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系統理論,是對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使人智慧的學問。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唯物史觀),科學地揭示了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使人智慧的科學學問。
當今世界上,馬克思主義無疑是影響最廣泛、最深刻、最深遠的思想理論,其創始人馬克思被稱為“千年第一思想家”。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和基石,是人類歷史上最科學的哲學。因此,習近平總書記一再要求黨員干部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不同于以往一切舊哲學的哲學新形態,實現了哲學由過去單純地解釋世界向改造世界的革命性轉變。而這一轉變正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改造世界”的哲學宗旨。因此,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鮮明特征之一,是其最重要的理論品質,是貫穿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一條中心線索。我們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哲學運用到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通俗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真正成為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指導我們做人做事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它能夠指導我們正確認識和解決人生問題,形成并堅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它能夠指導我們發現和解決工作問題,在工作中抓住本質和重點、尋找規律及其有效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效,推進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下面我將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感悟,嘗試著認識、分析、解決人生問題。
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解決人生問題,首先要弄清人生的基本問題是什么。
人生最基本的問題只有一個,即:人為什么活著?或者,人要怎樣活著?人為什么活著與人要怎樣活著是從不同角度對同一個問題的提問。知道為什么活著,也就知道怎么活著了,反之亦然。
人為什么活著?人為幸福而活著。追求幸福、實現幸福是人生的第一要義、第一要務。
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服務什么?最根本的服務就是幫助最廣大的人民實現幸福。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即體現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我理解“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歸根結底也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因為,一個民族只有強大了,這個民族的成員才能不受壓迫和欺凌,才有追求幸福的條件和實現幸福的可能。
雖然人活于世都有追求幸福的愿望,但對幸福的理解卻是多元的,故而人們追求幸福的方式方法也各不相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幸福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是享受與勞動的統一,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幸福的闡釋,對于我們追求和實現人生幸福,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對立統一規律(矛盾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規律,矛盾分析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同樣也是認識和處理人生問題的根本方法。
對立統一規律(矛盾規律)竭示,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都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運動本身就是矛盾”。正是矛盾雙方的統一與斗爭,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同樣,矛盾普遍存在于人生過程之中,人生無時無處無矛盾。
