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中共東臺市委黨校,江蘇 東臺 224200)
追求誠實守信,互利共贏的誠實信用原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逐漸形成,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被寫入《民法典》。該原則是民法上的“帝王條款”,也是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行為時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則,從誠實信用原則在《民法典》中被確立為民事基本原則可以看出該原則的地位舉足輕重。我國快速發展的經濟孕育了民商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在繁榮的經濟活動中,經濟主體很看重交易的真實、誠信和可靠。因此,市場經濟的有序運行離不開該原則的指導和護航。如今眾所矚目的就是國家將如何懲戒違約失信的法律行為以及如何建立健全民商法誠實信用原則體系,只有足夠成熟的誠實信用原則才能健全市場經濟制度體系,為市場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
如今,誠實信用原則已是民商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貫徹該原則,不僅能夠維護人民的合法權益,還能加強該原則的實踐效果。要想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做到誠實信用,就需要經濟主體和合作對象真誠相待,在實現自己利益的目標下,秉持和合作對象互利共贏的心態,做到嚴于律己和誠實守信的知行合一,以此促進合作的實現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不同情況和問題中,誠實信用原則的含義能夠細分為:
經研究,合同法領域的誠實信用原則的含義集中在四個角度:第一個角度下,一個合同的簽訂必須是雙方當事人自愿合作的真實想法,一定要充分地說明他們的意思表示,不能存在虛假和圖謀不軌的心思。誠實信用原則在這個場景下就表現為不能欺騙對方當事人簽訂不合理的合同。第二個角度下,根據法律規定,在雙方當事人開始商量交易,并且起草合同時就形成了一種前合同的特別關系。為了實現經濟活動的順利進行以便促進雙方獲利,雙方當事人有理由擔當互幫互助和保守秘密等責任,這一切自在不言中[1]。第三個角度下,誠實信用原則在以下場景中表現為不能隨意更改自己的意思表示,即莫名其妙更改自己的想法。簽訂合同后隨意更改自己的意思表示是合作中的大忌,隨心所欲的態度和言行不一的舉止很容易引起對方當事人的反感,因此只有在非常緊急必要的情況下,才能在和合作者妥善商量的前提下修改合同內容。否則獨斷專行會構成顯失公平。第四個角度下,就算雙方當事人對合同有爭議,或者合同中的內容表達的意思不夠明確,我們也應該盡力對合同做出得體的解釋和平衡雙方當事人的利益,促進合同的實現或者達成雙方的和解??偠灾贤I域的誠實信用原則必須充分表達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兩方必須為達成合作互利共贏,必須避免善變造成的前后不一以及要為實現合同目的創造積極條件。
《民法典》物權編領域的誠實信用原則的含義也集中在三個角度:《民法典》物權編的公示原則和公信原則表示,誠實信用原則要求物權變更需要公示,這是實現透明化、公開化和誠信化交易的重要措施;根據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財產所有人不得對善意取得財產的第三人行使取回權;根據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民法典》物權編相鄰權明確規定相鄰不動產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不得在行使權利時,損害其他相鄰人的合法權益。而是應該以團結互助和公平合理為原則,互相體諒,協商解決問題,以此促進生產的發展和生活的幸福[2]。
誠實信用原則結合道德和法律,有利于維護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和當事人與社會的利益。借此,法律判決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當社會出現新情況和問題的時候,法官就可以使用該原則進行自由裁量,誠實信用原則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權,這部分我們將在下文詳細論述。
在這個充滿機遇的時代,有些自私自利的人為了獲得利益最大化,無視公平誠信的市場規則,違約失信欺詐無所不為,讓市場經濟處于一片渾濁之中。在這些混亂現象的逼迫下,經濟社會對誠實信用原則的需求暴增,但是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目前社會對誠實信用原則的概念還沒有達成一致,眾多的爭議形成了幾個主流的觀點:第一,行為主體應該誠實守信,不能欺騙隱瞞。第二,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在誠實信用原則的幫助下有利于經濟發展。第三,準確、誠實地表達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有助于實現經濟合作的互利共贏[3]。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實踐能夠指導理論,理論在實踐中完善并且繼續指導實踐。一條有著清晰定位的法律原則必定來自眾多的現實經驗總結,并將促進待處理案件的順利解決。而誠實信用原則就出自經濟社會對成功合作的追求,如今它在民商法的肯定下成為指導原則,卻沒有被界定清晰的概念,必將嚴重影響誠實信用原則的實踐。
如今,誠實信用原則在法律的眾多領域施展手腳,自國家政策到地方出臺,許多法律都將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根基來建造法治大廈。雖然該原則隨處可見,卻沒有典型的下位原則,缺少下位原則不利于加強法律對誠實信用原則的保障。比如《民法典》合同編的正式文本中刪掉起草過的情事變更原則就能看出來下位原則的匱乏急需改變,也說明完善法律法規對誠實信用原則的保障是當務之急、重中之重。
