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
(中共臨沂市蘭山區委黨校,山東 臨沂 277799)
就城市社區未成年人而言,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顯示出發展速度都特別快,喜歡在不同的場所挑戰各種社會潛規則,最終希望能夠得到他人的尊重。總體來說,處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極易踏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目前,通過各種有效策略預防我國城市社區未成年人群體犯罪受到了社會的高度重視。
第一,成立專職委員會專職專責管理未成年群體。委員會必須由多個方面的成員構成,負責人需要由政府有關領導擔任,同時由同級黨委有關領導決策機構統一指揮[1]。與此同時,構建部門聯動的聯席會議制度與各部門工作的評價考核制度,加大組織力度,明確相關責任。如此一來,才能夠實現多種力量與資源的統一,構建起社會支持力量系統。除此之外,社區未成年人管理專職委員會,還必須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對每個部門以及相關人員的權利和義務進行明確劃分,構建完善的溝通協調機制和問責機制,查漏補缺,更好地解決存在的制度和體制機制漏洞,并對相關工作人員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等制度標準進行嚴格處罰。
第二,制定相關領域的政策制度。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要從三個方面加強相關領域的政策制度傾斜力度。一是保障經費投入,能夠較好滿足社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其他物質方面的需求[2];二是要大面積引入專業人才,尤其是法律專業人才,做好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法律幫扶工作;三是在各個社區構建相應的教育服務設施,向未成年人進行全天免費開放,進一步豐富青少年教育活動的內容,拓寬受教育領域。
第三,要加強勞動力市場和創新創業市場的監管。要在全社會為未成年人營造優質的社會環境,尤其是針對重新回到社會中的未成年犯罪人員,必須要加大監管力度,嚴格管理社區勞動力市場和創新創業市場,為年滿16周歲且第一次就業或重新回到社會的未成年犯罪人員提供更多的優質就業機會[3]。只要未成年人有事可干,其犯罪率就會大大降低。
第四,對城市社區流浪兒童進行多角度的安置,確保其健康成長。通過對民政部門統計數據的深入分析不難發現,我國的流浪兒童人數多。就性別而言,男性占總人數的70%;就流出地區而言,來自農村流浪兒童占總人數的83%;就受教育水平而言,初中以上學歷的流浪兒童占總人數的15%;就年齡而言,青春期的流浪兒童占總人數的63%。同時,通過對個別城市的流浪兒童救助機構調查研究發現,比如石家莊市少年兒童保護教育中心調查數據顯示,機構中的流浪兒童由于家庭變故這一因素流出的孩子數量占比較多。從現實情況來看,流浪兒童的數量和諸多問題家庭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城市社區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工作的有效落實[4]。我們可以依據國家針對留守兒童的基本策略——家庭照顧為主體,社會照顧為輔助、國家照顧兜底的原則,充分發揮國家民政部門或其他相關部門職能作用,為城市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預期目標的實現提供多角度實現路徑。
第五,要加強犯罪預防資源整合。單單依靠家庭、學校、社會三者中的任何一方,都很難實現預防社區未成年人犯罪工作達到預期目標。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須要由家庭、社會、學校三方共同構筑系統的資源整合預防體制機制,才能夠取得良好效果。在進行司法實踐的時候,家長必須要高度重視家庭預防的基礎作用,不斷增強自身的監管能力與科學文化知識儲備,和學校一起教育孩子。學校必須要落實好家庭教育工作,不要過分強調升學率和分數,而是要高度重視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問題。與此同時,相關部門則必須要為有效統一社會、學校、家庭的資源和力量履職盡責,從而在社區,構筑有效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發生的N道防線。
前文研究發現,城市社區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綜合治理體現在多個層面,但要想實現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我們可以考慮社工的介入,這也是預防城市未成年犯罪的主要方式。
第一,社工對未成年群體的指導。未成年人與成年人存在著顯著的不同,例如生理、心理、智慧發育尚不健全等,通過社工對未成年群體實施科學化引導,是解決這一問題的現實途徑。社工倘若可以對不好的社會行為進行科學的干預與合理的阻斷,那么就能夠給未成年人創造出更加優質的社會環境與養成環境,從而減少和避免未成年人出現違法犯罪問題。社工的科學化引導,可以使那些帶有可塑性的未成年犯罪人能夠享受到健全的教育和矯治。因此,專業社工必須要應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實際經驗,加強未成年犯罪人正確認識由于自己所犯罪行而造成的社會危害。就目前而言,利用社工提供專業服務對未成年人展開有效的教育與矯治,幫助未成年犯罪人重新回到社會,這與上述理念的基本要求完全統一。就專業社工或司法社工來說,其既需要掌握基礎的法學知識,還必須學習基本的生活知識。因為有效的社工的工作不僅可以使得未成年犯罪人的生活和職業技能得到顯著提升,還可以促進其社會生存和適應能力的不斷提高,這樣一來,未成年犯罪人才能夠更好地回歸到社會之中。同時,經過社工的科學教導與矯治,社區居民更愿意接受這些未成年犯罪人,因此,他們就會得到想要的尊重與支持,不會再重蹈覆轍,這樣既符合國家的相關要求,也為未成年人重新回到社會提供了幫助。
第二,社工對未成年人的教育。現階段,我國在相關規則辦法中對社區矯正項目進行了嚴格規定,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因為幾乎所有社工都是本著自愿的心態加入的,他們的經費保障缺乏足夠的穩定性,而且工作性質具有超強的流動性特點,因此,對于那些需要被矯治教育的未成年犯罪人來說,根本無法保證他們能夠在有效的時間內得到穩定、連續的有效教育矯治。再加上社工的動態變化,導致未成年犯罪人很難適應相關矯治教育,進而使得教育、矯治的效果大幅度降低。就司法實踐而言,國家非常關注司法機關在社區矯正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在2015年5月,我國最高人民檢察院頒布了一項關于強化未成年司法保護相關措施,此措施中清楚地表明,在檢察機關嚴厲打擊各類犯罪的過程中,必須要高度重視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的保護工作,加大對未成年犯罪人員的教育與挽救力度,并給予最有效的司法保護,避免其再次違法犯罪。2018年2月28日,最高檢與共青團中央會簽了相關協議,協議明確指出每一級共青團必須要大力支持青少年司法類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構建專業的社工團隊,協調落實有關工作,憑借社會的巨大力量,更好地處理好未成年人所遇到的難題。除此之外,還要構建有效的未成年人保護制度,不斷完善未成年人行政保護與司法保護之間的和諧統一。
綜上所述,對城市社區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展開深入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屬于世界共同的難題。在這項重大課題的具體研究操作過程中,必須要把知識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融合在一起,提高每一種社會資源的利用率,從而探索出切實有效的預防犯罪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