對立統一規律(矛盾規律)又竭示,矛盾具有特殊性。具體事物在其運動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在現實生活中,比較復雜的事物都是由諸多矛盾構成的系統,都包含著自身特殊的矛盾,從而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意義就在于,它既是科學地認識事物的基礎,又是正確地解決矛盾的關鍵。只有如實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認清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才能采取正確的方針和辦法去解決矛盾。所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活的靈魂。人生中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和性質,只有認識到人生矛盾的不同特點和性質,對人生的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解決人生問題才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立統一規律(矛盾規律)的矛盾分析法來分析人生,我認為人生存在兩對基本矛盾,即:生與死的矛盾、取與舍的矛盾。要實現人生的幸福,就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這兩對基本矛盾。
生與死一刻也不能分離,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循環往復。所謂人生,就是人的生命由生到死的歷程,也是一個生死不斷更替的過程。人生的兩端被稱為出生與死亡,呈現出生命的質變狀態;生命過程中的生死更替被稱為新陳代謝,呈現出生命的量變狀態。
生是過客,死是歸宿。有生必有死,死是人生的必然歸宿。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要死,任何人不能例外。換句話說,生命是有限度的。
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看,正是生命的有限性這個本質特征,促使人們善待生命、珍惜生命,也決定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既然死亡不可避免,那么人就沒有必要怕死。但是,我們要知道怎么活,怎么活得更好。
1.尊重生命的自然屬性,善待自己,讓人生有滋味、有情趣。生命過程既然是一個自然過程,我們就要尊重生命的自然屬性,深入認識生命、理解生命、把握生命,使自己真正成為生命的主人,充分地享受、感受生命的樂趣,順其自然、自然而然地度過人生,做一個性情中人,讓人生有趣味、有情趣。
趣味能夠讓人更加感覺到人生的美好,從而更加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生活若沒有趣味,日子單調無聊,人就容易變得苦悶頹唐、郁郁寡歡。人生需要用趣味不斷地激活,把平凡枯燥的日子過得樂觀向上、豐盈充實、活色生香。在紅軍長征途中,環境極端惡劣,毛澤東同志創作的大量詩詞,既淋漓盡致地表達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和樂觀向上的浪漫情懷,同時也不失為毛澤東同志自己的一大人生樂趣,一首首詩詞猶如盛開在戰爭環境里的一朵朵鮮花,讓人賞心悅目、樂觀向上,對取得革命勝利充滿信心,對未來充滿希望。
人生最大的敵人是無趣。讓人生索然無味是不善待自己的表現。無趣的人,只是活著;有趣的人,才在生活。有趣的人,是懂得生命真諦的人、懂得享受生命的人。人活得越有趣味,幸福指數就越高。
2.增加生命的厚度,善待他人,讓人生有價值、有意義。人是群居的動物,人是社會的人,馬克思說: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生命既包括自然生命,也包括社會生命。自然生命是有限的,社會生命卻可以是無限的。生命的長度(數量)是有限的,生命的厚度(質量)卻可以是無限的。我們不要試圖給自己的生命增加時間,追求長生不老;而要給自己的時間賦予生命,活出價值和意義。偉大的音樂家聶耳的自然生命很短暫,只有23年,但他的社會生命卻很悠長,每當響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我們都禁不住會想起曲作者聶耳,雖然他今年已經辭世75年。他的社會生命之所以悠長,就在于他用藝術為國家、民族、人民做出了重大貢獻,社會影響深遠。
綜上所述,人要活得有滋味、有情趣,就要悅納自然生命,善待自己,善待自己的身體,善待自己的心靈;人要活得有價值、有意義,就要善待他人,急人所難,幫人所需,為他人、為社會做出積極貢獻。
