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佳 徐文東
(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北京 101300)
2021年,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先后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這是我國對世界的莊嚴承諾,也必將對中國的經濟社會及發展方式產生深遠影響,政學各界對此給予極大關注。因此,中國政府既要達到承諾的碳減排的預期目標,又要完成區域經濟增長,就必須制定符合我國區域發展特點的碳減排戰略決策,設計科學的碳減排策略實施空間。
碳中和愿景的實現要通過優化碳減排管理和國土空間治理增匯固碳兩大方向的努力。我國區域差異大、資源稟賦迥異,從區域層面研究碳減排路徑,需要根據我國各地區經濟和資源等方面的實際情況,結合國土空間開發布局,建立健全區域一體化協同機制,推動區域戰略融合發展,探索制定區域碳中和路徑將對整體碳中和愿景的實現有重要助益。
目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特征十分明顯。我國區域經濟按空間位置劃分,東中西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存在明顯差距,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分地區來看,2019年,我國東部地區GDP占全國總體比例近57 %,超過全國總體量的一半,中部地區GDP占全國總體比例約26 %,而西部地區僅占17 %,東中西部經濟發展差異較大,且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比較成熟,中西部地區仍在經濟爬坡階段,因此需要統籌考慮經濟發達區域與不發達區域在經濟及資源方面的差異和特點。
能源消費結構的差異使得各省(區)碳排放量及特征各不相同。數據顯示,碳排放量較大的省(區)包括山東、內蒙古、河北、江蘇、山西、廣東、遼寧、新疆,全國碳排放量一半以上都來源于這些省(區)。我國中部和西部碳排放總量之和與東部碳排放總量大致相當。可見我國東部地區碳排放量之大,其中山東省以排放數近10億噸,排名全國第一,中東部地區難憑一己之力實現碳中和。因為我國各區域碳排放結構迥異,所以要想早日完成碳中和的目標,必須從實際出發進行區域統籌協調。空間上東中西部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東部經濟實力較強,豐富的勞動力、較高的先進生產技術,能夠使能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中部和西部地區能源利用率遠遠低于東部沿海地區,提高中西部地區能源有效利用率是降低碳排放量的重要途徑。
根據土地的用途,我國土地利用大致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農用地是指直接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農田水利用地、養殖水面等;建設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構筑物的土地,包括城鄉住宅和公共設施用地、工礦用地、交通水利設施用地、旅游用地、軍事設施用地等。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建設用地的比例分別為14 %、6 %、3 %。東部區域土地的開發程度最大,遠遠超過中部和西部地區。因此,西部地區土地和資源存在較大的可開發空間。
由于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于石油、煤炭、天然氣等能源的需求也在持續增加,這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越來越大。如何解決經濟與環境的關系,以及碳排放的相關問題始終是關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因為我國各地區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城鎮化程度差異較大,并且區域面積廣闊,各區域碳排放的特征也各不相同。所以,準確掌握各區域的碳排放特征和相關影響因素是準確找到有效解決碳減排相關路徑的前提。在查閱大量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可以得知,影響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人口與生態環境應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們的生存和生活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一方面,人們只有在環境中取得各種資源,才能保證正常的生產和生活活動。人口數量與資源的需求量呈現顯著的正相關特征,人口基數越大勢必要消耗更多的能源資源。另一方面,伴隨著人口基數和規模的不斷擴大,人們的活動量和范圍也在不斷擴大,這些過程都會消耗更多的能源。大量的能源消耗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斷上升。雖然近年來,我國的人口增長率有所降低,但是龐大的人口基數仍然會導致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
經濟社會發展包括農業經濟發展階段、工業經濟發展階段,以及以各種服務業或商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經濟發展階段。首先,農業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社會生產和生活的規模和范圍都較小。其次,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工業經濟發展階段對能源和物質的需求量迅速增長,導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隨之增加。最后,第三產業經濟發展階段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隨著工業的不斷發展,社會的需求開始變化,促使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經濟快速增長。這一階段為保護生態資源和治理環境污染提供了大量物質和技術支持,使得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成為可能。目前,中國GDP總量增長迅速,但中國大部分區域的經濟發展仍然處于工業經濟發展階段,絕大部分區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還在不斷增加。
城鎮是具有一定工商業規模的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居民聚集區。城市化又稱“城鎮化”,是指人口由農村向城市聚集、城市人口增多、規模擴大,因此引發相關經濟社會的變化的過程,其本質是經濟、社會、空間結構的變化。城鎮化包括人口城鎮化和經濟城鎮化。城鎮化是經濟水平發展和人們需求不斷變化的必然結果。一般用城鎮中的人口占城鄉總人口的比例來表示城鎮化程度。城鎮化水平越高,城鎮人口的規模越大。城鎮化程度極大地影響著生態環境,城鎮人口大量增加,人們的生活方式不斷改變,對能源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大,進而產生大量的碳排放。所以,可通過加快城鎮能源體系綠色低碳轉型、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升級、提升城鎮交通基礎設施綠色發展水平、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推動城鎮基礎設施綠色升級,減少碳排放總量,降低碳排放強度,最終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
