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琳
(深圳市法律援助處,廣東 深圳 518000)
法律援助是一項彰顯政府責任的民心工程,現階段主要由政府主導,但由于覆蓋面有限,獲得法律援助的人民群眾僅占小部分。法律援助作為能讓人民群眾感受公平正義的一份事業,應當探索更為廣泛、全面的服務模式,構建優質均衡的社會化法律援助服務體系,實現發動全社會力量參與的多層次、立體化法律援助新格局。
深圳市法律援助機構已全面覆蓋市區兩級,援助范圍覆蓋各類案件,只要申請人符合經濟困難條件或符合免審條件,不論案件類型,材料齊全即可獲得援助。
可是,我們必須承認,深圳法律援助所覆蓋的案件數量,仍然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根據統計數據顯示,2015—2020年深圳市各級法院年均審理案件41.5萬件,2020年深圳市勞動人事爭議立案數5.1萬件,然而,全市2020年的法律援助案件量僅有2.5萬件,通過數據對比可知,能獲得法律援助的案件不足實有案件數量的5%。
在現有的法律援助范圍及申請條件的約束下,法律援助服務僅能提供給少數人,而需要法律服務的大多數人處于一個相對尷尬的境地,既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又承擔不起高昂的訴訟費,這就是所謂的“夾心人群”。
深圳市總工會建立工會法律援助機制,為符合條件的勞動者提供免費的調解、仲裁、訴訟代理等服務。
深圳市婦女聯合會設置有信訪室,由市婦聯權益部信訪專員專職管理,配備兩名心理咨詢師作為接案工作人員,同時有深圳市律師協會派駐的值班律師一起接訪。
深圳市殘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于2019年1月成立,專門為遇到法律問題的殘疾人提供法律救助,幫助殘疾人能夠更便捷地獲得法律服務,得到法律援助以及司法救助等。
深圳大學法學院設立有法律援助工作站,在2013年之前該工作站為在校學生提供法律咨詢,且結合法學院開設的法律實訓課程,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自主分析法律問題、書寫法律文書以及出庭應訴技巧等能力。在課堂外的實訓中,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提供法律服務,直接與當事人溝通,了解接觸實際案件并親身參與到案件庭審,豐富學生的實務經驗。由于2012年《民事訴訟法》的修訂嚴格了公民代理的要求,法學院學生作為訴訟代理人的身份難以被法院承認,致使該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工作被迫擱置。
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中,法律援助主要由獨立的私人或社會團體實施,資金來源一般是政府或慈善組織。同時這些國家也制定了相應的法律,從原則上對法律援助進行規范和控制。
法律援助社會化程度更高的國家,將法律援助納入國家的社會福利體系中,例如瑞典、丹麥。此種制度之下,政府設立專門法律援助組織的同時,建立訴訟保險制度,將全體國民納入保險范圍,為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中產階級提供保險保障,使其在遇到法律問題需要經過訴訟解決時不至于因為高額的訴訟費用而影響正常生活。
深圳市法律援助現在主要是以政府法律援助機構為主體的形式開展,且因為服務對象僅限于少數的貧困弱勢群體,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法律服務需求。促使法律援助社會化,能緩解群眾日益增長的法律援助需求與政府法律援助覆蓋面有限之間的矛盾。各類社會組織、法學院校、個人捐款等的有效利用,將作為政府法律援助的有效補充,進一步拓展法律援助工作、保障公民合法權益。
社會組織的設立主體多元化,在法律援助對象的選擇上并不像政府法律援助那樣嚴格,可以根據各自設定的服務宗旨而靈活確定。社會組織開展的法律援助可以針對其設立宗旨只針對某一類特殊群體,發揮自身專長,提供具有針對性的特色服務。如前文所述的深圳市總工會針對工會成員即勞動者提供法律服務,深圳市殘疾人聯合會針對持有殘疾證的殘疾人提供法律服務等。建立于社會組織對其特定服務對象的專業了解之上,設立專門的法律服務組織將能更專業更貼合特殊對象的法律服務需求。
1.社會組織的法律服務門檻
