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人偉
(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上海 201411)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所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不良影響。隨之出現了破壞環境的侵害者與受到侵害的受害者之間的糾紛和矛盾,并且二者之間的矛盾問題,已經上升到需要使用法律手段來處理的地步。破壞環境者的不負責任,導致了他人的生命健康以及財產等受到了侵害,所產生的糾紛事件處于逐年增長的態勢。但是相比于普通的案件的辦理數量,在環境糾紛的案件里,只有少數人選擇通過法律渠道進行解決,還有一大部分受到侵害的人員沒有報案,或者沒有在案件中勝訴。由于環境污染多數是由大規模的企業生產和經營所造成,而受到環境問題所影響的受害者,多數屬于弱勢群體,缺少法律訴訟的專業能力和資金的支持,也缺少能夠與大企業對抗的實力。導致雙方在案件的訴訟過程中,經常出現實力不平衡而導致的受害者敗訴,或者受害者害怕被大企業報復而中途退出的情況。這樣的情況不僅不利于受害者的合法權益得到維護,也不利于法治社會的構建。環境私益訴訟的法律援助制度,可以幫助弱勢群體進行案件的起訴,提高案件的勝訴率,以及幫助弱勢群體減輕訴訟的經濟負擔,減少由于起訴費用高而勸退受侵害者起訴的概率。在法律援助的幫助下,甚至可以實現費用免除,保障受害者的合法權利,因此,對環境私益訴訟的法律援助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環境訴訟的法律援助制度,主要通過以下兩種表現方式:環境公益訴訟和環境私益訴訟,兩者的概念界定存在一定的區別。首先,環境公益訴訟者是環保組織等機構發起的,所起訴的目的是公共利益,而不是為了自身利益。環境私益訴訟,主要是個人或者個體經營者發起的,受害者由于環境破壞而遭受了各種損失,所提起的訴訟是環境私益訴訟。其次,環境私益訴訟的法律援助與環境公益訴訟的法律援助需求存在差異性,公益訴訟由于起訴主體是特定機構,所以在提起訴訟時,并非迫切地需要法律援助,而環境私益訴訟的起訴主體通常屬于弱勢群體,存在著身份和地位的不協調情況,經常在訴訟中出現各種問題,所以需要實施法律援助來幫助受害者維護合法權益[1]。
1.缺少法律依據的特性
由于我國對于環境保護的關注度起步較晚,相關的法律制度還不健全,還處于不斷完善的階段。我國《環境保護法》中的條例,缺少涉及環境問題引起訴訟法律援助的法律依據,導致許多環境破壞的案件,不能得到有效的法律援助。在法律援助的申請過程中,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核,一些環境問題受害者,在申請法律援助時,不符合申請的要求,不能滿足申請的必要條件,因此不能及時地為需要幫助的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導致案件的訴訟困難。環境污染受害者普遍屬于弱勢群體,憑借自身的能力,很難與大公司和大企業進行對抗。甚至在起訴后,由于專業能力缺乏,受害者也很難繼續應訴,在維權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自身難以應對的難題,不能有效地解決環境污染問題[2]。
2.迫切需要法律援助
近年來,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導致環境污染的事件頻發,嚴重地影響公民的生命健康問題。例如工業污水的排放,化學原料造成的污染等,都形成了長期的環境破壞情況,給周圍的居民健康帶來了長期的影響。但是由于受侵害人普遍為缺少法律常識的群眾,不能對自身的合法權益進行有效的維護,形成了對法律援助的迫切需求。針對這一情況,社會上自發地出現了一些幫助群眾解決問題的民間群體,為群眾免費提供法律咨詢等服務,幫助群眾在環境私益訴訟案件中解決困難,但是民間組織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點,無法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普及,很多地區還沒有這樣的機構,來幫助受害者提起訴訟,所以說,為了進一步地解決這一問題,國家關于環境私益訴訟的法律援助的立法具有迫切性。
3.法律援助具有必要性
由于環境私益訴訟的案件區別于普通的案件,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關系到群眾的切實利益能否得到保障[3]。在環境私益訴訟案件中,破壞環境的侵害者通常是大型企業或者大規模的工廠,與受害者的財力和實力相差懸殊,大企業經常具備專業的律師團隊,在面對訴訟案件時,可以通過專業律師的辯護來獲得案件的勝訴,而受害者通常缺少專業人士的辯護,致使受害者在訴訟案件中很難與之對抗。尤其對于環境私益訴訟案件要求的專業能力更強,所需花費的訴訟費用較多,讓普通群眾很難承受。所以在看待環境私益訴訟案件時,不能像對待普通民事糾紛一樣,要提高重視程度。對于個別的大企業在地方產生破壞行為,卻受到地方的維護的情況,要重點保護受害者不會受到威脅,保證受害者的人身安全不受損害。由于環境私益訴訟案件的訴訟需要經歷多重困難,更加需要法律援助幫助受害者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具有極強的必要性。
隨著經濟發展出現的環境污染現象,導致的矛盾問題日益激烈,群眾通過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逐漸提高。但在實際的訴訟過程中,經常出現由于受害者的能力不足,花費的資金過多難以承受等情況,造成起訴的諸多困難。現階段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的法律制度,普遍受到地方制定的規定和法律條例的影響,對環境私益訴訟的法律援助也要根據地方的政策來提供。很多地區缺少健全的環境私益訴訟的法律援助制度。由于各地的污染情況具有差異性,有些地區的環境污染問題較為嚴重,也有些地區的環境破壞情況比較輕微,所以在針對環境問題的法律規定在不同地區也存在著差異。部分地區缺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缺少相關的法律法規,對于環境私益訴訟的法律援助制度不夠完善,需要進一步地解決這一問題[4]。
通過調查發現,雖然環境污染和破壞導致的矛盾問題逐年增加,但是相關的司法案件卻相對較少,存在著不一致的情況。甚至在很大一部分地區從未出現過由于環境破壞而產生的司法案件,這并不是說明這些地區沒有環境污染問題,而是說明很多受到環境破壞而導致的矛盾問題,并未通過司法渠道進行解決,這是與我國所倡導的法制社會理念相背離的。而根據數據分析得出結論,通過環境私益訴訟的法律援助所辦理的案件勝訴率遠遠高于沒有法律援助的案件,這也體現出了對環境私益訴訟的法律援助的重要性[5]。