眾所周知,我國社會信用市場處于發展階段,社會信用體系遠遠落后于高速發展的經濟現狀。誠實信用原則不能夠徹底施行也受到社會信用體系不夠完善的影響,近幾年,市場經濟環境變幻莫測,充滿暗流涌動,有很多違約失信的行為存在,例如逃漏稅、虛假投資和廣告,就連以信息傳播快而著稱的互聯網也造就瘋狂的謠言沖擊著道德和法律的最后一道底線。本來在市場交易中,雙方當事人理應遵守道德規范,維護對方當事人的利益,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并最終達成自己的主要目的。不過,社會總會存在一些投機取巧、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的人,已經不能靠道德準則來約束他們,非得用強有力的法律武器來制裁他們,才能還市場經濟一片和平與寧靜。要想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就必須加緊步伐完善和健全誠實信用體系,更新落后的信用體系,使誠實信用原則更好地促進市場經濟活動的進行?,F今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繁榮,金融經濟更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經濟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不過,風險永遠與機會并行,金融風險爆發如同龍潭虎穴,會將我國經濟置于極其危險的地步,要想促進金融發展,就需要健全誠實信用體系。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完善誠實信用體系是為了國家經濟的繁榮和發展。由此可知,市場經濟以誠信為生、以誠信為能量。沒有誠信,那么人人就會疑神疑鬼,忘恩負義,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真誠的交流貿易,社會就不會存在充滿生機的經濟市場。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是頭等大事,沒有誠信,企業就無從發展經濟;沒有誠信,消費者和商家之間就不會互惠互利、平等共存。
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有助于督促雙方當事人遵守道德規范,打消違約欺詐的念頭,尊重對方當事人和社會的利益;有助于促進誠實守信等優良品德在社會的繼承和發展;有助于克服具有不合目的性、不周延性、模糊性以及滯后性特征的法律;有助于保障交易安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有助于司法機制的完善和發展。堅持改善誠實信用原則在民商法中的情況有利于在社會播下契約精神的種子,讓整個社會充滿遵守信用和堅持合同的良好氛圍;有利于培養世人堅持公平競爭和團結合作的意識,不侵權,不逃稅,不抄襲,不違約等;有利于法官實施自由裁量權,在現有法律不能執行正義和判決案件時,讓僵局出現轉機,使法治更加靈活和有效;有利于傳播責任義務相統一的法治思想;最終有利于社會形成一股合力,堅定這個正確的價值觀,善待自己、他人與社會。
法律概念不同于生活用語,具有鮮明的準確性和規范性,是組成法律體系的起點,是最基本的要素,明確法律概念有助于法律的制訂和執行。明確法律概念是一件非常關鍵的事情,對誠實信用原則概念的明確更是如此,我國立法者應結合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該原則的概念進行細致入微的分類歸納和總結,使原則的概念清晰明了,解決各方對該原則的分歧,促進誠實信用原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貫徹,促進誠信社會的建設和發展。
誠實信用原則與普通法律條款之間的明顯區別之一就是誠實信用原則缺少像法律條款一樣明確又嚴厲的懲處。人們一直覺得遵守誠實守信的道德準則看個人,卻有人自制力不夠,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應該遵守法律,有違誠信造成經濟活動的巨大損失并且危害社會就應該受到嚴厲的懲罰,采取強制性的法律措施就會使雙方當事人不敢存有違約的想法和采取失信的行為[4],因此誠實信用原則需要加強法律保障。要想誠實信用原則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就應增強誠實信用原則的法律保障。因此,建立健全的信用體系勢在必行。首先,可以按照我國現行的民法通則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直接對失信的行為主體做出懲處。其次,可以收集行為主體的信用信息,一旦發現行為主體失信,就按照第一個方法處理。建立全面的信用信息庫,不僅有利于法律做出裁決,也有利于同失信人合作的對方當事人自己決定是否繼續合作。這樣有助于鼓勵行為主體之間誠信合作,誠信交易,最終促進市場經濟穩定發展。最后,構建社會誠信體系還有一個突破口,那就是國家發揮自己的典范作用,“吏不畏我嚴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p>
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有助于克服成文法的局限性,即該原則的內涵不夠明確使相應的法律存在彈性,這時就需要法官通過自由裁量權來解決雙方當事人的利益沖突。正如一句話所言,法官要嚴守法律,不能扭曲法律事實,不可以任意選擇織成法律成品的紡織材料,但是法官能夠把法律織物這件褶皺的成品給熨平,對案件做出合理公正的判決。不過自由裁量權也是一把雙刃劍,好處是順應時代潮流,不照搬教條,有利于案件的處理。不足在于,人治會在某種程度上取代法治,致使一些法官在判案時夾雜主觀想法,于是法官濫用職權,案件的處決偏離法律所許可的道路,甚至對同樣的法律事實做出不一樣的裁決,也就是“同罪而異罰”現象。根據以往歷史記錄,法院審理過程中容易受到行政權的不合理干涉,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法官的廉潔和公平。因此,規范法官使用自由裁量權的范圍是必要的,首先判案要按照具體的法令條文來判決,即使遇到一些復雜的問題,也可以采取相似案例的判決方案。既然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對案件影響很大,那么要想保證案件的公平公正,就必須提高法官的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法官只有以身作則,嚴于律己,謹慎地發揮誠實信用原則的作用才能達成這個目標。為了實現公平正義,要想在特殊的案例下伸張正義也需要法官按照合乎情理的原則來判決案件[5]。
綜上所述,誠實信用原則在司法領域是“帝王條款”和“最高行為準則”,《民法典》物權編和《民法典》合同編對該原則都有所體現,而現實中卻存在缺失誠實信用原則概念界定、缺乏保障誠實信用原則的具體法律制度以及誠實信用原則誠信體系不夠完善等問題,完善以道德準則——誠信為基礎的誠實信用原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將是解決所有民事關系的最重要最基礎的原則,不僅有助于健全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而且有利于完善法律制度和建設強大的法治國家,并最終促進國家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和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