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為鈺
(長春師范大學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刑事責任年齡,是指法律所規定的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會的行為負刑事責任必須達到的年齡。在《刑法修正案(十一)》實施之前,我國對于刑事責任年齡規定的最低線為14周歲,這個年齡設置包含了對未成年人心理和生理發育程度的考量,也包含了對未成年犯罪人從寬處罰的內容。而伴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青少年的生理成長加快,心理和智力的發育也在以很快的速度發展,近幾年也發生了多起低齡未成年人使用殘暴手段違法犯罪的案件和校園霸凌案件,產生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從而催生了刑事犯罪責任年齡的改革,本文針對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原因及影響分析以下幾點。
(一)犯罪低齡化是促使刑事責任年齡降低的原因之一。近年,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父母對孩子由關愛變成溺愛,而且隨著各種電子設備的普及,孩子能接觸到的媒體數量增多,并且渠道復雜,導致現在的兒童普遍早熟,致使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數量增多,并且越來越低齡化,逐漸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對于犯罪低齡化趨勢該如何遏制,有一些學者的觀點是青少年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對于因認知能力和一些生理上的原因而實施的傷害行為,要一律體現以教育手段為主,輔助以懲罰手段的原則,盡量地從輕處罰、減輕處罰或者是免于處罰。這個原則是正確的,但是也不能一味地教條使用這個原則。我國在早期確定14周歲是承擔刑事責任年齡的最低年齡線的時候,是綜合當時的社會情況進行衡量的,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青少年普遍發育較慢,思想也比較幼稚,對于事物的理解和認知有限,所以,當時劃定這條界限是符合當時的國情的。但是,如果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下還堅持這條界限,顯然是不適合的。
(二)校園暴力的多發也是促進法條更改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近年來,關于校園暴力的報道呈增長趨勢。在這些報道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主要的校園暴力方式有勒索錢財、暴力侵害、語言恐嚇、聚眾毆斗、性侵害等等。產生校園暴力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的是因為日常瑣事產生摩擦,有的是想勒索財物供自己使用,還有的是因為一些青少年之間的感情糾紛。在校園暴力中經常采取的手段有聚眾毆打、侮辱對方身體,比如拍攝對方的裸照或者隱私部位,或者是采用孤立、冷暴力等手段。其次,隨著網絡的普及和發展,近年來校園暴力也伴隨著網絡暴力,比如在微博、論壇等平臺散發對方的謠言或者隱私,使受害者不堪其擾[1]。有一些校園暴力行為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后果,比如青島市某中專學生李某,因與同學“爭女友”發生矛盾,后雙方約定“談判”。“談判”過程中李某叫來幫手孫某等人對被害人曲某進行毆打,致曲某受傷,后曲某經搶救無效死亡。因為刑事責任年齡的限制,那些施暴的青少年往往不能得到法律上的制裁,只能讓家長領回去管教,但這些家長往往不能履行職責,讓這些學生又流入到社會中,繼續對社會造成危害。而這些行為如果不予以相應的懲罰,勢必會給其他的未成年人帶來不好的影響,并引發他人效仿。在這時,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線是非常有必要的,這讓司法機關對于未達到14周歲的青少年犯罪不再感到無計可施,同時,這對于其他的青少年也是一種震懾和警示,有助于司法部門、學校和家庭更好地構筑保護未成年人體系,預防青少年犯罪。
(三)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是必要的。首先,從國際上來看,我國之前規定的14周歲屬于相對較高的年齡限制,具備下調的空間和可能性。其次,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可以更好地體現同罪同罰的原則。在此之前,在共同犯罪的處理過程中,其他人對于所實施的行為需要承擔嚴重的后果,但不滿十四歲的未成年人實施了同樣的危害行為,而且在認知上也具備了辨別這一行為所能帶來的后果的能力,卻只需承擔非常輕微的后果,甚至不承擔后果,這對于其他人來講是不公平的,這種不公平對于法治社會的發展是有阻礙的[2]。