產業構成是影響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發展方式不同,對碳排放的影響也有所不同。第一產業對能源的使用量不高,其造成的碳排放幾乎可以忽略,大力發展農業和林業還可以有效減碳增匯,對碳排放起到反向抑制作用。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是國民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柱,第二產業的增加會顯著增多碳排放,目前我國進入快速工業化進程中,控制和削減碳排放形勢仍十分嚴峻。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第三產業多屬于低碳產業,多為溶入大量科學技術的服務行業,對碳排放影響有限,部分第三產業,如交通運輸業會增加能耗,從而導致碳排放增多,但從整體上看,其不會造成碳排放量的明顯增多。
能源消耗是經濟增長最關鍵的必備條件,也是生成二氧化碳的最主要來源。能源強度是指能源消耗量與經濟產出之比,體現了國家或地區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也代表了能源技術水平的先進與否,它不僅能直接衡量經濟增長對能源使用的相關程度,同時也能間接體現經濟成長中技術水平的進步程度。因此,能源強度是碳減排技術水平發展程度的衡量指標,低則代表碳排放量少。在今后一段時期內,削減能源消耗強度勢必成為碳減排的決定性因素。
從地區層面來講,達到碳減排目標要以國家級視角進行頂層設計,綜合目前土地空間規劃現狀,對國土等資源的利用進行“一盤棋”考慮規劃,個性化地制定減排方案。要利用城市群整體性優勢,協調推進碳減排目標的實現,在區域層面還要跨地區統籌利用電網、碳額調配的調控優勢。
從國家層面因地制宜地制定碳減排方案需要加快推進碳減排頂層設計相關工作,評估區域發展階段、經濟實力、能源結構、資源稟賦等各方面的差距,對各區域分階段碳減排戰略進行研究,對各區域完成碳減排目標提出具體時間表,明確各地區重點任務。依據區域發展現狀,因地施策,沿海地區優化能源結構,開發可替代能源,增加新型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布局可再生能源,加快能源轉型。內陸地區要重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將能源消耗與資源相結合,調整能源結構。各區域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發展路徑,如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可以提出煤礦綠色開采、煤炭分質分級利用。西部地區可以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踐行低碳綠色交通和生活方式,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推進低碳發展。
受全球經濟發展和經濟空間作用影響,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統籌協調區域經濟發展必須推進各地區間經濟的融合互動、轉換布局,在各區域協調發展的同時推動資源的優化配置,確保區域內碳排放總量達標,實現低碳發展的轉型升級。城市群的發展是區域一體化的有效路徑,可以形成規模效應,促進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完成溫室氣體結構性減排目標。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綠色發展的核心區域,對我國幾大重點區域協調發展規劃中設定的目標進行深入研究,結果發現,規劃發展目標與低碳減排轉型密不可分。大灣區發展規劃中對能源、電力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建設綠色智慧節能的低碳生活方式成為區域發展的重要目標,城市建設運營模式的改變勢在必行。結合已發布的幾大國家重點區域戰略,發揮城市群輻射、協同作用,推進區域低碳發展。發揮核心城市的示范作用,先行開展高效的碳減排舉措。國家電網在2021年投資大量資金,在長三角地區優化改造換點網絡,優化充換電網絡布局,并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建設能源充電網絡,在重點地區實施相應試點項目,全面提升新能源充電設施覆蓋率。
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國土空間規劃必然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支撐,順應國土空間規劃全方位管控的特點,從交通、建筑、工業、能源領域全面推動城市碳達峰,提升碳匯能力,從減排和增匯兩個角度促進實現碳中和。
第一,構建低碳國土空間格局體系。在空間布局上構建緊湊型、多中心的空間形態,形成公共交通導向、生態優先的低碳生活模式;在土地管理上引導集約用地、適當加強開發強度、混合用地功能;以碳匯能力提升為導向,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督,以主要碳匯空間保護為重點,強化對東南地區的國土空間管制。
第二,創新生態城鎮發展。近三十年中國城市化高速發展,城鎮化率已從1990年的26.41 %發展至2020年的63.89 %,預計到2050年前中國的城鎮化率將超過75 %。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要注意把握降碳與綠色發展的戰略方向,確保土地資源、能源、水資源、環境資源的供給與合理規劃,與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相融合,共同致力于碳減排目標的實現。
第三,重構能源的供給方式。從能源的需求、供給、傳輸方面著手,既要從供給側保障能源供應安全,也要從需求側實現低碳約束,加快研究跨地區能源傳輸的國土空間利用問題。
第四,為溫室氣體封存及可再生能源發展預留空間。考慮地下空間規劃,為溫室氣體存儲預留空間。研究可再生能源用地與農業用地、林業用地等的關系,對資源進行深入分析,為新能源發展預留土地空間。
面對能源供需格局新變化、國際能源發展新趨勢,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必須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首先,推動能源消費革命。改變現階段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提高低碳能源在消費總量中的比重。其次,促進能源供給結構低碳轉型,著力提高能源供給質量和效率,立足多元化能源供應,促進多能互補、協調發展。最后,著力加快推進能源市場化改革,積極推動能源投資多元化,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和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完善能源價格形成機制,完善能源統計制度,推動能源領域法律法規立改廢工作。協同暢通國際能源貿易投資,協同促進欠發達地區能源可及性,推進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
首先,本文對區域城市群經濟發展和碳排放總量當前情況進行研究,分析了在經濟協同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各區域存在的差異;其次,本文進一步明確了區域城市群在碳減排方面存在的改善空間;再次,本文對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最后,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協同減排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