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沖
(中共普洱市委黨校,云南 普洱 665000)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下簡稱《民法典》),宣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該《民法典》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愿、回應世界之問,系統整合了新中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范,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借鑒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向世界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其中規定了無因管理制度,但適用范圍和規范構成均不夠準確,導致部分研究人員無法按照《民法典》中的規定對無因管理作出正確判斷,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民法典》的準確性和適用性。
“無因管理”是指當事人在沒有法定或者約定義務的情況下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而進行管理或者服務的法律事實,本質上這種行為屬于自發性行為,法律對無因管理行為人應該提供適當的保護。其構成條件主要分為以下三點[1]。
(一)無因管理人并沒有被委托且法律也并未規定管理人應執行對應的管理義務。
(二)無因管理人對他人財產或者事務提供管理服務的行為均屬于無因管理,而管理人自身的利益是否受到影響對無因管理構成不造成影響。
(三)無因管理人必須在管理他人事務過程中保證他人利益不受損害或者提高他人利益。若管理人在管理他人事務后導致他人利益受損或者管理人未管理他人事務則不屬于無因管理。
1.無因管理解釋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民法典》第九百七十九條中無因管理解釋為“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而管理他人事務”,該視角下無因管理的解釋存在“有約定義務而沒有權限時是否屬于無因管理”“委托與代理關系中沒有委托權而有代理權是否屬于無因管理”“委托合同無效但已履行委托事務時是否屬于無因管理”“履行自然債務是否屬于無因管理”等問題[2]。
委托代理關系中,代理人在越權代理或者沒有代理權限的情況下代替他人管理事務,他人利益不受損害或者提高他人利益的行為不應該屬于無因管理,但在經過委托合同確定后未及時得到代理權的代理人代替他人管理事務,他人利益不受損害或者提高他人利益的行為則應屬于無因管理,對委托人有益的越權代理事務管理行為應該被排除于無因管理的規范空間。
委托代理關系中,有些代理人與委托人之間存在法律意義上的代理關系而沒有具體的合同規定這種關系,此時代理人沒有得到委托人的明確授權而代替委托人直接管理事務依舊屬于無因管理,無論代理人以自己的名義還是以委托人的名義管理事務都在無因管理的規范空間之內。委托代理關系中若一方死亡則委托代理合同自動終止,但代理權或者委托權卻不一定消失,此時代理人代替他人管理事務為委托人謀取利益或者防止委托人利益受損應該被排除在無因管理規范空間之外,本質上這種行為屬于不當得利或者侵權行為。
委托代理關系中,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間委托合同無效,但代理人在不具有代理權的情況下代替他人管理事務為他人謀取利益或者保證他人利益不受損害均屬于無因管理。但如果代理人與委托人之間的委托合同無效后代理人仍具備代理權時,繼續代替他人管理事務為他人謀取利益或者保證他人利益不受損害則不屬于無因管理,應該將其排除在無因管理的規范空間之外。
自然債務既不屬于約定債務也不屬于法定義務,因此從無因管理構成三因素的角度進行分析可知自然債務履行不屬于無因管理,但我國法律規定自然債務履行后不能按照不當得利進行處理,債務人有權拒絕支付給債權人自然債務,若債務人已經支付后債務人也無權要求債權人返還自然債務。
2.權力或權限視角下無因管理的解釋
由于無權限符合無因管理制度的同時,也符合我國《民法典》立法規則,其他國家立法和學理同樣采用無權限來界定無因管理。因此,我國《民法典》第九百七十九條中無因管理可以基于無權限視角進行解釋,即我國《民法典》第九百七十九條中無因管理解釋為:“無權限視角下以為他人利益的意思而管理他人事務屬于無因管理”。如果采用其他視角界定無因管理的規范空間,則很多特殊的例子就會被排除到無因管理的規范空間之外,同時又會有很多不當得利和侵權行為案例被納入無因管理的規范空間之內,可以說,選擇無權限視角對無因管理的規范空間進行界定符合我國《民法典》的制度體系。權力或權限視角下無因管理在《民法典》第九百七十九條中應被解釋為無權利或者權限下通過代替管理事務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3]。
1.無因管理解釋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民法典》第九百八十四條中無因管理解釋為:“管理人管理事務經受益人事后追認的,從管理事務開始時起,適用委托合同的有關規定,但管理人另有意思表示的除外”,該視角下無因管理的解釋存在追認解釋不明確的問題。受益人事后追認中的“追認”指的是對不屬于無因管理的追認,還是對不適法無因管理的追認有待考究。其“追認”還可以指對缺乏委托關系或者對缺乏代理權的追認。因此,我國《民法典》第九百八十四條中無因管理解釋中的追認存在解釋不明確的問題。
2.無因管理中“追認”的解釋
不屬于無因管理或者無因管理不適法中對“追認”的解釋應該從主觀意圖上進行分析,若無因管理有為他人管理事務的意圖,也就是說管理人清楚自己在為他人管理事務,這樣管理人最終為被管理人謀取利益或者防止自身利益受到損害的行為才能追認為無因管理。但有些當事人當時并不清楚自身在代替他人管理事務,最終當事人的行為為他人謀取了一定利益或者防止他人利益受到損失的行為不能追認為無因管理。
無因管理與不當得利之間不能同時存在,若無因管理人在代替他人管理事務后為其謀取利益或者防止利益受損屬于不當得利,則不能將其歸為無因管理的規范空間之內;反之,若無因管理人在代替他人管理事務后為其謀取利益或者防止利益受損屬于無因管理的規范空間范圍,也不能將其歸為不當得利。在判斷管理人屬于不當得利還是無因管理行為時,應該先按照無因管理的規范空間進行判別,若不符合無因管理行為才能將判斷管理人是否存在不當得利行為。
我國《民法典》中侵權行為的判斷優先級要高于無因管理規范空間,界定當事人是否屬于無因管理必須先按照侵權行為的標準判斷是否存在侵權行為,若無侵權行為才能以無因管理規范空間來判斷是否構成無因管理行為,無因管理與侵權行為不可被同時認定。若管理人與當事人之間不存在侵權行為卻對第三方構成侵權,則侵權之前管理人的行為屬于無因管理,侵權之后管理人的行為不屬于無因管理。
無因管理在多重擔保情況下也可成立,擔保人須在盡到善良管理人的責任下主動向債權人償還被擔保人無力償還的債務,此時該擔保人擁有無因管理請求權和追償權。有權利對其他擔保人就必要的支出進行追償。但多重擔保情況下的擔保人因被動償還債務,無法納入無因管理的規范空間。
綜上所述,無因管理在《民法典》第九百七十九條中應該被解釋為:“無權利或者權限下通過代替管理事務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當事人當時并不清楚自身在代替他人管理事務,最終當事人的行為為他人謀取了一定利益或者防止他人利益受到損失的行為不能追認為無因管理。在委托關系中涉及第三方時,只有委托人追認代理權時第三方與代理人之間才能構成無因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