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婷
(山東交通職業學院,山東 濰坊 261206)
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強化民眾法治意識可以使其對自身合法權益進行有效的保障。農民工群體在我國具有極其廣泛的影響,其法律意識對現代城市化建設具有很大的影響。同時還會進一步影響社會整體發展,所以相關部門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確保農民工群體具有更高的法律素養,對其合法權益進行有效的保障。為了進一步明確如何對農民工存在的法律素養問題進行有效解決,特此進行本次研究。
其一,在我國現階段農民工群眾的法律意識淡薄;其次,具有較高的違法犯罪率。在社會實踐中,由于農民工缺乏法律意識,在與企業或他人出現矛盾糾紛時,往往采取其他途徑尋求解決,沒有能力和意識尋求政府和法律的援助。
其二,法律認知水平相對薄弱。通過相關研究發現,大部分農民工對“勞動法”缺乏了解。在法律認識方面,存在一定的非全面性,使其對法律認同呈現較強的非理性。大部分農民工對“環境保護”“城市管理”“社會秩序”“公共安全”“刑法”“安全生產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識存在嚴重不足,導致出現該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農民工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法律知識的途徑較少。
農民工對自身的合法權益缺乏了解[1]。例如在《勞動法》中明確規定了八小時工作制,但是大部分農民工的休假權利和休息權利無法得到有效保障。與此同時,部分農民工在出現勞資工傷等矛盾糾紛時,缺乏證據意識。同時對法律程序的認識也存在很大不足,無法實現依法維權。
其三,維權能力不足。在我國現階段,部分農民工無法正確掌握法律的作用和本質,對法律的保護性缺乏認識。當自身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不能進行依法維權。
例如,當農民工工資被拖欠,部分農民選擇自己承受損失,使其心理和經濟方面承受雙重壓力;而部分農民則采取極端方法,通過綁架、搶劫、暴力等方式對自身合法權益進行維護,導致自己承擔法律責任。
這對提升農民工法律素養造成很大的不利影響。
首先,需要對農民工科學建設教育培訓機制。對職業技術學校和成人教育學校等教育資源進行合理應用,對農村職業教育進行全面推廣,根據農民工工作內容設定教育內容。同時,在設置教育形式方面,還需要確保其多元化和便捷性,利用脫產學習、業余學習、遠程教育、現場授課等多種形式。
與此同時,在學校進行課內培訓的同時,還需要對社會教育資源進行全面整合。由農民工、企業、培訓機構和政府部門共同組建培訓網絡,為提升農民工法律素養工作技能和綜合素質,創建良好條件[2]。
其次,就政府層面而言,需要統籌協調農業部門、社會保障部門、勞動部門、文化部門和教育部門,確保相關部門可以各司其職。
由社會保障部門和勞動部門對農民工開展法律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在進行具體工作時,需要科學制定培訓計劃,對相關機構設置補貼政策,使其對農民工進行崗前培訓。
與此同時,和農民工相關的財政部門、教育部門和農業部門還需充分發揮自身職能,對接法律教育培訓,合理優化人員配置和資金配置,對農民工教育提供更大的支持。
在公共文化設施和財政教育經費方面加大投入,確保在對農民工進行文化教育培訓和法律培訓方面提供充分的資金保障。各級政府部門還需要科學制定相關政策和法律,確保能夠對其教育培訓工作進行合理規范。
最后,就企業層面而言,需要對企業作用進行統籌協調。相關企業需要對農民工進行有效的培訓,應用多種教育形式,組織農民工學習法律和文化知識。由企業組織開展業余培訓學校,確保能夠對農民群眾進行法律援助和技能培訓,同時還可以保障農民工具有更高的綜合素質。
現代傳媒具體是指廣播、電視、報紙、網絡、手機等大眾傳媒。對其進行合理應用,可以更為便捷地向農民工提供法律信息。
