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愛勤 王文祺
(1.河南工業大學法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2.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9)
近年來,虛擬貨幣興起,受到了金融投資行業的關注,其背后的潛在風險威脅也不容忽視。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下,虛擬貨幣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但其也為逃稅、洗錢、詐騙等經濟犯罪提供了便利。隨著經濟的發展,與虛擬貨幣有關的糾紛越來越多,司法判決的依據和結果也各有差異。目前,面對虛擬貨幣相關法律規范的缺失以及人們對虛擬貨幣的風險防控意識的薄弱,如何妥善處理虛擬貨幣糾紛值得探討。
虛擬貨幣是指不具有物理屬性的貨幣。虛擬貨幣主要包括:1.游戲運營商開發的游戲幣。2.互聯網運營商發行的用于運營網絡空間的特殊虛擬貨幣。3.基于加密技術和P2P技術計算出的電子數字網絡加密貨幣,主要用于互聯網金融投資,如比特幣。
虛擬貨幣存在著刑事風險。目前,有些不法融資者可以利用互聯網發行代幣,向不特定多數的人們籌集虛擬貨幣,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拉高價格,欺騙投資者繼續投資。這可能涉及詐騙、非法集資、傳銷等刑事犯罪活動。其次,由于虛擬貨幣具有匿名性,且通過互聯網流通,傳播速度快,當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發生時,資金難以追回。虛擬貨幣存在著稅收和金融風險。虛擬貨幣的匿名性阻礙了國家對利用虛擬貨幣所獲得的商業收入進行征稅,我國相關法律性文件也未規定對其征稅。這會導致在虛擬貨幣交易過程中出現很多偷稅漏稅問題。現有金融體系中,各國央行可以直接發行并監管法定貨幣,但是如今的某些虛擬貨幣可以與法定貨幣進行兌換,這從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國家對法定貨幣的監督和管理,會對現有的金融體系造成沖擊。
目前,我國虛擬貨幣的相關立法監管比較欠缺,還未在有關法律中規定,僅僅只在一些部門文件、規章中有所規定,法律效力層級較低。目前主要的部門規章包括:《關于加強網絡游戲虛擬貨幣管理工作的通知》、2013年發布的五部委《通知》以及2017年發布的七部委《公告》等。[1]與全球各國家相比,我國對虛擬貨幣的法律監管十分嚴格。2013年發布的通知和2017年七部委發布的《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規定虛擬貨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被視為虛擬商品,虛擬貨幣不能被當作貨幣在中國市場上流通使用。我國不承認虛擬貨幣的法定性,而且禁止任何金融機構和交易平臺發行代幣,進行代幣融資交易以及從事法定貨幣與虛擬貨幣、代幣相互之間的兌換業務等等。根據經濟全球化趨勢和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禁止從事與虛擬貨幣有關的金融業務的做法是不合理的,虛擬貨幣基于互聯網點對點網絡借款(P2P)模式,可以在世界上所有的網絡空間進行流通,主權國家不可能完全禁止虛擬貨幣的流通。
虛擬貨幣在我國最早定義是“虛擬商品”,普通民眾可以自愿購買交易虛擬貨幣,自擔風險。在我國的相關司法實踐中,表明了以太幣等虛擬貨幣雖然不具有“貨幣屬性”,但是其作為一般法律上的財產應當受到法律的平等保護,也可以按照法律規定被執行。我國對于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交易還未有系統、明確的法律規定,在僅存在相關部委規定的情況下,虛擬貨幣交易在我國的法律管制還處于朦朧時期,在實務判決當中也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2017年的《公告》規定金融機構和相關支付機構禁止開展與虛擬貨幣相關的金融業務,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從事代幣發行進行融資。[2]但是,如果代幣發售的平臺并未設立在中國境內,且發售的行為也并未發生在中國境內,中國個人參與購買代幣進行投資的行為是否予以禁止,當前的法律尚未作出明確規定。
1.明確虛擬貨幣法律地位
