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龍 張庚辰
(山東科技大學 山東 青島 266590)
獲得感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進行評價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高低的重要影響因素,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研究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促進其全面發展,進而培養出能夠擔當大任的時代新人。因此,文章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結構上進行分析,為探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途徑打下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是指教育對象對自身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或者過程后獲得的精神利益及其對該獲得內容的主觀體驗。[1]一個完整的獲得主觀體驗的過程大概分為三個階段,即獲取客觀知識,通過實踐檢驗,取得收獲(即內心滿足的獲得感)并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主要反映了大學生對思政課的體驗,是大學生對思政課內容的主觀選擇、心理感受和主動接受的程度,主要體現為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斷滿足和知識、能力、水平的提升。[2]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前會設定一定的心理預期,即經過學習能夠獲取一定的知識,這些知識與此前自發行為積累的經驗是否對照,能否指導社會實踐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也就是所謂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客觀上對受教育者產生了有用性,受教育者因為其對社會生活的有益作用而形成獲得感。
但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的主觀需要和客觀現實并無完全對應關系,兩者具有相對性。受教育者的主觀預期是期望在思想、政治、道德、價值等方面取得收獲或滿足,這種收獲或滿足是“知情意行”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受制于當前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力和水平,以及教育者針對性和親和力不足;因此,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滿足受教育者成長成才的需求和發展的期待。
知和行是獲取知識的兩個步驟,是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知與行的交互就是獲取知識并將知識運用于實踐,最終在實踐中檢驗知識的過程。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基礎是從“知”開始的,大學生的“知”首先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的教學活動。思政教師的講授,滿足了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因困惑需要解答的需求。其次,大學生“知”的獲得還擁有其他廣闊的渠道。比如第二課堂、課程思政等,在信息時代,互聯網也是開展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契機,高校、新聞媒體、社會機構、企業紛紛提供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慕課、網絡心理咨詢、紅色文化教育等利用新技術的思想政治傳播方式的發展;增強現實、虛擬現實體驗等技術紛紛得到應用,這些新技術、新思路、新形式的應用,大大拓展了學生獲取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的途徑。這樣,學生在“知”的方面就有了保障。
但是,僅僅有“知”還是不夠的,學生還需要提升理論踐行的能力。一方面,在課堂上,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會促進學生的情感和思維模式的變化,培養學生的實踐思維和實踐意識。另一方面,知行合一還需要把所學知識外化于行,這就需要依靠社會實踐來完成,通過對實踐過程的體驗,增加對社會需求的了解,進而增強服務能力和服務意識。
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馬克思指出,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就與教育有關,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人自由全面發展的一個程度,獲得感越高,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程度則就越高。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獲得意味著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首先,是大學生的個體心理健康需求,只有心理健康需求得到滿足,大學生作為個體對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才能有正確的認識和把握;其次,是認同需求得到滿足,只有認同需求得到滿足,才能夠幫助大學生認識自我,建立其自尊和自信,確立大學生人的個性的存在;最后,是理想信念的滿足,“理想信念的形成意味著人的價值觀從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層面”[3],從此,就能夠成為指導、推動大學生實踐活動的精神力量。這種獲得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的獲得,是一種在更高層次上的精神的引領和心靈的滿足。
在大學生個體心理滿足后,勢必會進入新的階段。大學生群體經過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思想道德素質得到提高,政治立場更加堅定,理想信念不斷生根發芽,文化水平也不斷提升。在思想政治理論的不斷洗禮下,在心理需要的不斷滿足下,大學生自由全面發展得到進一步深化。首先,大學生的各項能力得到發展,自然能力和社會能力共同發展,體力和智力發展相協調。其次,社會關系也更加豐富。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只有在社會中,個人才能得到全面發展。最后,個性的自由、充分發展,是個體全面發展的重要體現;因此,隨著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斷深化,大學生的個性也能夠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橫向結構,即為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各個方面,包括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內容和教育對象四個方面,這些因素深刻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成效。
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為關鍵的一環,是辦好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參與者,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踐行者。教育者直接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獲得感。
首先,教育者的素質及水平是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重要因素。只有擁有良好的素質,才能履行崗位職責,并在教育活動中取得成果,從而完成學校和社會賦予的使命。只有不斷增強自身專業素養,才能對馬克思主義做到真懂真信真用,才能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的信服,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用真理強大的力量引導學生。其次,教學能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老師的必備技能,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成果。只有教學能力過硬,才能夠收放自如、游刃有余、因材施教,讓學生領悟并接受,更好地增強學生的獲得感。
教育內容的供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一環,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在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的內容[5]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在內容供給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教授最基本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培養學生的世界觀;其次還要對學生進行基本國情教育,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教育,做好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供給。除此之外,還要進行人生觀教育,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供給。
教育過程中的思想政治內容并非不經篩選的“大水漫灌”,而是教育者根據學生的思想特點和現實需求,篩選出帶有政治引導性的內容,有目的、有步驟地輸送給學生,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
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諸多要素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經由供給方通過一定的方法傳遞給獲得方,過程包含了教育者、教學方法和教育對象三個影響因素,三者同頻共振才會產生獲得感。[6]因此,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必須恰當地運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恰當運用教育方法就要分析教育內容和教育對象的主觀需求,既要運用理論教育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受教育者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教育,也要重視受教育者的實踐教學。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過程就是受教育者把所學到的思想觀念和道德的規范付諸行動并進行檢驗的過程。提升學習效果,要有教育者的理論灌輸。列寧曾指出:“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7]對于每個受教育者來說,不可能不學而知,必須進行一定的灌輸,才能內化為意識。此外,還要重視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使其主動接受符合社會要求的世界觀、政治觀、價值觀和道德規范,以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
方法供給,必須從實際出發,對于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但是,面對受教育者需求的日益多樣化及繁雜的社會環境影響,可能會產生一種方法不能解決一種問題的結果,這就要求教育者要運用多種方法來引導受教育者,解決實際問題。
長期以來,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過多強調其他因素而忽略了受教育者主體性的滿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重點就是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內心的滿足,因此滿足受教育者個體的需求,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重要環節。
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關鍵是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各種需要不斷被滿足。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針對性。在了解大學生的思想需求、主觀預期和個性特征的基礎上,通過對教育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育方式的改變,不斷滿足大學生的不斷變化的現實需求。
首先,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中國,中國積極擁抱世界,這就讓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環境相對開放、包容,獨特的社會環境造就了當代大學生思想的獨立性;他們喜歡質疑權威、批判,他們推崇理性,拒絕盲從。其次,經濟社會發展的不斷加快、科學技術的深入發展、現實生活的變化,反映在大學生的思想上,為其打上成長環境的烙印。受此影響,大學生群體思想呈現“多變性”的特點。最后,當代大學生思想的差異性與趨同性主要表現在其價值觀方面。一方面,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家庭環境的變化,當代大學生更加獨立自我,更加推崇自我價值和個人主義;另一方面,受西方社會思潮的影響,價值更加多元和多變。這也提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保證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的政治性、目的性和科學性的基礎上,兼顧大學生的現實需要,著力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與大學生需求的一致性。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給與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影響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契合度的提升。面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探究其獲得狀況及如何提升,是當下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研究的關注點。從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結構出發,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生成邏輯、構成、影響因素,研究其底層邏輯,以期在兼顧教學要求與大學生的現實需要的基礎上探尋出能夠切實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有效路徑,著力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與大學生需求的一致性,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從而實現其個體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