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明
(湛江幼兒師范專科學校,廣東 湛江 524000)
當今職業網壇的打法愈發向底線相持型發展,底線正反手的擊球質量往往成了左右比賽勝負的關鍵,絕大多數運動員的反手攻擊和防守能力相較正手略顯薄弱,在比賽中經常成為對手的突破口。在近些年體育科技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訓練功效的提升以及運動裝備的強化,使網球運動員的擊球力量與速度均有明顯提升,這種現象的出現逐漸減小了上網型網球運動員的威脅,因此穩定的底線技術成為了優勢所在。隨著職業網壇中全面型網球運動員的逐一退役,底線型打法逐漸成為主流,在目前的ATP 排名的前十名中,只有使用單反的費德勒是全面型運動員,但是擁有極高天賦的網球運動員畢竟占少數。單反的擊球手法雖然變化多,但是絕對力量和穩定性必然不如雙反。由此可見,擁有穩定的雙手反手底線擊球技術的重要性。
雙手東方式握拍方法主要適用于力量素質強的男運動員,由于擊球時雙臂都要伸直,與肩膀構成三角形態。擊球點往往離身體較遠,出球方式主要以平擊球為主,特點是球速快、力量足,能擊打出威脅性極大的反手直線球,但對球員的身體素質要求極高,這種反手握拍法的網球運動員代表是納達爾、阿加西等。
雙手東方式握法擊球時拍頭的軌跡是向前上方平緩的提升揮擊,拍面一般情況下與地面成90°垂直,這種方式能將身體釋放的動能最大效率地傳遞到球上,球體的飛行線路較平直,落地時的前沖力也很強。缺點是對球的控制性相對其他握法偏弱,特別是在快速移動過程中擊球的準確性較差,容易出界或者失誤下網。
這種握拍方式的適用面較廣,力量弱的青少年運動員常用此種握拍方式。擊球時非支配手手臂伸直,支配手手臂彎曲,手臂與肩膀構成不規則的四邊形,擊球點離身體較近,拍面控制較為靈活,擊球時變化性強。德約科維奇和羅迪克是此種握拍方式的典型代表。
非支配手也就是發力手的手臂在擊球瞬間繃直,此時拍子就猶如一塊移動的盾牌,可以反彈并傳遞自身下肢力量,在準備充分的情況下,可輕松化解對方大力而又旋轉的來球,有效地避免擊偏或擊飛出界的情況,減少非受迫性失誤。在接發球的過程中亦可利用對方來球的動能,在不發力的情況下一樣可以打出高質量的回擊,比賽時能節省一定的體力。喜歡發球上網的運動員最怕此類打法,值得注意的是,在接發球時盡量進入場內擊打球的上升期,避免因球彈跳太高或強烈旋轉出現被動情況。
支配手大陸式非支配手半西方式(簡稱大陸半西式)握拍方式應該是當今網壇最為流行的一種反拍握法,不僅業余網球運動員甚至眾多職業網球運動員都會選擇這種握法。支配手用大陸式扣緊拍柄底端,非支配手緊跟支配手上方用半西方式握拍,揮拍時球拍貼近身體,雙手手臂略微彎曲,基于肩部的旋轉和高效的揮拍能夠產生不錯的擊球效果。此類握法的代表人物是莎拉波娃、休伊特等。
大陸半西式反拍握法能打出高質量的上旋球。做準備姿勢時身體重心降低,拍頭略低于手腕,球拍自下后方向前上方揮擊,向上提拉的幅度可控制上旋的強度。上旋球的最大優勢是控球性強、成功率高,因為反拍擊打出的上旋球飛行弧度都很大,具有過網急墜的特點,因此此種握拍方式在處理低球或是網前球時都能得心應手,而且還能打出短斜線球讓對手猝不及防,這些優點都是其他握法很難做到的。
關閉式雙手反手擊球步法是一種相對傳統的站位,引拍時雙腳前后開立,重心落在后腿上,身體側對來球,這種站姿有利于做出完整的側身轉體接后擺隨揮,運動員既能完整地發力,又可以很穩定地控制出球方向。關閉式站位擊球的重點是要做好重心的前移,主要利用雙腿蹬力配合身體向前的慣性發力,而腰部旋轉角度不大,正是因為這種特點,擊球后隨球上網戰術一般采用關閉式步法,這樣既節約了擊球后回位再移動上網的時間,也節省了運動員的體力。
