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春艷
(廣州工商學院管理學院,廣州 510850)
140 年前,美國開啟了高校商科教育的先河——沃頓商學院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橫空出世,隨著為工業經濟發展服務的使命,商科教育的發展欣欣向榮。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從工業社會步入數字時代,基于“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革命發展起來的數字經濟勢頭迅猛,推動著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的變革。傳統的適應于工業經濟的商科教育開始力不從心,新經濟業態對商科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經管院校作為商科教育的主力軍,也在這場猛烈的沖擊中積極探索和改革,試圖將市場的需求與人才培養有效對接,以期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2017 年2 月,教育部發布《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首次提出了“新工科”的理念,這是我國從高校條線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舉措。此后,以“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為代表的新工科建設迅速展開,拓展了工程教育升級改革的創新之路,優先發展“國之重器”產業教育升級,開創中國模式、創立中國標準、形成中國品牌,努力打造世界工程創新中心和人才新高地,支持“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
2018 年5 月高教司司長吳巖在“2018 年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對接會”上指出,高等教育創新發展是大勢所趨,“要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等建設”。在“新文科”理念的驅動下,同年“新商科”的概念也被提上日程。
新商科是相較于傳統商科而言,在傳統基礎之上,鑒于互聯網+實體經濟線上線下新融合的供給側改革對人才的需求,創新商業理念和新商業規則,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融入商科課程體系中,用更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課程體系和教育方法來開展經管類綜合性、跨學科的商科教育活動。
傳統的商科教育大體是奉行應用型、工具型人才培養的理念來發展的,多致力于某方面的職能導向,來培養某崗位上的專業人才。例如,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會計等,著力于工業商品的生產管理以及其衍生出的文化、制度、法律法規等系統。例如,早期我們學習西方的管理學科,會發現許多商科課程都發端于汽車生產線的實踐經驗總結及相關問題的理論分析等;而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理論、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關注的重點也更強調單獨的學科規律,各學科內部的研究比較豐富,但又相對獨立與封閉,從某些方面限制了學科知識的整體性和復雜性。而新商科強調復雜環境的綜合性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更側重行業視角的跨學科綜合性人才的培養理念,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傳統的商務知識,還要修煉跨學科、跨地域的創新思維,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數字經濟的新理論和新工具,打造終身學習和強大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創新體系。
傳統的商科教育,我們談論比較多的是西方的理論和案例,如法約爾的組織理論、霍桑實驗、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西蒙的決策理論、哈佛的經典案例等。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國商科教育相比西方起步較晚,且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略遜。但世易時移,而今中國發展的速度很快,綜合國力逐步提升,在科技、經濟、社會、抗戰新冠病毒疫情等方方面面都創造了許多成功的中國故事,上下五千年的優秀文化基因正向世人展示:新商科教育,我們有足夠的文化自信構筑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用中國本土活生生的案例,來分析中國現象,解釋中國問題,對中國經驗做出科學解讀和領悟,指導商業實踐活動。
傳統的商科知識適應于工業商品的特點,具有明顯的時空、地域以及邊際成本的屬性;但數字經濟時代的產品,如“直播”這種新經濟業態,文案或是劇情創設靈感,短視頻或音頻處理技術、大數據挖掘技術、自媒體營銷能力、互動技巧、團隊運營能力等寬知識多能力的融合,隨著互聯網的擴散,超越了時空的界限。一個小點就能經由裂變產生巨大的效益,其生產方式、組織形態以及商業模式等都顛覆了傳統。新經濟業態和信息產品的復雜屬性,是新思維模式、新技術、新管理等相融合的結果,單一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無法適應這種跨界人才的要求,故而新商科的建設也需秉承這種跨界融合、創新成長之勢。
2021 年2 月22 日GSMA 在上海發布《2021 中國移動經濟發展報告》中指出,“到2020 年底,中國有12.2 億人訂閱移動服務,占全國人口的83 %,相比全球平均采用率為66 %,中國已躋身于全球最發達的移動市場”。同時,文章也表明目前中國已成為全世界智能手機的制造中心 。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幾乎人手一臺的智能手機,信息泛濫,新業態和新模式層出不窮,傳統的商科教學模式和方法是對應于工業經濟的流水線式的標準化生產所形成的,如何能敵?但數字經濟時代的變革尚在發展中,它所驅動的制度、規則、理論和認知還在變革中,新商科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智能化、差異化、多樣化的轉變是一個新的契機。
