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俞美
(浙江正麥律師事務所,浙江 杭州 310023)
廣州某水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G公司”)在2011年12月28日與某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某支行(以下簡稱“銀行”)簽署《流動資金借款合同》,該合同約定G公司向銀行貸款本金2000萬元人民幣,借款期限一年。湖南東江湖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A公司”)與銀行簽署《最高抵押合同》,以其自己的房產及土地使用權為G公司的貸款提供抵押擔保;A公司、陳某、海南某水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B公司”)分別與銀行簽署《最高額保證合同》,為G公司的貸款提供保證擔保。
G公司于2012年1月12日向某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公司(以下簡稱“保險公司”)投保以銀行為被保險人的“企貸保A-企業抵押貸款保證保險”,保險金額為600萬元,保險期間自2012年1月12日起至2013年1月11日24時。該保單特別約定抵押物登記情況。因G公司到期無法償還貸款,銀行于2013年1月3日向保險公司索賠人民幣600萬元,保險公司于2013年4月12日向被保險人銀行支付人民幣600萬元,并取得銀行出具的權益轉讓書。
保險公司向G公司追償未果,訴至法院,訴求為:1.請求G公司支付保險公司代償款人民幣600萬元及利息;2.請求保險公司對G公司的貸款抵押物有優先受償的權利;3.請求陳某、B公司、A公司對保險公司的代償款承擔連帶責任;4.各被告承擔全部訴訟費用。
本案的爭議焦點在于,保險事故是否發生及被保險人對第三者的保證債權、抵押權等從權利是否一并轉讓給保險人。
法院認為,保險公司向G公司出具了企貸保的保證保險單,G公司向原告保險公司繳納保險費,雙方形成保證保險合同關系,內容合法有效,各方應恪守履行。因被告G公司沒有按照借款合同的約定償還貸款,引起保險事故的發生。
根據《保險法》第六十條規定,因第三者對保險標的損害而造成保險事故的,保險人自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之日起,在賠償金額范圍內代為行使被保險人對第三者請求賠償的權利。由于保險事故發生系被告G公司沒有按照借款合同的約定償還貸款,導致原告向第三人銀行支付賠償款,原告賠償后依據代位求償權請求被告G公司返還代償款人民幣600萬元,符合法律規定。
被保險人的債權請求權因保險代位求償權轉讓給保險人,被保險人銀行對第三者的保證債權、抵押權等從權利也一并轉讓給保險人。被告陳某、B公司、A公司與銀行簽訂了《最高額保證合同》,被告A公司與銀行簽訂了《最高額抵押合同》并辦理抵押登記,因此被告陳某、B公司、A公司應對上述債權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原告保險公司對被告G公司的貸款抵押物享有優先受償的權利。
判決結果,被告G公司向保險公司給付代償人民幣600萬元及利息,保險公司對A公司的房產及土地使用權等抵押財產享有優先受償權,被告陳某、B公司、A公司應對上述債權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實踐中,保險公司在主張代位求償權時會遇到各種阻力,不僅來自投保人也來自被保險人。保險公司賠付后,銀行由于自身已經進入追討程序或是由于審批流程等原因,往往會延遲出具權益轉讓書。而此時,對于保險公司追償是關鍵時刻,應及時進行起訴并申請保全,否則借款人和保證人的財產有轉移的風險。如果財產被轉移,判決后會陷入雖然勝訴但不能取得賠付款的尷尬境地。根據《保險法》第六十條,因第三者對保險標的損害而造成保險事故的,保險人自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之日起,在賠償金額范圍內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對第三者請求賠償的權利。因此,該代位追償權為法定權利,保險公司賠付后,即獲得追償權。
如本文所述案例,保險公司在取得追償權的同時,被保險人對第三者的保證債權、抵押權等從權利也一并轉讓給保險人。保險法中并無明文規定保證債權及抵押債權的轉讓,為確保法院審理時認可追償債權轉移的時候保證債權及抵押權一并轉移,應當讓銀行出具權益轉讓書。
實踐中,銀行與保險公司按比例承擔發生保險事故后的風險,銀行向保險公司索賠并不能全額獲得欠款。所以銀行往往在向保險公司索賠同時,已經以全額欠款起訴借款人,保全抵押財產。這時保險公司賠付后,如果等著銀行訴訟結束,會非常被動。而且抵押財產肯定不夠償付全額的借款(如果抵押財產價值在正常貶值情況下仍大于借款額,借款人也不會投保保證保險了),由于銀行占了先機,到時所缺的部分,極有可能是由保險公司承擔。訴訟過程冗長,會錯過最佳起訴保全財產的時機。筆者最近辦理的保證保險案件,保險公司在承保時,都要求借款人提供了其他的保證人,與保險公司簽訂了保證合同,擔保追償債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保險公司應該采取主動的方式,起訴借款人及保證人保全財產,才會有更多機會追償回賠付款。
筆者最近辦理的保證保險案件,碰到了立案難、幾個法院相互推脫的問題。該案主要證據之一,是由銀行、借款人、主要保證人及保險公司簽訂的追償協議,該協議約定管轄法院為銀行所在地法院。但向銀行所在地法院立案時,法院出具了告知函,認為對于管轄法院的約定不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的規定,退回了立案材料。法院認為銀行并非該案當事人,約定其住所地法院管轄無效。筆者嘗試去被告所在地法院立案,該法院認為追償協議約定管轄有效,應由銀行所在地法院管轄,也不予立案。《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約定管轄法院范圍為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等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銀行所在地法院有充分的管轄權,如在簽訂追償協議時,注明合同簽訂地為銀行,那么該約定管轄條款便不會受到質疑,追償工作也會更加方便。
筆者辦理的保證保險案件,很多不是單一的,而是集中在一家銀行一個客戶經理所經手的幾單借款均出險。民事起訴后,副本送達借款人,有借款人向保險公司客戶經理反映,該借款是由銀行客戶經理與其合作,借用借款人的公司資質向銀行借款,款項由銀行客戶經理和借款人分攤。現該案在民事訴訟進行的同時,正全面展開調查準備刑事控訴材料。
貸款保證保險,企業利用保險公司的擔保增信,提高貸款額度,解決資金問題。對于解決現今市場中企業由于互保,形成大量三角債而破產等問題大有裨益,但保險公司亟待穩定該產品賠付率、控制運營成本及提高追償的成功率。[2]這些不僅需要對保證保險法律屬性的進一步明晰,更需要具體法律規則的早日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