關閉式雙手反手擊球的優點在于前揮的推送距離短,精確了擊球時的可控范圍,擊球點離身體軸心近,能有效克服手腕搖動的問題。擊球時,運動員可以利用身體隱藏手臂和球拍,是對手難以通過準備姿勢和擊球動作來判斷球的方向,在擊球的瞬間可改變擊球方式,該動作既能打出快速的直線平擊又可以打出包卷式的強力上旋球。擊打出強力的反拍上旋也是雙手反手擊球運動員的一種高效的進攻方式,上旋球的主要特點是球體的飛行弧度大,不易出界;破壞對手上網截擊的意圖;前場擊球降低球下網失誤概率。但在應對水平較高的對手時自身應具備靈敏的反應能力,準確地判斷來球的落點,盡早地移動,讓步法到位。
開放式雙手反手擊球步法是高水平運動員常用的反拍站位。當今網壇比賽的對抗性加劇導致了運動員往往在擊球后沒有充足的時間回位來應對下一次的來球,所以在連續的跑動過程中每節約一步都顯得極其重要。開放式步法的優勢就在于不需要上步便可以完成擊球動作,雙腳平行或略斜向擊球側時開始引拍,省去了擊球后上步前移重心后再撤步回位的流程,尤其是應對距離遠的來球,運動員能更迅速地調整好步法回擊來球。
技術動作看似更加簡捷的開放式步法在擊球時上體轉動的幅度比關閉式大很多,對運動員的腰腹力量和身體協調性要求更高,不建議初學者使用。該技術從轉肩側身引拍至擊球隨揮動作結束,雙肩轉動接近180°,由于擊球后身體完全轉向,從底線橫向移動的步法技術角度看,有利于其較快地恢復準備姿勢。開放式反手擊球的另一個優點在于站姿能更好地體會擊球時的“鞭打感”,使發力動作更加協調舒展。
總結2 種步法的異同可知,關閉式步法適合擊打落點近的球,開放式手法則在擊打落點較遠的球效率較高。步法移動混亂往往是導致擊球失誤的首要原因,掌握良好的判斷落點的能力和準確靈活的腳步就顯得更加重要。在球場上運動員如何合理地轉換并運用這2 種步法是平時步法訓練的重點。
在網球的擊球技術中,最講究的是力度與準度。雙手反手擊球過程主要由4 部分構成,分別是準備姿勢、后擺引拍、揮拍擊球和隨揮跟進。這4 個技術動作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系,任何一個技術環節的細節都可能會影響雙手反手擊球的質量。
在雙手反手擊球的過程中,準備姿勢十分重要,因為其對判斷來球的方向、路線、落點有著決定性的左右,并且充分的準備姿勢對啟動速度也有提升,標準的準備姿勢應當做到雙腳略寬于肩,兩前腳掌著地,俯身屈膝降重心,雙手持拍于胸前緊盯前方來球。
在接下來的后擺引拍時運動員應及時將球拍向身后擺動,由于單手反手的引拍動作是從肩部開始發力,如若應對快速來球導致肩部無法及早轉動或是轉動不充分,就會出現單純依靠小臂硬性發力推送的現象,這樣容易導致腕和肘關節的損傷,因此“網球肘”是單手反手擊球運動員的常見傷病。
在揮拍擊球過程中,爆發力源自屈膝蹬地—轉腰帶肩—手臂內收旋轉—手腕翻轉動作,其優點在于發力順序自下而上,球拍滯后于身體,充分將全身力量集中在拍面上。由于是雙手持拍,不僅能讓擊球手部形態更加穩定,而且能使腿部力量充分的傳遞到上半身,避免力量不足的情況出現,運動員因此能抵擋住對方的強力來球,有效地減少失誤率。從力學意義上講,這種發力方式相較單反能減小對手腕和肘部的負荷,從而降低受傷概率。擊球時最重要的技巧便是持拍的雙手隨著肩膀圍繞身體轉動,快速提升的角速度使球拍在擊球前擁有了極大的動能,擊球力量自然充足,更具侵略性。
擊球后的隨揮動作常被運動員忽視,一次完整的隨揮不僅能使擊球動作看起來更加連貫流暢,更重要的意義在于能保證良好擊球效果的延續。因為在擊球后,隨揮會有一個向擊球方向的推動跟進,不僅有助于控制拍頭的加速度,更能控制擊球后球體的飛行軌跡(旋轉、弧度、深度、線路)。雙手反手擊球特別強調擊球之后肩部的轉動,因此隨揮轉動幅度大,球拍越能自然地甩到頭頂后方結束。
網球運動最講究的是力度與精準度。比賽過程中運動員往往打出較深落點的底線球,或是頻繁變線調動對手大幅度的折返跑,給予對手極大的壓力,以致其出現失誤,從而直接得分,這也是網球運動員常用且高效的戰術。而如何化解快速有力的底線近身球和彈跳落點刁鉆的高球是關鍵所在。雙手反握由于腕部固定,手部力量相對集中,在接快球時可以使用抖腕技術回球,用以彌補引拍距離短的不足,在接高球時不易發力的情況也能盡可能避免。因此,使用雙手反手擊打此類威脅性大的球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