如何實現?可以用“隨波不逐流”來概括。所謂“隨波”,就是要體現生命的自然屬性,積極融入社會生活,讓生命自然流淌,大多數人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多數人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在平淡的生活中尋找樂趣情趣,在平常日子里感受真實的幸福。所謂“不逐流”,就是要體現生命的社會屬性,不流俗、不平庸,擁有屬于自己的一片心空,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任心靈自由馳騁,任心性自由發揮,即使在平淡的生活中,在平常的日子里,也能積極地創造、感受、品味真正屬于自己的獨特的人生體驗,活得有個性、有自我、有追求、有價值、有意義。總之,既要全身心融入大海(活在人群之中),又要保留一朵屬于自己的浪花(活出自我)。
人生中充滿各種各樣的選擇,有選擇就會有取舍,人生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取舍的過程。只有把握了取舍,才能掌握人生。
因此,取舍對于人生至關重要,直接關系到人生的自由、成敗與幸福。我們要懂得取舍,放下所有難以放下的,選擇所有應該選擇的,并專注于自己的選擇,努力成長,實現人生幸福。
那么,該如何取舍?我認為有兩個基本的取舍標準:對內尊重內心需求,對外遵從利他原則。依此基本標準,再因時因事因人,該取則取,該舍則舍。
何為該?何為不該?這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辯證法,客觀地辯證地進行分析判斷。在人生眾多的取舍關系中,我們著重分析物質與精神、索取與奉獻、簡單與復雜這三對最為重要的取舍關系:
第一對取舍關系:物質與精神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生的幸福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物質和精神是一個人缺一不可的兩個基本方面。只追求物質上的滿足,人無異于動物;只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沒有物質的保障,人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條件和基礎。因此,我們討論這個問題的關鍵不是要物質,還是要精神;而是以物質追求為主,還是以精神追求為主。從根本上說這是一個度的把握問題,我們要做到適度。
那么,適度的衡量標準是什么?這要用人對物質和對精神的需求來衡量。
由于人的身體結構的局限性,維持人的生命的物質需求是有限度的。一般來說,只要滿足一日三餐的飲食、一日八小時左右的睡眠,維持人的基本生命就沒有問題。如果超越身體需求的極限,將受到懲罰,如今肥胖和患“三高”的人越來越多,就是一個實證。所謂“家財萬貫,一日不過三餐;廣廈萬間,夜眠不過三尺”。因此,在物質追求上,人要知足,要適可而止。
然而,人的精神需求則沒有限度,精神財富越多越好,精神境界越高越好。有無精神追求,能夠把人與動物區別開來;精神追求的層次,能夠把人與人區別開來。在精神追求上,我們要永不知足,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豐富自己的內涵,維護、養護好自己的精神家園。
1988年,24歲的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博士霍華德金森對121名自稱非常幸福的人進行調查,得出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最幸福的結論:一種是淡泊寧靜的平凡人;一種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20年后,他回訪了這121人,得出的結論卻是:所有靠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會隨著物質的離去而離去。只有心靈的淡定寧靜,繼而產生的身心愉悅,才是維持幸福的真正源泉。
馬克思主義哲學能幫助我們看清物質財富的本質,而只有看清物質財富才能看輕物質財富。一個真正悟透人生的人,知道真正的富有,不是物質財富的無限累積,而是精神世界的不斷豐富。所謂“富貴”,即:心中無缺叫富,被人需要叫貴。因此,我們對物質財富的追求要知足,對精神財富的追求卻不能知足;物質生活要盡量簡單,精神生活要盡量豐富。被查處的那些貪腐官員大都因為沒有看清物質財富的本質,欲壑難填,貪得無厭,最終被過度甚至變態的物質欲望所毀滅。
第二對取舍關系:索取與奉獻
這實際上是講人生價值如何體現的問題。只有當你真實地認識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時,才能體會到真實的幸福、真正的幸福。人生的價值不在于索取的多少,而在于奉獻的多少,奉獻越多,價值越大,人的幸福感也就越強。
樂于奉獻的人獲得的社會評價較高,社會形象良好,容易被社會和他人歡迎接納,能夠與社會及他人良性互動,人際關系正向和諧,因而有較強的滿足感、自豪感,進而變成幸福感。而索取則不然,因自私自利而導致不受眾人待見,人際關系不和諧,人變得越來越孤單,人生之路越走越窄,甚至走進死胡同,久而久之失去幸福感。
人的一生中不能有太多的負載入之物,太多的欲望和索取會讓我們的生命變得沉重,反而得不償失。什么都舍不得放棄的人,增加的不是財富,不是美好回憶,只是更多的包袱而已。拿得起,放得下,不為欲望所累,不為執著所苦,才是真正的幸福之途。就一個社會來說,如果追求奉獻的人多于索取的人,這個社會就是一個向上向好的社會;如果追求索取的人多于奉獻的人,這個社會就是一個向下向壞的社會。
