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珍資
(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廣西銀行學校),廣西 南寧 530007)
中職學生是我國教育體系下的一個龐大的重要群體,他們是將來在中國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優秀勞動者、技術性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但由于他們極易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當他們處于人生選擇的十字路口時,如果能夠得到正確引導,走向正確的道路,得到良好的學習環境與培養,他們將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優秀接班者;反之,如其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尤其在校園霸凌的環境中成長很有可能會導致他們畸形發展,給校園帶來嚴重危害,甚至嚴重的會影響到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針對學校教育視角下中職學校校園霸凌如何預防的研究刻不容緩。
指在學校中實施的教育。有一定的培養目標、可以滿足學生發展而規定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管理制度,在固定的場所有專門的老師和一定數量的學生。學校按性質分為普通學校、職業學校和各種專業學校。
中等職業學校是專門實施中等職業教育的學校,其簡稱為中職校,其學制為三年或四年制,招生對象為初中畢業、具有與初中同等學歷的人員。主要包括四種類型:主要包括四種類型:中等職業學校、技術學校、職業高級中學、成人中等職業學校。[1]
國際定義: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個學生會反復地接觸到一種或多種由學生主導的欺凌或騷擾行為。
一般定義:它是指一個學生長期被一個或多個學生反復欺負或騷擾,或該學生成為欺負的對象,成為受虐待的學生,造成嚴重的身心傷害的情況。有欺凌行為;故意傷害。
根據近幾年來的調查發現,中職學生在校園中遭遇到霸凌的事件竟高達50%,我國中等職業校園里發生霸凌行為的頻率呈現出上升的趨勢,遠高于其他類型的學校。然而這些常常出現在校園的欺凌現象,會致使學生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嚴重影響著他們的身心發展和生活,導致發生輟學的現象,甚至可能會危及他們的生命安全。實施霸凌的以往以高年級男學生偏多,然而近年來參與霸凌的專一學生、女學生的比例逐步上升。根據一項2012年圍繞著中職學生展開的校園霸凌調查結果顯示,一所中職學校里的學生曾遭遇霸凌的比例高達55.67%,其中占比21.90%的學生曾參與過霸凌。[2]
1.對學生自身的危害
被霸凌的受害者通常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霸凌者通常會在身體上攻擊受害者,輕則刮傷破皮,嚴重的則會導致一定或嚴重殘疾甚至有可能失去生命。
此外人們還會經常忽略校園霸凌對學生造成的心理傷害,對受害者而言這種傷害甚至比身體上的傷害更為嚴重,可能會在被霸凌受害者心里留下創傷,影響他們的身心發育。更為嚴重的會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導致抑郁、人格扭曲等,成為自殺或者傷害別人的導火索。
2.對其他方面的危害
對于家庭成員而言,會受到牽連,無論是霸凌者還是被霸凌者的家屬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打擊,甚至有可能還需要承擔經濟上的損失。更為嚴重的會失去親人,導致家破人亡。
對學校而言,學校無法維持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校園霸凌的情況一旦出現,會影響到學校學生的學習氛圍。還會導致家長以及學生之間的恐慌,對學校產生不良的影響,失去家長的信任,影響學校的聲譽和發展教育工作。
對社會的危害:對于嚴重違反校園校規產生嚴重的校園暴力事件的學生,將會開除學籍、勒令退學。在脫離學校的管束與教育后,這些學生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和管教,易于被不良思想影響,行走在違法犯罪的邊緣上,從而走向犯罪的道路。給社會安全、國家治安帶來隱患。
1.學生因素
中職學生正處于15-18歲的青春發育期階段,此階段他們的神經系統還處于不穩定狀態,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2]在這個過渡時期,他們逆反心強、自制力弱,更傾向于用行動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不善于判斷,模仿力強,在不良行為的影響下,極易出現霸凌行為。
2.學校因素
學校是學生接受良好教育的地方以及培養自我、塑造優良人格重要課堂。但校園同時也是霸凌發生的地方,與其教育、管理方式有著必然聯系。
第一,學校管理難。生源的減少,迫于經濟的壓力,很多中職學校無法保證生源的質量,只能敞開大門放寬條件。從而導致生源素質的降低,校園管理工作也變得困難。
第二,傳統德育課程模式落后、空洞,德育功能弱化。一些老師常常遵循傳統的德育方法比較機械、單一。不會嘗試優化、改進、跟隨時代的德育潮流。在各種思想的沖擊和碰撞的大數據時代,傳統的道德教育在中等職業學校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的潮流,甚至處于停滯狀態,使學校德育膚淺和削弱了學校德育教育的作用。從而不能及時矯正、強化中職學生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當其在受到外界不良、負面環境影響時,容易使正處于青春叛逆、是非判斷部成熟期的中職學生陷入道德困境。
第三,部分教師素質有待提升。中職學校教師的舉止行為,都在學生的眼里,也是學生學習模仿的對象,直接地影響著職中學生的道德行為。
第四,學校缺乏與家長的溝通。在學校老師管束不了或者學生違反學校重大規章制度時,才會告知家長處理問題,導致學生與家長之間關系緊張,從而更加助長學生反叛心理,問題也得不到良好的解決。學校與家長沒有及時良好的溝通學生的情況,會讓一些犯錯誤的中職學生找到瞞騙父母的機會,從而導致不能及時阻止他們的霸凌行為。
3.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學習的另一個地方,父母的教導、行為都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家庭教育的匱乏是造成青少年非健全人格變異的關鍵因素。青少年人格不健全類型大致可分為傾向型、偏離型、平庸型和變異型。其中,變異人格在認知、情感和意圖之間的結構極不平衡和穩定,呈現出強烈動蕩甚至混亂的狀態,表現為偏見、自我、固執、扭曲、絕望等。霸凌者通常有自負、固執和狂躁;過度自卑、恐懼和抑郁,這些在欺凌者中很常見,都屬于青少年不健全人格中的人格變異。[3]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路上發展、行為方式,樹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重要的第一塊基石。是發展健全人格的第一根本。所以建立并維持良好的親人間交流溝通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課程。要增強親子間的信賴度。父母應該花更多的時間用來陪伴、了解他們,多與他們溝通交流。尊重與理解孩子。處于反叛、波動時期的他們,面對強硬嚴肅的呵斥往往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說話行為,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助長他們的反叛心理。學會傾聽、諒解可以讓孩子感覺自己受到尊重,提高自尊、素質。
育德教育是學校教育中職生規范自身行為的有效工具,為了更好地發揮職業學校的育德功能,建立長效的育德機制必不可少,它可以引導學生在道德上不迷茫的概率,以此來降低校園霸凌事件發生的概率。第一,建立德育課程體系。它不止限于單一的理論個體,與智育、體育息息相關。而且還要從實踐中來進行檢驗。第二,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德育制度存在普遍性和強制性,各部門在制定規章制度時,應考慮其可操性、系統性。內容、行為規范要具體、嚴謹可行。[4]內容如果過于籠統、抽象,易誤導學生,管理者也不好把控尺度。在管理學生的同時,還要提高育德部門人員的道德意識、加強師德作風,給學生傳播積極樂觀、和諧友愛的正能量。
目前我國在現階段對于涉及校園霸凌事件的青少年缺乏針對性的專門教育。由于這些產生不良行為、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給社會帶來嚴重影響的孩子,在年齡上不能追究責任。法律應設計新的規定、教育來約束或者加以懲戒。在未來,教育學家、法律學家、校園管理者對于校園霸凌教育矯治的工作還有很長一段路需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