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芹 孫宗魁
(山東華宇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德州 253034)
教育部發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對課程育人質量提升體系提出來“優化課程設置”“完善教學設計”的要求,表明進行課程改革,以及鼓勵將先進的教學模式應用于教學改革的必要性。本研究從研究性教學的視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重構。
教學過程既包括教師教的過程,也包括學生學的過程,研究性教學包括教學雙主體的研究過程,即教師的教學研究性教學過程(即教師研教)和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過程(即學生研學)。二者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教學相長”就是教師和學生通過教學這一媒介相互促進、共同成長的過程。研究型教學對于激發師生雙主體的求知欲和增強雙方勝任力與獲得感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性教學起源于西方,是經過長期的辯證、發展和演變而來的。國內研究性教學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起步,進入21世紀后,隨著教育部的倡導和各大高線的響應,逐步形成了教學改革的熱潮,尤其是近幾年來,在淘汰“水課”,打造“金課”的大背景下,更加注重“回歸課堂本真”,重視課堂的實效性,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研究性教學對我國教學改革起到了一種價值引領作用。[1]南開大學是國內高校較早開始進行研究性教學改革的高校,近些年發展較快,尤其是《南開大學研究性教學宣傳冊》(2019)的出版,為研究性教學提供了模板與教學經驗。
研究性教學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科學精神、問題意識、科研方法、創新思維等研究及探索因素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自主探究問題并建構知識體系。研究性教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2]廣義研究性教學,一是指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面向社會、企事業單位等開放式的教學場合;二是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包括課程設計、教材編寫、教學方法、教學實踐、考核評價等多維度的師生交流過程。狹義研究性教學,一是指在特定空間和時間范圍內,如課堂、實驗室、自習室、討論室、報告廳等[3];二是指在某個教學環節,如一節或幾節課、某個章節、某次測驗或考核、某次師生互動等,存在間斷式的不足。本研究的研究性教學是指狹義的研究性教學,在特定空間和時間范圍內,僅探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針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建構,滿足師生雙方對課堂的心理期待,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使學生真正從本門課程的學習中獲得“心理能量”,提升“心理素養”,為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服務,最終成為既有“真才實學”,又有“家國情懷”“責任與擔當”的新時代青年。
研究性學習亦稱探究式學習,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專業學習,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探究合適的專題,主動獲取知識、掌握技能并有效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也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研究性學習是指針對某一門課程中某一節課的研究,學生在授課教師“問題導向式”教學策略的引導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的合作探究性學習。狹義的研究性學習過程,學生沒有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主動意識,局限于為了完成老師的問題而學習。廣義的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學會了知識的遷移,具有了主動學習“學會—會學—智學—能做”的需要與動機,使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不再局限于學校,而是樹立一種終身學習的意識。
“學習學術”旨在改善學生重理論輕實踐的現狀,引導學生從“知”到“行”的轉變,初步建立“知行合一”的學習習慣和“良知良能”的學習態度。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動力”,激發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緊迫感。重在引導和促進學生立志做學習型、反思型和研究型學生,學習不僅是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學習,更是策略性知識的學習。大學生的學習不是解決“認知的世界”,更是培養一種“思維的世界”和“社會的世界”。研究性學習需要教師精心組織和設計,引導學生轉變學習觀念,實現“學會—會學—智學—能做”的轉變,在增強智力、提升技能的同時,促進大學生心智的成熟。
1.課堂教學現存的問題
高校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是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為一體的公共必修課程,現實中科學化的教學體系使該課程重知識教授、重視期末考試成績、關注及格率等一系列照搬學科課程考核體系的做法與該課程的課程性質與教學目標脫節。
首先,課堂教學過程重理論輕應用。高校順利完成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時任務,卻出現了嚴重的學科化和知識化傾向,缺乏靈活性。其次,教學效果重預設輕創新與生成性。授課教師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學大綱制定教學日歷,導致授課教師從“備課”熟練到“背課”。最后,學生參與度不高。以教師講授知識為主的單一的班級授課制、視頻電子教學資源為輔的教學組織形式,難以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