我主張并倡導:追求“舍得”與“舍予”的人生境界。作為普通民眾,追求“舍得”的人生境界:先舍后得,有舍才有得。作為黨員干部,追求“舍予”的人生境界:舍下自己的時間、精力、財富乃至生命(如革命烈士),給予需要的人、幫助需要的人。“舍予”的結果是“舒”,“舒”的狀態即為幸福的狀態,如“舒服”、“舒爽”、“舒心”、“舒暢”等等。因此,“舍予”是實現幸福的直接途經,所謂“助人為樂”是也。
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人世間最大程度的“舍予”。如果我們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也就實現了最大的人生價值和最大的人生幸福!因此,黨的宗旨既是對黨員的要求,也是每一個黨員實現人生價值和人生幸福的最佳途徑。
總之,我理解并追求的人生幸福就是“舒”,追求人生幸福的途徑就是把“舒”拆分——“舍予”,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如此認識,就可以自覺地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內化為個人的人生追求,與黨的要求、人民的需求有機統一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之中,讓黨組織滿意、人民滿意、自己滿意,不辜負黨組織、不辜負人民、不辜負今生,做到無怨無悔無愧。
第三對取舍關系:簡單與復雜
簡單與復雜也存在取舍。我們要培養一種刪繁就簡的能力,也就是一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一種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能力。
無疑,我們處在一個極其復雜的世界中,自然界復雜,社會復雜,人心更復雜。有的人往往以復雜對復雜,還有的人比世界還要復雜,精于算計,疲于奔命,這不僅沒有幸福可言,工作、生活還可能被弄得一團糟。其實,我們大可不必把自己變得與世界一樣復雜,更不必把自己變得比世界還要復雜。洞觀古今世事,大凡至真至善至美的東西,皆是簡單的。土地質樸無華,但能養育萬物;真水無色無香,但能孕育生命。
人生之幸福莫過于崇尚簡單并身體力行,簡單生活才能幸福生活。正如作家冰心所說:“簡單就更容易接受和儲存陽光,而心靈上有陽光就是快樂之源。”我們要定期不定期地對記憶進行整理,適時刪除、擯棄不愉快的人和事。人生苦短,財富地位都是附加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劃不著太在乎、太算計。當然,這里指的簡單是透過現象看清本質并抓住本質后的一種單純、純粹。人要活得簡單、純粹并不是太難。修養和心態在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要注重調整心態、加強修養。你簡單,世界就簡單;心單純,世界就是樂園。
怎樣刪繁就簡呢?首先,透過現象看清本質、看清主流,緊緊抓住事物的本質、主流,舍去非本質、非主流。其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他部分忽略。第三,抓住自己與世界相聯的關鍵環節,其他環節舍去。第四,盡量減少欲望,奮斗目標可以有多個,但在相對穩定的一個時期內要保持相對單一、具體、可操作的目標。第五,及時清空精神垃圾,保持心靈純凈。簡言之,就是盡量做到“三簡化”:一是簡化內容,確立單一或主要的目標。二是簡化關系,避免被各種關系網套住。三是簡化環節,提高效率。
幸福人生離不開真、善、美,至真、至善、至美造就最幸福的人生。真、善、美是人生的三個基本追求。
一個真實的自我決定了一個人體驗幸福的能力。幸福是一種內心的真切體驗,是心靈對于生命價值和意義的強烈感受。擁有一個真實的自我,一顆飽滿的靈魂,才能夠真切地感知、體驗到人生的幸福。我們活著,不僅僅意味著在腦海里留下昨天的印記,更意味著用真心真情真實體驗所度過的每一個今天、每一個當下。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人嬴在不像別人,有些人卻輸在了不像自己。人生最大的成功是實現自我,人生最大的失敗是失去自我。人一旦失去自我,就再也不是這個人了,更別奢談幸福。因此,要成為一個幸福的人,首先必須是一個真實的人。那么,人怎樣才算真實?
1.有真性情。所謂真性情,一面是對個性和內在精神價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對外在功利的看輕。有真性情的人,活得自然、率真、坦然,接人待物有真情實感,不做作、不虛假、不貪婪,是受眾人歡迎的人。
2.堅持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真理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研究真理、認識真理、相信真理、堅持真理,應是人生的基本原則,也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在日常生活中,真理可以理解為有助于維護正直善良的做人做事的一般原則,或叫人生底線。每個人都應該有一些始終堅守的基本原則,有一條不能突破的人生底線。人生底線同時也是保護、保持自我的圍墻。
