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宇 唐 文 李明玥
(1.北京市煒衡(西安)律師事務所,陜西 西安 710000;2.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陜西 西安 710000)
探礦權,是指依法取得勘查許可證規定的范圍內,勘查礦產資源的權利。取得勘查許可證的單位或者個人稱為探礦權人。①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52號,1994年3月26日。
商業性探礦權,是指依托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得到可以進行開發利用的資源為目的,建立較為穩定的礦產企業,為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從而依據相關規定開展的地質勘查活動,勘查所獲得的資源成果由出資者依法進行處置。其具有多元屬性,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均可依法成為商業性探礦權人。
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尚無探礦權的概念,勘查礦產資源是以國家發布任務,地質勘查單位完成勘查任務后上交國家的形式。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1986年我國頒布實施了《礦產資源法》,該部法律標志著我國正式建立了探礦權制度;1996年對該法進行了修正,自此探礦權以有償出讓為獲取方式,改變了原本單一無償授予的局面;1998年國務院所發布實施的《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進一步規定了國家出資勘查所形成的探礦權進行有償出讓所采用的招、拍、掛等具體出讓方式,從而明確探礦權的出讓應當收取價款,這一辦法標志著我國已初步建立礦業權有償出讓制度[1]。
我國探礦權制度發展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改革開放以前至1996年國家對《礦產資源法》進行了修正,我國探礦權尚處于無償取得階段;2.1996—2005年,我國以申請批準出讓為獲得探礦權的主要方式,以招、拍、掛等有償出讓為特征,其中1998年國務院發布的《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管理登記辦法》對出讓方式進行了進一步的擴充;3.2006—2014年,我國探礦權的出讓方式持續強化招、拍、掛的應用力度,且增加協議出讓的方式;4.2015年至今,我國探礦權以全面推進招標、拍賣和掛牌競爭出讓,嚴格限制協議出讓為特征,2020年5月1日正式頒布實施的《自然資源部關于推進礦產資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項的意見(試行)》,標志著“招、拍、掛”制度已全面推進[2]。
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隸屬于風險投資,具有高風險、高投入、時效長以及潛在高收益等主要特征。高風險,將實務中的數據加以總結歸納可以得出:礦產資源勘查的成功率不到1%,且發現經濟礦床的成功率僅為1~2%,但是探明一個經濟可采礦床的平均成本超過上億元,因此,礦產資源勘查的成功率較低。高投入表現為資金投入是礦產資源勘探開發成功與否的關鍵性因素,《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0)》披露,2019年全國地質勘查投資為993.4億元[3]。時效長,表現為從探尋礦產資源、勘探礦產資源到后期的開采、冶煉直至進入經濟市場成為商品,所需要的經濟周期是十分漫長的。同時,高收益與高風險相伴而生,有效的礦產勘查成果可以獲取高額的收益[4]。
1.探礦權項目投資外在風險
探礦權項目投資外在風險,是指探礦權項目外部環境具有不確定性而產生的風險。其中包括:
(1)自然風險,自然條件是礦產資源開發的客觀基礎,其產出受礦產資源的自然豐富程度以及開采難度所制約。
(2)經濟風險,主要是指宏觀經濟環境與地方經濟環境的變動,政府稅收政策的變化、經濟運行情況等均屬于探礦權項目管理的經濟風險范疇。
(3)行政風險,主要是指行政主管部門對于礦產資源開發的管理和干預,以及國家相關政策法規的頒布等均屬于探礦權項目管理的政治風險范疇[5]。
2.探礦權項目投資內在風險
(1)法律風險,主要包括探礦項目能否按期取得探礦權證書以及因違反法律、法規或者侵害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權益,而導致探礦權人遭受經濟或者聲譽損失的風險。
(2)決策風險,這一風險存在于探礦權項目的始終,主要包括對于礦產勘探地的確定,對于工作人員專業水平的要求以及勘查方案的設計,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的應對策略等[6]。
(3)資源儲量風險,礦產資源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具有隱蔽性、成分復雜性等特點,因此在其探尋、開發過程中,受礦床位置、規模、質量等因素影響,礦產資源的儲量也具有一定風險。
(4)技術力量風險,礦產資源勘探作為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對于探礦者的職業素養、專業水平、工作經驗、勘探思路、團隊協作能力等有著較高的要求,探礦者對于勘查方法的應用以及勘查過程中對目標礦產的動態認知能力和超前的敏感性等對于勘查項目的成功與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7]。
1.識別風險
立足于探礦權項目的風險管理,識別探礦權應用過程中的風險類別,這是建構探礦風險管理的前提。
為確定每一風險對探礦項目可能產生的影響及其程度,需要針對風險的類型由專業的風險分析團隊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風險分析即計算風險發生的概率,按照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影響程度對識別的風險進行分類和排序,從而最終確定每個風險對探礦權項目的影響大小并評估風險發生時可能造成的各類損失[8]。