根據現階段的實際環境私益訴訟的法律援助情況,可以發現在為數不多的訴訟案中,參與法律援助的主體多,包括不同行業的法律專業人士,例如律師、法律相關行業的工作人員、法律專業教師、民間公益組織等多方面的人員都在為環境私益訴訟提供法律援助,并致力于構建出更加完善的法律援助體系。這些參與法律援助的主體,大多熱愛公益事業,愿意為需要幫助的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不僅無償參加法律援助工作,還在其他方面為受害者提供更多的幫助,以保護環境為己任,幫助受害者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這些參與法律援助的主體,也在為法治社會的完善不斷地貢獻自己的力量,促進環境私益訴訟的法律援助制度更加完善。
目前我國的環境私益訴訟的法律援助制度不夠健全,相關的法律依據不夠完善,使環境破壞受害者在申請法律援助的過程中面臨著各種阻礙,難以充分發揮出法律援助的作用。在部分地區制定的區域性政策中,雖然對法律援助問題作出了相應的規定,但是并不能夠適用于全國其他地區。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困難。
1.受害者無法申請法律援助
由于現階段我國的環境私益訴訟相關的法律制度還存在空白,所以經常出現無法可依的情況,在受害者因為自身能力不足,而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請求時,也會因為沒有法律援助的相關法律依據,而被有關機構所拒絕。在環境問題上的法律缺失,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無法保障,會導致社會矛盾的加劇,不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法律援助提供者缺少法律依據支持
環境私益訴訟的法律援助制度缺少相關的法律依據,導致很多法律援助的民間組織和提供援助者不能夠順利地實施援助。在實際的法律訴訟案件中,會對案件相關的多項細節進行審查,如果缺少相關的法律依據,會導致提供法律援助人員在工作過程中遇到各種阻礙,難以順利地實現法律援助工作。法律援助提供者缺少法律依據的支持,難以實現各方的交流和溝通,不利于對受害者的維權工作,給法律援助提供者帶來了諸多的工作困難。
環境私益訴訟的法律援助提供者在實際的案件處理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多種困難:1.在具體提供援助時,會涉及訴訟案件的處理流程,對受害者的資格審查相對復雜,經常遇到多種阻礙,制約了法律援助的實施。2.缺少專業的法律援助人才,在案件的援助過程中,由于環境私益訴訟的特殊性,所面對的法律問題相對復雜,需要具有專業的法律知識、較高的解決問題能力的綜合素質人才來提供法律援助。而具備這些能力的人才相對缺乏,制約了環境私益訴訟法律援助的開展。3.環境問題的侵害者普遍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而受害者通常屬于弱勢群體,雙方的地位懸殊導致的訴訟勝訴率低,為法律援助也增加了較高的工作難度,提供法律援助的人員需要和大企業所聘請的專業律師團隊進行對抗,造成了法律援助的工作壓力大。
通常提供法律援助者是來自社會各界的多方人士,包括高校法律專業的教師、律師、法律專業人士,以及自發形成的民間組織等機構,來自社會各界的支持,促使環境私益訴訟的法律援助獲得了更多的社會關注。但是也因為提供法律援助者來自社會各界,缺少穩定性,并且由于社會力量具有地域性的特點,無法在全國區域內得到普及。其次,由于社會力量的法律援助并沒有資金投入,無法保障援助工作的長期有效實施。
建立更加健全的環境私益訴訟的法律援助制度,通過制定法律法規,來明確法律援助的具體內容,并嚴格按照法律條文實施援助,在實施援助的過程中進行監督。幫助解決環境污染帶來的多種問題,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有利于緩解環境污染問題帶來的社會矛盾。對受侵害者提供法律援助,可以幫助經濟困難和能力不足等弱勢群體,通過法律渠道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對環境私益訴訟的法律援助制度所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不斷的改革和完善,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措施。1.對受侵害者實施法律援助的審核標準進一步明確,包括對弱勢群體的經濟和其他情況實施援助的標準進行規定。對于受援助的范圍和對象建立嚴格的監督審查體系,避免產生受侵害者的援助受阻情況。2.提高法律援助的專業人才的儲備能力。在環境私益訴訟的法律援助中,需要專業的法律人士來實施援助,要提高援助人員的專業能力,保障提供法律援助的人員能夠充分應對環境私益訴訟案件的工作難度。3.提高受害者的法律保護意識。在受到環境污染問題帶來的侵害時,要提高受害人的法律意識,使其能夠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4.完善法律援助體系。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協調機制,提高法律援助效率,保障法律援助有效開展。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人們的法律意識逐漸提高,要將法律援助充分地運用到案件的解決過程中,需要鼓勵社會各界的參與,為法律援助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力量,強化社會各界的相互聯系,建立更加有效的獎勵制度,提高公民的維權觀念,擴大社會的宣傳力度。如此,不僅有利于環境保護,還有利于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體系。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給環境帶來的污染問題受到了更加廣泛的關注。通過法律訴訟來解決環境污染所帶來的矛盾問題,對受害者實施法律援助,能夠幫助解決環境私益訴訟案件中的雙方地位不平等所帶來的訴訟難的問題,促進環境私益訴訟的法律援助制度的不斷完善,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