;大學生的未來,不僅在城市,更在農村。農村、農業、農民,就是當前中國發展最大的國情;大學生要在新農村建設中,全面發展自己的德智體美勞。通過參與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以勞動的形式,把德智體美勞的教育結合起來。勞動最光榮,勞動者最美麗,在勞動中,大學生能夠真切感受到勞動對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改造的偉大力量,從而真正地熱愛勞動、贊美勞動,以勤奮的勞動創造美好明天;在勞動中,大學生能夠發現農村的美、農業的美、農民的美,學會欣賞美、贊美美,并創造美;在勞動中,大學生能夠強身健體,鍛煉強健的體魄,鍛煉健康的心理;在勞動中,把自己的所學應用于具體的實踐,更好地改造自己的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動手能力;在勞動中,真正感受到偉大的祖國,壯麗的山河,勤勞的人民,幸福的生活,主動提高自己建設祖國、造福人民的自覺性。
就育人效果而言,要培養新農村建設需要的,能夠真正促進鄉風文明建設的人才。教育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科學技術的發展激發了各行各業對人才的廣泛需求。農村雖然相對落后,但是發展潛力更大,對人才的需求也更為迫切。教育并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要培養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能用的人才。當前高等教育已經普及,高校育人就不能僅盯著城市,也要更加聚焦農村;不能僅盯著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更要關注第一產業。特別是在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范疇內,絕大多數高校的大部分專業都是對口的。要把大學生參與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情況,參與建設的實際效果,納入對育人效果的評價和考核;把建設和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情況,納入對高校的評價和考核。特別是在思想上,加強對大學生服務新農村的培養和教育。從育人效果的評價指標,推動人才培養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
首先,要推動高校將新服務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納入學校總體的人才培養體系中。要認真了解、研究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需求,把相關需求和學校的學科建設、學院設置、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方案等方面結合起來,在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上,突出服務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功能。鄉風文明建設涉及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民生、教育、生態等方方面面,和高校的諸多學院和專業有很強的聯系。加強高校教育教學和新農村建設的融合,把農村地區建設成為高校的教育教學基地、社會實踐基地、創新創業基地,把更多的資源引入農村去。
其次,要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大學生參與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路徑。參與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既是大學生重要的實踐學習內容,也是大學生個人成長成才的重要實踐環節。目前,大學生參與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主要路徑還比較單一,主要是通過志愿服務的形式組織開展,時間較短、內容較少、效果較差。要加強參與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與大學生的教育教學相融合,把理論學習放到農村地區去開展,有規范的課程、學分、考核;加強大學生參與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實習實踐工作,實現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常態化、規范化;針對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實際,鼓勵學生以理論聯系實踐的方式,在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中完成自己的課程考核、論文寫作、項目申報等環節。
最后,繼續建立完善大學生扎根新農村的政策制度。鼓勵大學生參與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歸根結底就是要引導大學生主動扎根農村,把參與新農村建設作為自己的終生奮斗目標。在前期,要注意引導和教育大學生積極參與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培養大學生對新農村建設的感情,對新農村建設有興趣、有能力;在中期,把教育、引導的政策轉化為扶持、鼓勵的政策,特別是在大學生在農村事業的起步階段,給予大學生參與新農村建設相應的配套政策支持;在后期,要徹底打消大學生扎根農村的包袱和顧慮,鼓勵大學生的事業發展,并吸引更多人才的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