“實踐出真知”,新商科理念下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應遵循時代的要求,以新商業環境的變革為背景,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需求。其改革思路應該回歸原點重新設計,以數字經濟時代商品的屬性和資源配置方式為起點來重新構建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疫情期間,實體經濟遭受重創,基于互聯網的數字經濟卻著實火了起來,云旅游、直播帶貨、線上教育等新形態日趨常態化,傳統產業也被迫向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到2025 年,中國的數字經濟規模將達到60 萬億元。2020 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加快5G 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布局數字經濟……”并提出要加快數字中國建設 。
在這樣舉國建設數字化經濟的大背景下,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等正在轉變人們的思維習慣和學習方式。
傳統的偏向人工處理的思維培養模式在處理海量的數據資源時顯得有些力不從心,而大數據+公共服務,將人們辦事效率大大提高;大數據+營銷,將客人的需求精準化……大數據資源是寶貴的價值庫,想要擁抱它,我們在進行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時就應該與時俱進,重視大數據思維的訓練,通過思維的轉變重塑行為。我們通過各種網絡資源或硬件設備在體驗現代社會便利的同時,不知不覺也產生了大量的數據——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定期地、全面地、合理地采集、清洗和挖掘這些海量數據信息,進行整合和重塑,創造巨大的社會和商業價值的數據應用和信息資產,這種互聯量化的大數據思維,對未來的事物發展的預測將會更準確,對問題的處理也會更高效和精準。因此,我們對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應該以數據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中心點,幫助學生樹立大數據思維來更好地分析處理實際問題。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曾有一個著名的觀點:“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習近平總書記(2017)談道:“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意識是學習和做研究的起點,也是我們培養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必備的素養和品格。新商科建設中,我們要時刻關注數字經濟發展中真正有價值的問題,深入地開展調研活動,并將這些研究與人才的培養密切結合,培養師生對現實問題的科學思辨,以強烈的問題意識驅動思維的創造力。同時,我們需要認清新商科建設的短板,夯實知識基礎,帶著現實的問題和矛盾去完善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
高等教育是有期限的,學生從踏進校園的那一刻便注定了會有離開的一天。社會在演化人類在進步,我們現在所學的,未來踏入社會時是否適用?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未來許多的工作或許會被機器所替代,新的行業和新的職業會出現,那么我們需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才能適應未來的挑戰,才能更好地生存、就業與發展?我們工商管理專業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是什么?教育要立足過去和現在,更要面向未來,簡單的商科知識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要想緊跟時代潮流,就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創新甚至創業,因此在新商科建設中,我們要將創新創業能力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重點內容。
據《工商管理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要求,工商管理類本科專業培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公共意識和創新精神,適應國家經濟建設需要,具有人文精神與科學素養,掌握現代經濟管理理論及管理方法,具有國際視野、本土情懷、創新意識、團隊精神和溝通技能,能夠在企事業單位、行政部門等機構從事經濟管理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從數字商品的屬性和資源配置方式為邏輯出發點,重新構建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從課程模塊上應體現專業交叉融合知識的復合性,打破學科間的限制,建立能體現大數據思維、新經濟、新管理、新技術的課程體系,并滲透通識教育模塊、專業必修課程模塊、實踐教學模塊等。
從能力模塊的設計上看,應強調跨專業的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新商科類工商管理專業本科學生的專業能力,需要學生將大數據思維和問題意識貫穿到實踐和創新活動中,通過專業基礎和核心課程的實驗實訓環節、仿真場景的專題項目實訓、專業競賽、專業實習等課程和實踐環節來強化。
學校應摒除靜態的師資隊伍建設的理念,在校內和社會范圍內多方位、多層次配置專業師資隊伍和外聘、臨聘師資庫。對于校內師資隊伍,建立有效的激勵制度,鼓勵他們多參與企業實踐和大數據的運用活動,通過豐富的產學研活動提升自身的實踐教學經驗和能力;對于校外實務師資,充分創造條件、整合和利用各類社會資源,為教學引入寶貴的一線經驗和實踐案例。
整合資源,開展產教研融合活動,加強校企深度合作,構建綜合性實驗實訓仿真平臺,同時大力開發校外實習基地,并打破企業邊界打造創新創業實踐基地。通過一系列復雜多變的仿真環境的商業模擬訓練,讓學生充分體驗現代企業的運營和管理活動,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新技術的運用、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的發展,催生了新經濟業態,創新了新商業和新理論,也推動了新商科的發展,從而催生了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任重道遠,貴在堅持。
注釋:
① GSMA 特指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數據來源:GSMA:2021 中國移動經濟發展報告[EB/OL].http://www.cbdio.com/BigData/2021-02/23/content_6163053.htm(2021-02-23)。
②叢芳瑤. 賦能新時代 習近平的大數據之道[EB/OL].https://politics.gmw.cn/2020-10/10/content_34255880.htm(20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