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白 曹巖龍 張雨晴
(沈陽建筑大學,沈陽 110000)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元之年,是東北地區抓住時機走向全面振興的重要節點,也是沈陽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的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得到充分控制,經濟發展趨勢向好的大背景下,進一步發掘地區發展潛力,尋求新常態下的新突破是東北地區下一步發展主題的應有之義。2020年12月,中共沈陽市委審議通過了沈陽市“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努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規劃目標。沈陽作為東北亞經濟圈核心地帶中的重要城市之一,同時也是亞歐大陸聯系太平洋的重要通道。沈陽所處的經濟區連接華北、東北內陸和環渤海地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該經濟帶的重要物流中心和交通樞紐。與此同時,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也為沈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提供了新的資源與機遇。
沈陽經濟區位于遼寧省中部,區域面積占全省的50%,人口占全省的55.6%,生產總值占全省近三分之二,占整個東北地區近三分之一。2010年,國務院批準沈陽經濟區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區域政策優勢明顯增強,沈陽將以新型工業化為主題進行綜合配套改革。2016年7月4日,國務院同意了沈陽市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要求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以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轉型為目標,以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主攻方向,促進沈陽市改革發展。此外,國家還支持沈陽建設國家級沈撫新區、沈大國家高新區及遼寧自貿區沈陽片區,通過多項政策支持推動沈陽發展。
沈陽經濟區以重工業資源體系為主體工業體系,擁有煤炭、冶金、機械、石化、電力等多方位的工業產能企業,并坐擁全國最大、體系最完備的裝備制造業和原材料工業基地。沈陽在生產要素流動、資源共享方面等方面同樣具有獨到之處,高度的融合體現在人力、戶籍、商貿、旅游、金融等各個方面,并且重點打造沈陽鐵西裝備制造、營口精品鋼材、鐵嶺改裝車、鞍山柔性輸配電等產業集群,引導產業在區域內跨界配置,積聚產業園區的力量。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如本溪生物制藥、阜新新液壓裝備、撫順先進能源裝備和遼陽芳烴及精細化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沈陽作為全國交通體系最為發達的城市之一,其交通運輸能力位于全國城市前列,高速鐵路、城際鐵路、高速公路、普通公路的高密度建設,以及其高精度的規劃使沈陽對內對外的交通更加快捷高效。沈陽經濟區各城市之間的公路交通時間均不超過一個小時,充分體現了交通運輸的快捷便利。沈陽至丹東客運專線,沈陽至鐵嶺的城際輕軌,沈撫、沈本、沈營城際快速通道和哈大客運已經開工,沈陽至撫順的城際鐵路和本溪至遼陽、遼中、新民的環沈陽經濟區高速公路已經通車,使城際公交工程真正實現,多元化的交通交叉運營為沈陽其他方面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沈陽致力于打造東南西北中全方位特色化的整體城市交通布局,周邊新城經濟帶的逐漸建立則為沈陽提供了很大的擴展空間。
沈陽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城市,擁有從古代的遼河文化、長城文化,到近代的民國文化、抗戰文化。另外,沈陽還蘊含著豐富的紅色基因、工業文化。在沈陽2300余年的建城歷史之中,豐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其獨特的文化氣息、藝術認同和文化自豪感。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大背景下,文化歷史優勢有利于相關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如文化旅游、影視制作、藝術傳媒、動漫產業、新聞出版等。沈陽市相關的文化基地與文化產業在東北地區乃至全國范圍內都是別具一格的,且在近年來發展迅速。例如,沈陽鐵西區工業文化產業園、沈陽清代建筑群、渾南區國家動漫產業基地等。沈陽的歷史文化優勢有利于其城市轉型升級,打造獨特的城市名片,帶動附近城市的進一步發展。
城市因為有文化創意產業的滋養而成為創意城市,陳舊的產業模式會讓發展質量和效益達不到預期要求,惡性循環導致缺少相關技術型人才,因此創意人才資源的豐富程度是決定城市建設與發展水平的關鍵要素。政府擔任著非常重要的職能,需要其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良好的商業環境,做好高校的橋梁作用,吸引高層次人才聚集,為打造魅力文化城市而奮進。