再次,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可以使那些故意、惡意實施犯罪,卻妄想利用年齡優勢逃脫的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對于犯罪行為的受害者以及受害者親屬是一種安慰和補償,使犯罪行為人得到經濟懲處和刑事處罰,讓公平正義得到伸張,更符合人民群眾的認知和價值觀,是為社會大眾所普遍接受的手段。最后,從法治建設的長遠發展來看,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更能促使犯罪行為人進行改造。關愛和包容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是萬能的,對于惡意行為人的一味縱容,會使其抱有僥幸心理,從而產生危害性更大的后果,而讓惡意行為人承擔刑事處罰,則能夠使其尊重社會的規則,幫助其改正違法行為,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立。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是一種法律手段,對于防范未成年人犯罪能夠帶來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但也不是萬能的,還應該通過其他的一些手段來有效推進青少年犯罪的防范工作。
一是要開展良好的家庭教育,加強對青少年的關愛。在青少年的成長中,家庭教育是對其影響巨大的,很多問題少年犯罪的起因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我國一些家庭的家長存在著專橫、霸道、獨斷專行的教育做法,不能平等地和孩子溝通,動輒采用棍棒教育,這樣的做法不但難以起到教育的效果,還會使孩子更加不愿意和家長溝通,繼而向社會上一些不良的小團體中尋求溫暖和幫助,這樣的教育就起到了反作用。家長們應該用民主、寬容的心態對待子女,耐心地與之交流,了解青少年心中的煩惱和憂愁,幫助孩子們克服成長和生活中的困難。
二是加強社會綜合治理,使未成年人獲得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現在各種“黃賭毒”信息無孔不入,甚至在學校周邊都會有信息滲透。對此,公安部門、城管部門等要經常性地對于學校周邊進行清理和整頓,尤其是要重點清查一些網吧、歌廳、臺球廳等場所。脫離實體來說,在網絡上也充斥著這些信息,對此,網絡監管部門要嚴把關口,對于傳播不良內容的網址、網站要堅決予以封殺,學校和家長也要對未成年人進行綠色上網、文明上網方面的教育,對于不良信息要積極舉報,共同凈化網絡環境[3]。
三是發揮學校的教育職責,促進教育工作開展。現在,學校是學生獲得教育的最主要的渠道,具有其他教育方式無法替代的作用。學校的教育不應該僅僅是知識教育,而是應該把德育教育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要先使青少年具備一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此基礎上再注重分數,現在很多學校在教育的過程中是本末倒置,這是錯誤的做法。學校更應該開展法制教育,很多學校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只是簡單地開展幾場法制教育講座,并沒有深入地進行法制宣傳工作。學校可以將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列入教學計劃中,針對常見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形式和后果,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分別教育,學校的群團組織也可以經常性地開展法制宣傳活動,并將法制教育的開展情況和教育成果列入學校的考核體系中來,促進這項工作更好地開展。
四是開設心理疏導機構解決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現在很多青少年心理上有困惑和難題,在家庭及學校中無法獲得幫助,在社會上也沒有合適的機構來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所以他們只好到網絡上及社會上的一些不良小團體中尋求幫助,這樣很容易誤入歧途。政府的一些職能部門、社區中的工作人員可以探索設立青少年的心理疏導機構,針對青少年的不良心理狀況進行研究,使這些青少年能夠在正規渠道獲得幫助[4]。
五是政府的司法部門應該完善針對未成年人的司法制度。在嚴厲打擊犯罪行為的同時,針對青少年這個特定群體,要做好幫助教養和思想轉化工作,對于已犯罪的青少年回歸社會后要給予幫助,并進行心理疏導和法制教育,使之能夠融入社會,避免其因生活境遇不佳再次返回到犯罪的道路上。
綜上所述,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已經實施,對于這個問題的討論也一直存在,這個修改是符合我國現實情況的,對于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和防范未成年人的犯罪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是符合客觀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