目前,我國虛擬貨幣的相關概念僅出現在一些部門文件中,所提到的虛擬貨幣的類型還不全面。相關法律性規范文件應該進一步明確虛擬貨幣的定義,提高虛擬貨幣管理法律法規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性,使在現實中處理虛擬貨幣有關糾紛時能夠有法可依。此外,對虛擬貨幣有關的法律規定應該隨著現實中經濟發展的現狀進行合理調整。法律還應該規定相關的虛擬貨幣交易平臺應具有向用戶解釋虛擬貨幣相關規定的義務,防止公眾出于對虛擬貨幣屬性的誤解而進行了不合理的投資。
2.明確法律監管主體及其職責
首先,要明確各個階段的監管主體。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還可對虛擬貨幣設立專門的研究機構。工商管理部門根據相關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的準入規則對申請人進行嚴格審查,并進行登記;在準入后,工商管理部門還要將對虛擬貨幣的監管貫穿于各項交易活動,監管工作主要領域包括代幣發行和交易管控、牌照管理以及反洗錢等;交易過程中,相關稅務機關要對虛擬貨幣的交易所得征稅。其次,要加強國際協調合作,協調各國政策,采取多邊應對措施,對虛擬貨幣的跨境轉移和ICO等違法行為進行打擊制止。
1.規范虛擬貨幣的發行主體及范圍
首先,要明確規定虛擬貨幣發行主體的市場準入資質,對申請發行虛擬貨幣的相關主體設定標準,篩選申請機構,降低用戶的風險。審核發行主體的自有資本以評估其承擔風險的能力,對該發行主體的營業計劃、內部控制計劃等進行審查;相關監管機構要對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的發行數量、交易數量、流通過程等進行定期審查。此外,應要求運營商上報可能引起的風險,從而有效地規避風險。
2.監管虛擬貨幣交易
目前,在我國國內虛擬貨幣的交易平臺眾多,但并未有所謂的正規平臺。因此要設立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的準入機制,實行牌照化管理。此外,有關部門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對各種社交軟件進行信息監測,排查各種與虛擬貨幣交易有關的群組,及時排查、發現、制止虛擬貨幣的不正當交易。加強國際間的政府合作,針對虛擬貨幣的跨境支付進行監測,以此為線索排查各種可疑的虛擬貨幣交易行為。政府部門還要強化公眾對虛擬貨幣交易的風險意識,提高社會公眾對虛擬貨幣交易的警惕性,維護投資者權益。
1.打擊洗錢等經濟犯罪和防范虛擬貨幣偷盜、造假行為
我國應該按照《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以及《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相關要求,對于發行代幣,虛構投資項目、交易標的,利用虛擬貨幣進行集資等行為進行嚴厲打擊。[3]相關的金融機構和交易平臺也有虛擬貨幣反洗錢的職責。有關部門應該持續高度關注比特幣、狗狗幣等虛擬貨幣,防止不法分子暗箱操作,侵害投資者權益。此外,我國應該強化互聯網信息技術,防止黑客偷盜虛擬貨幣或者對虛假貨幣進行造假,擾亂互聯網金融秩序。
2.對虛擬貨幣交易進行征稅
隨著與虛擬貨幣有關的經濟活動的增多,我國應盡快設立虛擬貨幣的稅款征收制度,進一步規范虛擬貨幣有關的商業貿易活動。對虛擬貨幣交易制定出具體的具有可行性的稅收制度,從而對虛擬貨幣進行一定程度的管理。可以在稅收制度中規定,將虛擬貨幣交易平臺設為稅收代管人。此外,有關部門還要對虛擬貨幣交易平臺進行監控,雖然交易平臺作為稅收代管人為征稅提供了便利,但要防止內部的暗箱操作,防止規避管控。
3.建立信息披露機制
要先實行虛擬貨幣交易主體實名注冊制,利于對違法行為的責任追究。此外,對交易平臺內部進行控制,交易平臺應定期向有關機關上交審查報告,實行交易審查制度。相關法律還應該規定涉及虛擬貨幣的交易只能在已具有營業資質的交易平臺進行,交易平臺對虛擬貨幣交易行為也要進行內部管控。法律還要進一步明確虛擬貨幣相關活動信息披露的范圍,具體指出必須披露的信息。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和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虛擬貨幣的發展前景逐漸被世界各國看好,未來虛擬貨幣可能會被廣泛運用,因此對虛擬貨幣的法律監管也必不可少。希望我國可以盡快完善對虛擬貨幣的法律監管,推動虛擬貨幣良性發展,為我國和世界經濟發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