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超
(鄭州西亞斯學院法學院,河南 新鄭 451100)
隨著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不斷修訂與完善,進一步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監督民事執行活動開展。但是,在檢察機關對民事執行活動的監督范圍、程序、方式等問題方面未能做出具體的規定。為了提升檢察機關對民事執行活動的法律監督與管理水平,需要充分分析檢察機關進行法律監督與管理的價值、原則,最后探究民事執行活動開展中檢察機關進行法律監督的范圍和方法,以此促進民事執行活動的順利開展。
在民事執行活動開展中,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具有積極作用和影響。不僅是滿足民事執行權本質要求的必然方式,也是推動民事執行活動順利開展的有效方法。在對關鍵問題行使民事執行權的過程中,如果缺乏檢察機關對活動開展形式、方法的監督,很容易出現脫韁之馬的問題,導致民事執行活動的開展損害國家利益。當前現行的執行權在運行過程中還存在運行機制不完善的問題,其主要原因是民事執行權,在行使中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約,通常是個人說了算,所以在民事執行活動開展期間就容易發生許多問題。[1]因此,為了有效解決和避免民事執行活動中的相關法律問題發生,需要通過檢察機關進行法律監督的形式,讓民事執行權更好地發揮作用,避免出現其中的違法亂紀現象。民事執行權在執行過程中,雖然具有較大的執行主體權利,但是行使期間卻存在較強的隨意性,容易發生侵犯當事人權益的情況。因為現階段還缺少針對民事執行活動和民事執行權運用的法律監督制度,對執行行為進行合理約束,所以有必要通過外部監督機制的設置來推動民事執行權的有效形式。這樣也能避免濫用執行權等陋習的延續。在檢察機關介入時,還會有效預防、遏制執行權濫用的傾向與問題,以及對受害人的權利進行一定程度的補償,提升法律監督抵御執行權侵害的作用和效果,還能讓已經受到侵害的權利得到及時補救,推動民事執行活動的順利開展和實施。
在全力解決執行難、執行亂的問題中,國家提出通過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執行活動的要求。并且在1998年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中,也再一次通過八個條文規定法律監督在民事執行過程中的具體方法和目的。通過檢察機關法律監督管理工作的不斷開展,實現統一管理、監督、指導的目標,還進一步優化了監督的具體方式。檢察機關需要結合法律監督的實質和要求,積極監督民事執行過程中是否存在不當的、錯誤的執行行為和裁定,如果存在需要及時予以糾正。[2]通過對民事執行活動的規范監督,也能合理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與管理工作可以將法院和人大監督管理的工作作用發揮出來,在監督期間除了法院內部監督管理外,還能讓各級黨委、人大、人民群眾和新聞媒體參與到民事執行活動的法律監督中。這樣可以讓監督工作變得更加完善,提升其良好的監督效果和水平。人大監督作為對法院整體工作的監督主體,需要充分將自身的監督管理作用發揮出來,還要盡可能地運用監督管理工作對執行權的具體運作起到約束作用,保障個案的公平、公正。法院和人大在監督與管理中,也能客觀約束相關執行人的權利和行為,盡可能地解決執行難、執行亂的問題,提升法院內部或者外部監督的時效性。另外,檢察機關在監督管理過程中具有主動性、經常性、程序性等特點,可以采用法律監督的方式解決被動性、間接性等弊端,嚴格執行國家對民事執行過程中的監督要求和制度,提升工作的時效性。
在監督過程中,要滿足監督法制化、規范化的客觀要求,這也是有效消除法院、檢察院之間爭執、分歧的客觀要求。在民事執行活動的依法監督和管理中,檢察機關需要根據立法理念和思想,按照法定原則中監督權力法定的要求,明確檢察機關在民事執行活動開展過程中的法律監督目標,還要對具體的規范加以明確規定。從而合理消除檢察機關與法院之間相互爭執的尷尬局面。在法定原則背景下,需要結合其監督對象、事項發展的實際情況,按照法律監督中明確的法律規定,給予相關對象、事項具體的明確和肯定,讓監督管理工作具有可操作性。[3]
在檢察機關開展法律監督管理工作中,作為一項單獨的、典型的國家公共權,需要在實際工作中表現出謙虛、謹慎的工作態度。首先,在民事執行活動的監督中要適當地收斂和節制。在理論發展的角度下,任何公權力都存在被濫用和自我擴張的可能,作為擁有公權力的檢察機關,需要對自身的權利進行有效控制,如果缺乏對權力的控制,很容易導致權力濫用等問題發生。其次,檢察機關在監督民事執行活動的過程中,不僅會受到民事執行自身性質的約束,還有可能涉及私權的現實問題,在面對這些問題時,檢察權不易主動介入和干涉,可以將其民事監督控制在合理和必要的范圍內,讓其權利能夠正常的運作。檢察機關在監督手段的運用期間,不是以干預法院民事執行工作為目標,而是結合法律監督的程序將自己的主張和看法表達給法院,然后讓法院自行糾正存在的不當或違法行為,進而達到法律監督的目的。
檢察機關在實行對民事執行活動的監督權利時,需要通過同級監督的原則,合理監督同級法院執行裁定、決定、通知的相關行為,還要提升民事執行監督的對等性、合法性,增加監督的效果和效率。[4]在地域管轄的范圍內,需要根據執行法院所在地檢察機關管轄的原則,具有針對性地明確檢察機關法律監督的目的,合理參與到民事執行活動的法律監督與管理中。檢察機關需要通過適度監督的方法,全面監督民事執行活動過程中,整個活動執行情況,還要通過有限、適度的觀念,尊重法院的獨立性以及當事人的處分權,對法院審判與執行的權威性進行有效維護,進而才能正確處理檢察機關監督和法院生效裁判之間的執行力關系。
法院在進行民事執行活動的過程中,需要檢察機關通過監督檢察形式,參與到民事執行活動中,目前檢察機關在監督與管理中的對象是執行人員、執行法院的執行行為。為了提升法律監督與管理的效率,檢察機關需要確定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范圍,在監督的過程中,其范圍不能局限于《監督試點》中明確規定的五種情形,需要結合程序上、實體上違反法律規定的情形,具有針對性地進行法律監督和管理。當然,在實體方面,還要對監督執行活動的法律依據是否合法等問題進行有效監督,從而具有針對性的了解民事執行活動開展期間的實際問題。在程序方面,需要合理監督民事執行活動開展中執行活動的行為是否符合法定程序,規范執行活動開展的具體行為和方法。
在具體實踐與發展的過程中,針對民事執行活動開展的檢察方式和監督方式有很多,比如,檢察建議、暫緩執行建議、要求說明理由通知書等。不同地方所進行的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執行方式不統一,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強化檢察法律監督的權威和實效。所以,應該讓具體的監督方式進行統一和明確,進而推動民事執行檢察監督工作的合理開展。在監督的過程中,還要運用適當的監督手段,合理減少監督成本、強化監督效率,以及節約司法資源。在監督期間,檢察機關可以適當運用一種柔性監督方法,這種方法能夠更容易地被法院所接受。結合實際發展情況,具有針對性地在情境、程序中運用監督與管理的權利,推動其監督方式的規范化發展。
新時代背景下,為了充分發揮檢察機關對于民事執行活動的監督和管理作用,需要檢察機關結合法律規定的程序和特點,堅持運用法律規定的方式和原則開展民事執行活動的監督工作。還要明確檢察機關法律監督的目的、確定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范圍以及優化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方法,提升工作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