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琨
(福建省廈門市公安局經偵支隊,福建 廈門 361000)
在現代社會經濟環境下,基于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招投標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經濟行為,同時也是一種優化資源配置的經濟手段。在基本建設領域,招投標機制能夠有效促進市場競爭,落實全面經濟責任制。實施招投標機制,能夠對資源進行合理分配,這對招標和投標雙方,都非常有利,是實現招標與投標雙方雙贏的重要措施。除此之外,通過實施招投標機制,能夠有效規范招標和投標雙方的權利和義務責任,對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增強企業競爭力,健全市場經濟體系,打擊貪污腐敗,推動社會經濟穩健發展,都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近年來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競爭加劇,這就導致部分企業在參與招投標的過程中,采用違法手段實施串通招投標行為,這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也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因此,對于這一行為,必須給予嚴厲打擊。通過完善法律法規,有效防范串通招投標行為的發生,為規范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建設可持續發展型社會經濟,做好基礎保障。
串通招投標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招投標行為在經濟活動中變得越來越頻繁,從而形成的一種違規招投標手段。串通招投標行為的具體表現為,招標方和投標方在招投標過程中,通過使用非正規、不正當或者違法手段串通招投標,擾亂正常招投標動作秩序的一種違法行為。串通招投標行為屬于惡意競爭行為,侵害了正常參與招投標的競爭者的合法權益。從性質上來說,串通招投標可以歸結為限制競爭當中的卡特爾協議[1]。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招投標已成為一種常規的資源優化配置手段,應用于各個領域的發展建設之中。為了進一步規范招投標行業,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健發展,我國先后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例如《反壟斷法》《政府采購法》《招標投標法》等等。這些法律法規的出臺和實施,都對規范招投標行業,防止串通招投標等違規行為起到了重要的約束和限制作用,但由于這些法律法規中所涉及的內容較為簡略,對于招投標的規范并不系統全面,也不夠細化,這就留下了很多漏洞,使得串通招投標等違規違法行為仍然存在。
通過對當前我國現行的招投標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研究分析,不難發現,雖然我國已出臺了很多規范招投標的法律法規,但是這些法律法規中并沒有對串通招投標行業作出明確的規范,對串通招投標的性質、原則以及方法等方面,描述較為模糊,缺乏詳細的規定。這就導致相關法律法規在實際操作中,不能得到完善的應用,也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規范招投標行為的效果。
目前,我國主要是通過立法來明確規制串通招投標行為的機關的,但這種規制機關時常出現紊亂的情況,并不統一,這是造成串通招投標行為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要求,串通招投標的規制機關為國家質監局和發改委等部門,但是在我國頒布的另一部法律,即《招標投標法》中,卻明確規定了串通招投標的規制機關是行政監督部門。由于相關法律法規中對于串通招投標行為的規制機關有著不同的規定,這就導致相關規制機關較為混亂,不統一。因此,在落實串通招投標行為規制時,往往會出現相互推諉、混亂以及重復等問題,最終造成串通招投標行為的發生[2]。
首先,根據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相關規定,對于民事責任通常采用補償原則,還需要受害人進行舉證。但是,在實際中很多受到害人迫于精神、物質等多方面的壓力,無力承擔訴訟期間帶來的時間和物質成本,因此在巨大的壓力下很多受害人選擇了撤訴。除此之外,民事責任只能起到一定的補救作用,由于民事責任不具備懲罰性質,因此無法從根本上對串通招投標行為起到懲處和解決的作用,這就是造成串通招投標行為屢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相關行政制裁措施不力,也是造成規制力度過輕,不具懲罰性,無法有效遏制串通招投標行為的主要原因之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當懲處和規制力度嚴重不足時,就無法起到有效的震懾作用,更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串通招投標行為。
完善招投標相關法律法規,是有效解決串通招投標行為,從根本上杜絕這種違法違規行為出現的重要前提基礎。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時,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成熟法律法規體系及經驗,從而不斷完善招投標規制原則,保證招投標規制原則能夠在橫向競爭中充分發揮作用,為招投標競爭的規范性做好保障,有效防止串通招投標等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生。對于招投標過程中發生的縱向競爭,則需要合理應用招投標原則,對市場分析加以利用,從而有效形成具體的規制,達到約束縱向競爭,規范招投標行為的目的。除此之外,通過完善招投標規制原則,還能夠有效明確橫向及縱向協議,對橫向及縱向協議的內容進行細化,明確相關根本,從而進一步優化招投標原則,使違法原則和合理原則之間的界限更加清晰,有效規制串通招投標行為,推動我國招投標的規范化發展,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健康和規范發展,做好重要的基礎保障[3]。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面對越來越復雜的經濟環境和市場競爭,法律法規也隨之不斷完善。其中反限制競爭權的確定,就是法律法規應對現代社會經濟環境下復雜的競爭關系而制定的一項權限。所謂反限制競爭權,也叫作公平競爭權。通過引入公平競爭權,能夠有效規范市場競爭秩序,保證市場競爭的公平性。也就是說,通過引入公平競爭權機制,能夠確保市場競爭在公平、公正的環境下進行,所有競爭者都能夠享有相同的權利。
目前,在我國的法律法規體系中,雖然對公平競爭權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國的法律法規體系當中,對于違法者的違法行為,采用的是民事訴訟的處理方法。當違法者做出違法行為后,只能夠通過行政訴訟來補救,無法對違法者的串通招投標這一違法行為起到懲罰作用,因此也無法起到杜絕串通招投標這一違法行為的效果。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提高我國的經濟水平,改善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也加劇了市場競爭,同時基于我國在招投標方面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完不夠完善,存在很多問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串通招投標行為頻頻發生,嚴重干擾了招投標工作的順利開展,也對市場經濟秩序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甚至造成極為嚴重的經濟損失。對此,近年來我國一再加強建設招投標信息披露機制,通過強化招投標信息披露,達到有效防止串通招投標行為的發生。
通過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實現信息透明化和陽光化,以這樣的方式達到有效規范招投標機制,防止串通招投標這一違法行為的發生的目的。同時,以信息披露機制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建設一系列規范化、綜合化的原則、制度和規制,并通過對三者的有機融合,使之成為法律規制的一部分,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招投標法律規制,達到規范、約束招投標行業的目的,從根本上杜絕串通招投標行為的發生。
從某種角度來說,通過建設招投標信息披露機制,能夠有效維護廣大競爭者的利益,保障競爭者的知情權,促進市場競爭的良性發展。這對我國市場經濟的穩定和規范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總而言之,建立招投標機制的初衷,是保證各方面在市場交易過程中,實現自由、公平和平等的交易。如果發生串通招投標行為,無疑破壞了自由、公平和平等的交易原則,改變了招投標機制的性質,嚴重損害了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更會對市場部分秩序造成嚴重破壞。因此,對串通招投標這一違法行為,必須給予嚴厲的打擊,通過完善法律規制,從根本上杜絕這一違法行為的出現,為保障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