沈陽市的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其轉型升級較慢,并且民營企業數量有限,民間投資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第三產業雖已是沈陽至關重要的產業,但其比重仍有待進一步提高。且在第二產業中,制造業增長僅為2.9 %,增長速度慢。另外,民營企業發展仍然面臨著很多困難,而且數量不足。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民間投資也呈現萎縮態勢。
沈陽市城市規劃,特別是老城區建設有待完善,交通狀況有待優化。在城市建設方面,本地區特色文化未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沈陽的老城區面積較大,在老城區的建設方面,尤其是在老舊小區的改造與完善、基礎設施的更新維護、交通擁堵狀況的緩解及城市市容狀況的美化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市民的城市精神代表著城市的文化品質,對于城市文化精神的提煉要聯結地方歷史,重視其延續性。在多角度視域下,要鍛造和錘煉一個區域的精神內核,形成與人們逐漸結合的城市精神。從歷史、地理、意識形態、文化和發展的角度來看,每一種城市精神都有其獨一無二的特性。
首先,要擁有能在其中發揮積極效用的新型政商合作關系,要抓住“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制造2025》等機遇,逐步增強以沈陽市為核心的沈陽經濟區在東北地區乃至國際范圍的影響力。增加投資力量,提升創新能力,逐步吸引人才流量,促使經濟良性回升。其次,要多方面地創造吸引人才的條件,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一是要創造條件留住本地優秀高校畢業生。除了實施醫療、教育等方面的定向生政策外,還可以采取科學技術定向生政策,簽訂四方(政府、企業、學校和個人)協議,從學費減免、生活費補助等方面具體實施。二是對于優秀非定向生,鼓勵其在本地優質的企業實習、就業,并提供就業補貼。要建立人才引進專項基金,支持引進高層次技能,提高國際人才的競爭力;實施文化資源市場規劃政策,并繼續優化環境,充分發展技能,抓緊落實促進創新創業的各項政策措施,形成政策合力。
一是抓住“工業4.0”的發展大勢,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好已經具備一定優勢地位的裝備制造、汽車工業、生物醫藥、高新材料等產業。二是利用好本地高校資源,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不斷增加產品科技含量,注重提高產業附加值。三是在以往基礎上繼續舉辦馬拉松嘉年華、滑雪和電子競技等賽事活動,利用好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的平臺,形成地區特色體育運動,并培育相關體育競技、文化旅游產業。三是形成老城區、新城區各自獨特的發展特色,依托老城區已有的基礎設施和文化建筑,進一步做好修繕、美化工作,彰顯老城區的文化和歷史厚重感。四是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做好政府部門對企業的服務工作,加大對民營企業的幫扶力度,出臺更多優惠政策鼓勵民間投資。五是針對沈陽第三產業比重相對較大的狀況,可以適度開展發放消費券等活動以促進消費,增加城市經濟活力。
一是加大對老城區、老舊小區、老舊道路改造建設的力度,在改造中注重聽取群眾意見,立足解決群眾生活中的問題,讓城市發展充分惠及人民群眾。二是在城市建設中充分要彰顯地區特色,注重市容美化,避免過多過度商業化的廣告宣傳,大力宣傳地區特色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名片。三是形成老城區、新城區各自獨特的發展特色,依托老城區已有的基礎設施和文化建筑,進一步做好修繕、美化,彰顯老城區的文化和歷史厚重感。針對新城區擁有的可建設的廣袤空間,著力建設高科技、現代化、潮流感的新城區,積極發揮其引進、效仿的功能,使得城區建設真正做到新老城區特色鮮明而又相得益彰。
沈陽是清朝的發源地,擁有世界文化遺產——“一宮兩陵”,并且具有濃厚的清文化氣息。沈陽,被譽為“共和國長子”“東方魯爾”,是中國最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至今仍有眾多工業文化的遺存,可以仿照歐美推進工業旅游。沈陽市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如中國工業博物館、沈陽鑄造博物館等。另外,沈陽還有東北民俗的特色形象、東北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形象、第二次世界大戰遺存的特色文化形象、現代文化建設和商貿形象等。城市面貌是歷史的積淀和文化的凝結。根據沈陽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地理的特點,找到自身的優勢所在,發揚清文化、工業文化及相關旅游業才是沈陽的特色。要提煉培育城市精神,培養高素質市民,通過傳播城市精神的概念,喚醒市民對城市文化的認同感。對外塑造沈陽良好形象、展示城市精神是增加沈陽文化凝聚力的關鍵,要使人民自覺參與城市文明建設,實行人性化治理和指導。
縱觀我國幾大區域,東部的中心城市是上海,環渤海地區的中心城市是北京和天津,珠三角地區的中心城市是廣州,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是重慶,而北方的中心城市仍然沒有歸屬。沈陽應從自身條件出發,強化軟硬件實力,抓住時機,錯位發展,盡快實現創建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