2.確立風險管理總體布局
隨著礦業經濟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探礦權人加入礦業市場中,探礦權人行為的不規范導致其風險也隨之增加。因而,確立探礦權市場風險管理的總體布局具有現實性和必要性。
行政機關為降低探礦權市場風險,可以先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礎上確立探礦權的風險系數管理制度,包括細化探礦權風險系數的確定原則、劃分各類風險系數的影響因素和核定辦法、建立評定風險系數的機構和風險分級管理辦法等配套管理機制。而在探礦權的自由出讓管理中,行政機關同樣也應當有效管理好探礦市場,維護市場交易的公平、公正,引導市場合理投資,盡可能減少探礦市場的盲目投機行為,確保探礦權市場出讓過程中對于風險及其影響因素的充分考慮。與之對應,探礦權人應當制定與項目總體目標相適應的探礦權風險管理總體方案,以保障自身具有完善的內部管理規范和足以處理風險的應急措施。具體而言,包括了確保探礦權人在項目管理的實施過程中與外部機構(如政府有關部門和上級管理機構)之間的有效溝通,使探礦權人能夠遵守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提供可靠而真實的年度勘查報告,從而使風險控制程度達到完善,使探礦項目管理的有效性和探礦投資活動的效益得到提升,從而降低投資成本,減少各類不確定性風險的發生[9]。
探礦所采用項目方案在某種意義上是由風險的應對策略所決定的。首先通過風險分析的方式,確定探礦權項目中存在的風險沖擊及其發生的可能性,再對風險的等級進行排序,以此對于風險應對的策略加以選擇或者綜合運用。具體而言,對于應對策略的制定主要考慮四個方面的因素:可規避性、可轉移性、可緩解性、可接受性。為了有效控制風險,在項目計劃時必須考慮應“規避”或“轉移”的風險。同時,對于風險的應對必須充分考慮現有法律框架對探礦權的法律保護。
“對賭協議”是典型的風險應對法律策略之一,企業投資人采取“對賭協議”既可以實現投資理想也可以充分享有應對風險的合法權益。《九民紀要》認為:“對賭協議”,又稱估值調整協議,是指投資方與融資方為解決交易雙方對目標公司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在達成股權性融資協議時,所設計的包含了股權回購、金錢補償等對未來公司的估值進行調整的協議。在資本交易中“對賭”對于企業創業團隊而言是努力工作的壓力和動力,對于投資者而言則是控制投資成本、保護自己的手段。最高人民法院在《九民紀要》中,進一步肯定了“對賭協議”的法律效力,即只要不存在《合同法》規定的無效情形,則對賭協議有效。該規定有利于對賭協議這一風險應對法律策略在我國經濟生活中被更好地應用發展。
投資方與融資方的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估值不準確是對賭協議所產生的根本原因。“礦業對賭協議”即所謂“礦產資源勘探及其開采估值調整協議”,同樣也是投資者基于探礦權具有的高風險、高收益、高投入等特點所可能帶來的風險而選擇的一種風險的法律應對策略。對于探礦權投資者而言,狹義的礦業權出讓合同是國家作為礦產資源所有人就礦產資源探勘不確定的經濟后果的“對賭”,目的在于對企業的勘探工作予以激勵。基于對賭協議的合法性,如果尋找到礦產資源則對賭成功,按照法律將確保探礦權人可以取得采礦權,以彌補自己的風險投資即為自己高風險的高投入取得高回報的利潤。由此可以得出,礦業企業可以通過“對賭”分散礦業投資的風險。
在探礦權項目推進過程中,風險會隨時發生、發展和變化,可能會因為舊的風險的消滅而引發新的風險產生,這是一個多元動態的過程。因此,要求企業在準確識別風險、精確分析風險以及有效應對風險的基礎上,推進全過程全方位風險監控從而及時預防風險。
2016年3月,某地質隊與某建筑公司共同承擔某水廠建設工程,雙方合同約定該地質隊負責取水井和輻射井施工,然而由于業主所提供的資料與實際情況完全不符合,導致原設計方案存在重大缺陷,使得工期延滯,于是建筑公司要求地質隊承擔責任,且以工期延遲為理由,單方面強行終止合作協議并向人民法院提及訴訟,經過地質隊所聘請律師團隊的努力工作,雙方協商解決糾紛才使風險得以解除。
該案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即是地質隊由于自身管理所造成的風險,對該風險因素進行分析:即是因為地質隊領導責任人員溝通能力欠缺、痕跡管理意識淡薄,現場管理不規范,既沒有在雙方交往過程中妥善保管好協議方往來信件,也沒有送達對方信件時候要求對方簽署送達回證,致使自己在應訴時欠缺有力證據而處于不利地位。這啟示我們要加強風險監控,風險監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工作:1.對于已經事前識別出來的風險,實時監控風險的發展態勢,以風險在整個項目周期內所產生的條件、導致的后果以及程度輕重的變化,來衡量對于風險應對策略的選擇,如在本案中,應當提前做好盡職調查,并且強化與對方的溝通聯系,嚴格把控合同的各項條款,核對對方所提供的各類有效文件,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書面報告,請求明確作出答復并取得簽收回執。2.加強項目推進監控,根據風險的消失、新增以及加重等變化情況,及時調整風險應對計劃,對于新增風險首先要及時識別,并且做出專業的風險評估,以選擇最佳的風險應對策略,避免因風險監控不到位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如在本案中在發現對方存在問題可能增加自身風險時,應當及時加強痕跡管理,用以作為必要時有力的證據材料,與顧問律師及時進行溝通以有效應對風險變化。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大量的商業性探礦權人涌入探礦市場,為促進探礦市場良性運行,確保探礦權人合法權益,需要合理分析探礦權項目所存在的風險,為減少探礦風險所造成的損失,需對探礦權項目的風險因素進行量化分析,分別從風險識別、精準應對風險以及實時進行風險監控等階段全方面對風險進行防范與控制,促進探礦市場的持續向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