如果想要確保民工法律觀念實現更高的現代化,需要使其長期接受法治文化熏陶。而在營造法治社會環境時,需要對現代傳媒進行合理應用。科學應用現代傳媒技術可以保障農民工群眾具有更高的法律素養,部分農民工的各種落后觀念相對較強,對提升民工法律素養具有很大的不利影響。而現代傳媒是傳播法律非常重要的一種渠道,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現代法治氛圍的合理營造,保障農民工具有更高的法律素養。
例如,在農民工休息時間,可以組織觀看《肖申克的救贖》《秋菊打官司》等法律題材電影,確保法治理念能夠對其進行有效傳播。與此同時,還需要和農民工生活現實有效結合,強化農民工法律素養。在我國現階段智能手機得到了一定的普及應用,大部分農民工都可以熟練使用智能手機,能夠閱讀電子刊物和瀏覽網頁。所以在開展普法宣傳工作時,相關部門需要充分發揮手機的作用。例如開通微信微博或設置免費短信服務,對農民工群眾進行法律知識的全面普及。
如果想要保障農民工群眾對法律具有更高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需要使其高度明確法律在保護自身合法權益時的重要作用。
所以國家相關部門需要強化法律宣傳力度,針對農民工群眾開展普法教育,使其對法律具有更為全面地了解。各級政府部門可以定期組織開展各種法律宣傳活動。例如,普法座談會、專家咨詢會和法律大講堂等,為農民工提供法律咨詢服務。
而針對農民工工作特點和生活特點,相關工作人員需要深入基層,與農民工群眾直接接觸,對其工作和生活中出現的法律問題進行有效解決。與此同時,還需要和法律援助機構有效合作,確保能夠從法律層面對農民工進行有效指導,使其可以通過合法途徑保護自身權益,從而對法制具有更高的認同感。
在現代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中,相關部門還需要對其普法宣傳模式進行合理創新,各級工作人員需要對原有普法模式進行有效突破。
首先,需要對農民工建立“利益表達機制”,確保能夠對農民工發展機會進行有效的保障。在我國現階段,針對農民工建立的法律援助制度和利益表達機制,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使農民工群眾在勞資糾紛中始終處于弱勢地位,無法及時獲得法律援助,進而使農民工在維權方面存在一定的制度性障礙。針對該種情況,法律專業人員和政府部門需要對農民工共同組建法律服務機制,確保可以使農民工群眾具有更為強烈的法律歸屬感。
在具體實現法律援助,首先需要充分發揮政府作用。農民工相對貧乏的法律知識,已經成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桎梏,所以政府部門需要組織律師、法官等法律工作者定期對農民工群眾進行法律咨詢和法律服務。
與此同時,法律宣傳教育的有效開展,可以使農民工群眾對法律動態有充分的了解,進而確保農民工能夠向法律層面尋求幫助。政府部門還需要針對農民工設置“接待室”,可以確保法律援助具有更大的工作范圍和工作力度,有效提升農民工的法律意識。
其次,還需要由司法機關建立法律援助機制。司法部門是對農民工權益進行有效保護的職能部門,需要為農民工群眾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務,對其法律援助機制進行科學完善,可以對農民工權益進行有效的維護。
此時,還需要使農民工對法律形成一定的情感和認同,保障農民工具有更高的維權意識和守法意識。一般情況下,在出現工傷和勞資糾紛時,受到經濟條件和文化水平的限制,農民工普遍處于弱勢地位。所以,在對農民工勞資糾紛的勞動仲裁、勞動爭議和法律訴訟等案件進行處理時,司法部門可以通過開辟綠色通道、減免訴訟費用等方式,使其案件處理時間得到有效縮短,確保農民工申請法律維權方面有效降低成本,進而使其對法律具有更高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在法治社會建設過程中,通過構建農民工培訓體系,科學引進信息技術,強化法律宣傳力度,優化法律援助機制,能夠確保農民工群眾具有更高的法律素養,進而保障農民工群眾具有更高的法律意識,使其能夠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為和諧社會的科學構建創造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