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伊
(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
互聯網的普及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也在無形間轉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據國家統計局統計,自2013年開始我國海外代購的市場交易規模就已邁過了年700億元的大關,待到2014年海外代購市場的交易規模已攀升至1500億元,是前一年的兩倍之多;海淘市場的規模也從2013年的1800萬人逐年呈幾何增長,并在2018年形成1萬億元的市場;而跨境電商在2016年的進口交易額就達到了1.1萬億元,更證明了2008年到2016年這8年間其復合增長率連續處于60%以上,到了2018年,這一數據變至1.9萬億元,表明2016年到2018年的三年CAGR也維持在28%,居高不下。這些數據說明了網絡海外購物的趨勢,也為網絡海外購物問題的產生埋下了“伏筆”,本文主要對網絡海外代購的問題展開分析,以期為海外代購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帶來幫助與借鑒。
海外代購、海淘和跨境電商雖然都是在互聯網覆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網絡海外購物模式,并在近幾年來都呈較大的市場增長趨勢,但從概念、渠道和方式等方面來看,三者間還是存在很多不同。首先,跨境電商指的是一種新興的貿易方式,它與傳統貿易方式的不同之處在于跨境電商有部分流程(B2C)可在線上完成;通關方式采取分類通關、無紙化通關等,通關效率較高;物流方式不僅僅局限于集裝箱海運,而是可通過國際小包、快遞以及海外倉儲等方式實現規模化運輸,其優勢便是較普通貿易更加便利,且進口稅低,有一定的價格優勢[1]。海淘是通過或聯網檢索海外商品信息,發送電子訂單請求,并在其上填寫私人信用卡號,最終由海外購物網站發送國際快遞或轉運公司代收再轉運回國,以完成海外購物[2]。這種線上海外購物的方式可以被看作是跨境電商的雛形,海關對海淘商品和跨境電商商品有著不同的準入與監管模式,其中跨境電商對進口物品采取“正面清單”管理,規范了電商進口渠道,而海淘商品則是采取了“負面清單”管理,主要是對禁止進口商品進行針對性管制,包括動植物及動植物產品等,因此從范圍上來看,海淘的選擇比之跨境電商更加寬泛。而相較于支持雙幣結算的信用卡在海外淘來物品并寄回國內的海淘形式,海外代購的流程更加簡潔,它是由代購者或中介機構在國外網站、商店購買商品后直郵給個人的一種消費方式,它與海淘一樣有著多樣的商品選擇性,但不需要經過海淘注冊等復雜形式,購物所付出的成本也相對低廉,也正因如此,海外代購模式存在著諸多風險與問題。
海外代購多由賣家發布商店實拍圖,這樣商品的優惠價格、海外購物小票以及發送的快遞單號都可以證明物品的發貨地址為境外。但很快消費者們發現這其中的一切信息都是可以復制甚至偽造的。造假的商家可以將房間布置成商場專柜形式,并身著訂制服裝扮成店員或其他消費者,謊稱這是代購的實拍圖。而消費者無法確定代購人或機構的身份、所在地區以及貨源信息,一些代購人稱自己會定期往返國內外進行代購,并在微信朋友圈或微博等平臺進行產品宣傳和提供假的GPS定位信息,從而為貿易帶來信用的風險。在這一風險的籠罩下,消費者所收到的物品的質量或與原圖不符,或存在假貨的嫌疑。
海外代購不僅在圖片與實物上常出現不符,由于貨款交付缺少第三方保障,導致線上轉賬方式也面臨諸多不安全情況,一些賣家在買家付款后將其拉黑、刪除好友進行消費欺詐。除此之外,海外代購在稅收繳納方面也經常出現偷稅、漏稅情況。由于個人代購者沒有工商登記的備案,納稅申報也不規范,部分海外代購人員便利用法律的空擋將超額貨物通過私人包裹郵寄方式郵寄回國,或隨行李一并帶回國從而逃避關稅。雖然這種方式能為消費者帶來更低的價格,但也為此類交易的公平性帶來了破壞,而海關每年也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整治代購人員逃避稅收的情況,無形中浪費了海關部門的人力資源。
除了以上兩方面弊端外,網絡海外代購還存在買賣雙方位置跨度較大所引起的收貨時間差等的糾紛問題。由于各國海關檢驗操作的不同,商家選擇物流途徑的不同等,導致商品的運送過程中常會發生送達時間的延遲和物流選擇與之前約定不符的情況,讓買方與賣方經常產生有關權益的糾紛。面對個別賣方的不公平處理方式,國內買方有時不知道怎樣維護自身的權益,而有關單位也缺乏對這方面糾紛的緩解措施,導致一些消費者因為維權之路的艱難而不得不放棄了追究,這更助長了網絡海外代購當前的各種亂象。
網絡海外代購雖然為買家省去了很多復雜的流程,但一些平臺在跨境交易的過程中仍需買家提供注冊信息,而對于買家的信息隱私,很多跨境平臺、機構沒有規范的制度對其進行保護,相關的法律也處于空白狀態,這讓很多商家“有機可乘”,通過調動消費者信息,制定差異化的營銷,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將消費者的信息兜售給他人來賺取利益[3]。海外代購購物模式最常涉及的問題便是侵犯用戶的隱私權、知情權、公平交易權等,為減少這一購物過程中消費者權益被侵犯的情況,消費者應提升自己的維權意識,利用小額訴訟程序扭轉此類案件發案頻率高、訴訟成本高的問題。而我國也可通過完善代購的賠付制度、建立此類爭端解決體系,以緩和買賣雙方之間的爭議。
除了讓消費者自身提高維權意識外,國家有關部門也要加大對代購平臺及商家的審核力度,并提升他們的違法成本,通過嚴懲他們的違法行為,促進海外代購環境的凈化。當前國家已經設立了電商協同管理的有關系統,目的是通過與電商平臺合作,強化對此渠道進口商品的審核[4]。審核過程中如果遇到賣家沒有將產品問題明確告知消費者的情況,審核部門應聯合其他相關單位對如此操作的個人商家或電商平臺進行嚴厲的處罰,對于個人商家存在侵犯消費者權益卻沒有被平臺施以及時處罰的情況,則應當使平臺承擔連帶責任。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維權之路之難一方面是對相關法律不了解,一方面則是缺少有關機構的支持。因此有關部門應健全在線的救濟機制,從降低消費者維權成本層面幫助其增強對自身的權益保護。當前這種互聯網法院僅在一線城市有一些分布,未來還需要各地方加強重視,增加這種互聯網法院的建立,以適應不斷擴大的網絡交易市場的需求,并有效維護消費者的相關權益。
我國網絡海外代購的市場發展離不開眾多消費者對代購模式的認可,當前他們對海外代購的問題與現狀沒有表現出強烈的抵制,一方面是由于相關渠道仍未完善,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消費者的維權意識不足。而要讓海外代購的問題、現狀得到解決,海外代購的環境得到提升,必須要讓消費者提高其維權意識,并學會采取適當的法律條例保護自身的消費權益,而相關人員及組織則可通過建立海外代購商品的鑒定平臺,協同政府部門及相關企業實現海外代購的良性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