2.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方面,從學生角度來說,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注重教師的預設“問題”,學生被動完成“問題”,不適合大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另一方面,從教師角度來說,教師采用的教學形式“重數量輕質量”,未能使教學目標落地生根,不適合課堂效果時效性與實效性的需要。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內容應該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理論講述為切入點,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社會實踐、心理劇演出、講座等)重在學生自我認識體驗,通過過程性考核及學生自身的積極體驗,為每個學生量身打造個性化成長檔案,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進而真正落實并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如今,高校的教學對象多是“00后”大學生,“00后”大學生整體上呈現獨立、自信、張揚、務實的鮮明輪廓。在學習方面,“00后”大學生呈現出學習動機實用功利性強、學習內容務實化和問題化、學習方式參與化且團隊化、學習渠道多樣化。
1.綜合素質較高,學習能力較強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00后”大學生具有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家庭成員受教育程度高,對子女教育投入高?!?0后”大學生從小就見多識廣,興趣廣泛,有很多特長,在文體活動、知識競賽中表現突出,整體綜合素質較高。
2.思想活躍,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
“00后”大學生思維活躍,擁有便利的互聯網絡來拓寬知識面,強烈的求知欲和寬廣的信息平臺使他們成為新事物的熱衷者和追隨者。一部分大學生盲目地趕潮流、追求新鮮、快捷與便利,忽視了理性的思考。這與當下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方式有關,忽視學生參與生活的需求,當知與行脫節時,問題必然會出現。尤其是在離開家長監管的情況下,大學生更是希望用“標新立異”來證實自己的獨立。
3.心理問題凸顯,抗挫能力弱
“00后”大學生成長于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環境復雜,價值觀念多元化,導致許多大學生不能正確樹立信仰理念,精神空虛,心理承受能力不強,經不起挫折。一部分大學生長期沉溺于網絡世界,缺乏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現實生活中的溝通交流出現問題,容易出現憂郁、孤獨等負面情緒。
研究性教學包括教師研教和學生研學,教師要引導“00后”大學生去做、去研究、去質疑、去經歷,在學生嘗試后再去指導與幫助。該教學思路源于科研,用于教學,既可以用于教師的日常教學,又可以用于課程建設,還可以用于成果總結和提煉。研究性教學引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為大學生提供了知識內化的平臺。一方面,學生研學為教學的實際操作提供了眾多優質的可供選擇的資源,打破了時空局限,使教育不再囿于學校;另一方面,教學研學為教學提供了豐富靈活的教學案例,使教學成為促進教師職業發展的動力。在這一過程中,師生共同建構教學內容,滿足師生雙方對課堂的心理期待,有助于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的發展。
1.課堂教學環環相扣,互相支持
研究性教學不是從教學目標到教學效果的單邊主義,而是各個環節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為完成教學目標服務。例如,根據某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設置教學過程,教學過程的完成反過來又促進了教學目標的實現,這是一個“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環節。
2.研究性教學是實現教學效果的必要環節
研究性學習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過程都需要教師研教和學生研學,通過師生共同參與研究。一方面,滿足了師生雙方對于課堂的心理期待,提高了師生雙方的勝任力;另一方面,通過學生研學,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指導性,有助于最優化課堂效果。這一滿足師生心理期待的課堂效果勢必會增加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更好地激勵學生進一步參與課堂以獲得學習上的“高分體驗”,“高分體驗”是能滿足個體自我實現需要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積極的情緒情感因素。
3.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選擇
教學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授課教師要根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不同班級的學情及自身優勢進行選擇,一節課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一種教學方法可以有不同變式??傊虒W方法是完成課堂教學的一種工具。
4.關注教學過程和調控教學資源
研究性教學非常注重心理過程的參與,授課教師的注意分配能力將起到重要作用。授課教師既要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又需要根據現場環境靈活處理。[4]教學資源的合理調配對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和教學效果的實現具有重要作用。
為了更好地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實現高?!傲⒌聵淙恕钡母救蝿?,必須積極引導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研究性教學在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資源優勢的前提下,積極引導學生通過信息搜集與整理的過程解決相關問題,既能體會科技發展帶來的豐富的學習資源,又能培養學生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