法律服務的門檻將決定服務的對象及范圍,社會組織可以根據本組織所針對的特殊對象群體設立門檻,不強制與政府法律援助的標準一致。困難群體對于政府而言是以全社會出發,低于一定的生活水平線的經濟困難群體。而對于社會組織而言,不同的社會組織以不同的服務宗旨設立,面向不同的服務群體,就特定的群體內部而言,其認定的困難標準就應當與政府的標準不一致,社會組織可以以本組織的服務宗旨選擇服務對象,發揮各自專長及側重點,提供具有特色的法律服務。
因此,社會組織法律服務的門檻應普遍低于政府法律援助的門檻,且堅持專業化法律服務道路,努力實現各社會組織法律服務內容和形式的多樣化,開展政府法律援助不能承擔的活動項目,擴大社會受益面,[1]真正做到政府法律援助的有益補充。
2.社會組織的法律服務與政府的法律援助銜接機制
社會組織法律服務應作為政府法律援助的補充,為避免社會資源的浪費,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就要避免援助服務范圍的重疊,明確二者分工,政府法律援助為主要力量,社會組織向政府法律援助無法覆蓋的其他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服務,制定社會組織法律服務與政府法律援助的銜接機制。
在政府法律援助機構與社會組織間建立線上工作機制,有法律服務需求的申請人可通過在線審核是否符合政府法律援助條件,符合則由政府法律援助受理。若不符合則通過政府與社會組織間的工作機制審核該申請人是否能獲得社會組織的法律服務,若可以則直接轉介到相應的社會組織申請法律服務。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是法律援助兼具政府義務性和公益性的雙重屬性的必然要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司法便民工作的若干意見》,探索建立法律援助基金會,采用企業或社會組織募捐,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自愿捐贈等方式,廣泛拓展資金來源渠道。政府應從政策、制度和資金上給予必要的扶植和支持,緩解法援供需矛盾。法律援助基金不僅可用于因經濟困難又急需援助的公民,為當事人先行墊付鑒定、評估費、勘驗費、財產保全保證金、訴訟費、執行費等費用,同時可進一步推進輔助性法律援助計劃面臨的實際問題。
1.設立輔助性法律援助項目
在《深圳市法律援助條例》中有輔助性法律援助的規定,但這一類型的法律援助工作的開展卻一直受到阻礙。根本原因就在于機構設置的問題,深圳市法律援助處屬于參公管理的事業單位,并沒有收取費用的職權,成立深圳市法律援助基金會正好能解決這一尷尬的局面。將輔助性法律援助歸入到法律援助基金會的法律援助項目中,案件收取的相應費用直接歸入基金會賬戶,繼續用于后續法律援助工作的開展。
2.設立法律援助分擔費項目
不斷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是法律援助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國家法制不斷健全、法律援助制度不斷完善的現今社會,需要法律援助的人群已不僅僅局限于無經濟能力困難群眾,那些有一定經濟能力,但仍無力支付高額律師費用的人也急需法律援助。但是,根據現有的法律援助標準,他們卻不屬于法律援助對象。即使在社會組織參與法律援助擴大覆蓋面的情況下,仍會存在部分群眾申請不了任何政府法律援助或社會組織法律服務的情況,法律援助分擔費項目就能為這一類“夾心人群”提供服務。
許多法律援助制度實施已久的國家都普遍適用了法律援助分擔費制度,基本理念都是申請人必須根據自身的收入和所擁有的財產支付法律援助費用的合理部分,收入越高,分擔費越多。
3.允許社會組織申報法律服務項目
發揮基金會的作用,對參與法律援助的社會組織進行選擇性資助和培育。[2]允許社會組織在自身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向基金會申請專項法律服務項目立項。在基金會審核通過后,對該成功立項的法律服務項目給予資金支持。
深圳市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法律援助要探索“弱有眾扶”新模式,鼓勵社會組織參與法律援助,使得更多的弱勢人群能獲得必要的法律服務,率先建成普惠性、可持續的法律援助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