3.敢講真話。講真話是堅持真理的一種具體表現,需要勇氣和膽識,甚至需要付出代價。即使這樣,我們也要堅持講真話。從個人層面看,只有真話才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讓自己真實地活著;從社會層面看,講真話是一種社會責任、一種職責擔當。黨和國家表彰的“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最可貴的精神品質即是“敢醫敢言”。
4.表里如一。表里如一的人活得比較輕松,說話做事不用包裝、粉飾,是什么就是什么,而且比較受歡迎。當然,表里如一的前提是“里”必須是美好的、善良的、光明的,如果“里”不好,即使表里如一,不僅不受歡迎,還會污染社會。表里不一的人活得比較累,為了佯裝而費盡心思,而且不受歡迎。自以為偽裝得很好,但偽裝得再好終究還是偽裝,總有被看破揭穿的時候。表里不一的人只能算是自以為聰明的人,并不是真正聰明的人。自以為聰明的人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總把別人當傻瓜。其實,當一個人自以為聰明的時候,傻瓜隊伍里也就多了一個成員。
我們可以一無所有,卻不能沒有善良;我們可以有所追求,但不能無視他人的需求。善良是人世間最美好、最有價值的財產。沒有良知的人,算不上是一個合格的社會人。
做一個善良的人,要懷揣一顆善心,對人有善意,經常有善舉,一個人時善待自己,兩個人以上時善待他人。
1.善待自己。善待自己是一種智慧。對自己既不能自怨,也不能自戀,自愛是對自己最好的善待。自愛者才能愛人。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既不會是一個可愛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愛別人。自愛首先要自律,自律才有自由,自由的人才有幸福可言。被查處的貪腐官員是不自愛的典型,既不能自律、又無視他律,因而走上了犯罪道路,失去了人身自由。我們要以理性的態度客觀地認清自己,把自己當成自己一生最好最重要的朋友來關愛、來善待。
2.善待他人。善待他人是一種慈悲。善待他人,實質上也是善待自己。人都有長處,要互相學習;人都有短處,要互相提醒;人都有難處,要互相關心。明代文學家陳繼儒曾說:“君子處身,寧人負己,己無負人。”即:君子待人處世,寧愿別人對不起自己,自己也不肯對不起別人。如果大多數人持有這樣的理念,這個世界會更加和諧美好。
第一,善待親人。親人只有一次的緣分。無論這輩子相處多久,都要好好珍惜共聚的時光。過了這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第二,善待朋友。沒有朋友的人生是孤獨的、不完整的、有缺憾的。一個人猶如一個房間,良友就是窗子,窗子可以讓房間明亮。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們要追求純潔的友誼,多交良友,避免交損友。第三,感恩所有的人。從自我化解、調整心態的角度看,我們要感恩所有的人。因為對你好的人,幫助你順利發展;對你不好的人,幫助你跨越發展。對你不好的表現就是給你設障礙、挖陷阱,你只有跳起來、強起來才能跨越過去,一旦跨越過去,你也就實現了跨越發展。因此,我們要心存感恩,盡量減少怨恨,保持陽光心態,這樣有利于身心健康、獲得幸福。
3.善待自然。人類是自然之子,大自然養育了我們每一個人。我們要愛護自然、善待自然、呵護自然,保住綠水青山,建設生態文明。
4.善待工作。工作是人生的重要內容,善待工作才能過好人生。我從自己的工作經歷中,深刻感悟到:愛一行干一行是一種幸運,干一行愛一行是一種幸福。愛工作,得幸福。我們要具有干一行愛一行的態度,要培養干一行精一行的能力,這樣就能在工作中尋找到、感受到幸福。
5.與世無爭。與世無爭、與人無爭是最大的善行,對己對人都好。人世間的爭奪,往往集中在對物質財富的追求上。物質的東西,能保證基本生存就行,多一些少一些都沒有太大關系。對精神財富的追求,人與人之間不存在沖突,一個人精神上的富有絕不會導致另一個人精神上的貧困。由此可見,人世間的東西,有一半是不值得爭的(物質財富),另一半是不需要爭的(精神財富)。需要明確指出的是,與世無爭不是不思進取、無所作為,而是要不斷地促進并實現自我成長。
美是真,美是善,美是完整,美是合理,美是和諧。審美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進入審美境界的人,基本上都是幸福的人。因此,我們要自覺追求審美境界,做一個美好的人。
一個美好的人,其心靈美好(心靈美是最高的美、用真誠和善良鑄就),性情美好,言行美好,甚至表情美好(常常面帶微笑),在他(她)身上體現出人性中的至真至善至美,他(她)必定是受歡迎和尊敬的,他(她)的人生必定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也必定是幸福的。
綜上所述,關于人生問題,我有如下認識:人為追求幸福而活著,要實現幸福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生與死、取與舍的矛盾。幸福由真、善、美構成,人生的幸福狀態即“舒”的狀態,實現人生幸福的途徑是“舍、予”,黨員干部只要自覺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就能實現人生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