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麗
(南充市圖書館,南充 637000)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在總人口中占有很大比重,我國人口文化水平要想得到大發展,必須重視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重視農村文化的發展。圖書館是全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農民素質的提高、農村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圖書館這一文化濃縮地。鄉鎮圖書館要想實現它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就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環境特點,根據所服務人群的類型、要求,舉辦各類型的活動來發揮其發展文化的作用。在新農村建設的推進下,許多地方交通便利、風景優美。但與硬件條件相比,鄉村文化建設仍較落后。作為需攻克的部分,鄉村振興過程亟須重視歷史和文化,重新塑造鄉村價值,重建鄉村文化自覺和自信。而圖書館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積極發揮收藏與傳播文化的重要作用,主動肩負起服務老百姓、傳承優秀文化的職責。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城鄉關系演變來看,在我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鄉村發揮著緩沖發展危機的穩定器和蓄水池的功用,尤其在改革開放后,鄉村作為進城務工農民生活的退路和保障,使農民擁有了在城鄉之間進退的選擇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由“以農輔工”向“以工哺農”的發展階段轉化,由著力推進城市化建設、城鄉統籌發展,逐漸步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新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就鄉村文化的角色和定位而言,改革開放前后,鄉村文化主要發揮引領鄉村思想輿論導向的作用;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文化成為輔助地方和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即呈現所謂“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現象;進入新時代,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發展凸顯“鄉村本位”價值,鄉村文化在鄉村振興之路上,不再是附屬于經濟發展需要的配角,而成為鄉村建設的重點和主角,呈現“經濟搭臺,文化唱戲”的鄉村建設新景況,鄉村文化振興成為新時代鄉村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源自輝煌燦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鄉村作為中華文化的發生、繁衍、生息之地,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源,是中華文化延續數千年的本源所在,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智慧之根、精神之魂。傳統鄉村家庭經營精耕細作的農業經濟,是一種低成本、低能耗、低消費的低碳循環、用養結合、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模式,在此基礎上生發的敬天法祖、順天應時、遵德守禮、重情講義、耕讀傳家、親仁善鄰等美德良俗,構成了鄉村社會的價值體系,規范、制約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這些經過世代傳承發展、不斷去粗取精而流傳至今的鄉村文化資源,保存著相對完整的農業文明因素,展現出極具特色的文化價值和文化魅力,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推進鄉村文化振興,不僅要傳承優秀鄉土文化、延續傳統文化命脈,而且要對鄉村文化進行全面創新發展,反映時代要求,展現時代活力,實現城鄉文化融合互哺,讓農民在保持鄉村倫理習俗的情況下享受現代文明的成果,在實現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同時,依然看得見青山綠水,留得住鄉情,記得住鄉愁。
國家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鄉村經濟,實現鄉村文化發展與振興,才是真正意義的振興鄉村。文化是各地發展的重中之重,圖書館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機構,應以文化服務為切入點,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帶動當地圖書館整體資源與鄉村振興聯動發展。
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一個國家的強盛要靠文化來支撐,對農民而言,提高文化素質對其有益,通過農家書屋可改善其生活狀況,改變社會風氣。農村閱讀的推廣普及,能使更多優質閱讀資源涌向農村,將激發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隨著日益提升的經濟和生活水平,目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在物質基礎改善的條件下,人們對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在不斷增長,對文化知識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而圖書館作為為人民服務的文化設施,肩負為鄉村老百姓提供所需文化知識的重要職責。
圖書館作為基層公益性機構,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網絡中的重點,也是社會文化事業組成的一部分,其從無到有的整個創建過程主要由鄉鎮政府處理。但是,一些鄉鎮政府領導者在安排了相應數量的圖書冊數后,就不再補充新書。由于農村條件的限制,鄉村圖書館管理專業人才流失嚴重,圖書館管理人員數量不足。
盡管政府部門為圖書館的建設提供了財政支持,但由于支持不足,難以有效實現多個目標,制約了鄉村文化振興。盡管建立了部分農村圖書館和農舍書屋,但農村文化空間的利用率較低,基礎設施出現閑置和浪費?;A設施老化、廢棄或閑置,文化空間受到擠壓,管理人員被調動,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我國鄉村文化的建設與管理工作。
文化價值觀在傳統農村文化中占核心地位,能夠帶動村民的日常閱讀氛圍,反映出農村文化的發展趨勢。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入侵,傳統農村文化的核心價值正在逐漸消失。實際上,農村社會的利益標準已經取代了傳統的價值標準,村民的功利主義心理已經取代了務實工作?,F代化和城市化吸引了大量農村地區的中青年來到城市發展,這直接導致了農村文化建設中內生發展的主要力量流失,農村空心化嚴重,參與傳統農村文化建設的主力軍缺失,導致傳統農村文化價值觀念的逐漸消失和消亡。
政府部門應發揮領導作用,為圖書館服務體系的建設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加強農村文化振興的規范化,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的內容和服務,系統建設、嚴格監督其實施,防止工作混亂。在網絡數據時代,圖書館服務體系的建設涉及更復雜的內容,有必要加強對海量數據信息的分析,增加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的應用,弄清當前的市場發展狀況,為鄉村群眾提供有針對性的推送服務。
由于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文化和地區因素也將影響圖書館的建設。應根據人口的分布狀況,建立總分館,以確保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鶎诱疄榭偡逐^提供資金支持,逐步推進數字圖書館建設,并加大對互聯網和計算機的投入。主圖書館應突出其核心作用,實現服務、資源和管理的統一,并增強分館的輻射力。
圖書館應針對鄉村青年移向城市,老齡化成為鄉村發展隱憂,導致鄉村文化少有繼承人的客觀現象,深入挖掘鄉村文化的獨特性,傳承特色文化。鄉村文化是鄉村人民長期生活積累的生活智慧,不同地域、不同地貌孕育出不同的鄉村文化。
鄉村文化振興要以挖掘鄉土文化特質,淬煉鄉村文化品牌,以農民的主動作為來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圖書館要充分運用創新思維,探索鄉村文化產業運營的新思路和鄉村發展振興的新路徑,立足于鄉村文化特色,加強鄉村文化與農村產業的融合,挖掘文創模式。
在當前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下,鄉村已經逐漸向城市發展靠攏,但是正因如此,鄉村振興才尤為重要。對于公共圖書館來講,其主要的建設力量還集中在城市之中,鄉村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還較為薄弱,具有較大的投入空間和發揮潛力。圖書館應抓住機遇,為全面建設新型鄉村,提高全民整體文化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