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婷婷
(山西工商學院體育課程教學部,山西 太原 030006)
課程思政是將各類型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同向而行形成協同育人局面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強調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高校體育課是增強大學生體質、培養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與愛好的一門重要課程,對大學生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教育部以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積極倡導體育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積極推動課程思政與高校體育課程教學融合可以進一步挖掘體育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而更好地實現課程育人目標,提高高校人才教育質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中強調了思政教育關系到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等問題,強調要將思政教育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要堅持不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無論是文史類課程還是理工類課程抑或是藝術類、體育類課程,這些課程都是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所服務的,都有其育人價值。因此,高校所有課程應該積極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與思政理論課形成協同育人局面。積極推動課程思政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融合,充分利用體育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發揮育人作用,這與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精神不謀而合,有利于高校全面貫徹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精神。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實施多年,體育課程教學質量也有所提升,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部分高校體育教師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在教學中仍習慣用傳統教學方法開展教學,使體育課程教學偏向競技體育,不夠重視大學生的水平差異,輕視了體育運動的內涵。另一方面,體育課程教學中偏重實踐教學,過于強調大學生體育成績與體測達標率,沒有向學生展示體育精神以及體育的魅力。積極推動課程思政與高校體育課程教學融合,體育教師不僅需要關注學生體育知識、運動技能的掌握情況,還需要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需要重視精神理念和思想內容的傳遞,改變當前體育課程教學重技術、輕內涵的情況,深入落實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改革。
思政理論課程等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顯性課程,而其他課程或者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則是隱性課程,只有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互配合,才可以更好地發揮出各類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教育成效。積極促進課程思政與體育課程教學融合可以使大學生在體育鍛煉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這種教育方式也容易被大學生接受,體現了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有機融合,有利于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協同育人局面的形成。
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踐行立德樹人工作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在抓好文化類課程的同時,重視體育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全面發展人才需要。在新時期,行業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旺盛,不僅看重人才的知識與技能,更看重人才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在這一背景下,推動課程思政與高校體育課程教學融合可以通過體育課程教學以及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培養大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引導大學生成為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綜合素養高的人才,滿足新時代國家建設與發展的需要。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以及大學生發展需求、人才培養目標出發確定頂層設計方案,構建以大學生終身發展為目的的長期規劃。在體育課程教學中,選擇表現突出、進步明顯的大學生作為學習榜樣,引導更多的大學生去學習。以學校體育課程教學規范、體育課程教學大綱、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改革方向為依據,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育可以更有效地實施。
教學大綱對高校體育課程教學起指導作用,在體育課程思政視角下,高校需要對大學體育課程教學大綱進行調整,應該根據學校的教學優勢、大學生的興趣以及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的、可行的體育課程教學內容,調動大學生參與體育課程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合理增加競技性、合作性質的體育項目,突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大學生在鍛煉過程中釋放個性,讓大學生明白何為體育精神。
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應該努力向規范化與常態化的方向發展,讓課程思政與高校體育課程教學融合可以落到實處,需要建立其長效的制度約束機制。在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需要建立其靈活的、多元化的考核機制,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反思意識。盡管大學生在生活與學習中不可避免地會犯一些錯誤,但是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意識到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教育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發揮課程的育人效果。因此,應該逐步建立起體育課程思政教育長效機制。
一套合理、可行的大學體育課程思政改革制度可以從制度層面引導體育課程教學目標、內容、手段等創新,可以推動課程思政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的融合。高校可以在課程管理制度及人才培養方案上重新明確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目標,將課程思政的相關理念融入體育課程教學目標,在傳統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增加思政教育方面的目標,如在體育課程教學中培養大學生艱苦奮斗、堅持不懈、良好體育文化精神等目標,豐富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目標,使課程思政理念在體育課程教學中的融合提供了目標導向。
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障,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落實需要將體育課程教學與愛國主義精神教育相結合。例如,在體育課程教學中,體育教師可以利用圖片等工具向大學生從我國近代第一次參加奧運會說起,再到如今我國乒乓球、跳水等項目成為強隊,并先后獲得了夏季奧運會、冬季奧運會的舉辦資格,向大學生闡述我國體育事業取得當前成果的不易,從大學生比較熟悉的體育知識與事件入手加強對大學生愛國主義的精神引導,不斷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通過課程內容的學習拓展,大學生會具有更強的民族自豪感,從而實現體育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準則,也是更好地應對改革開放下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新特點的重點。在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國內外一些知名運動員的生平經歷向學生介紹一名優秀運動員的基本素養,引導大學生形成愛崗敬業的精神。教師還可以借助體育賽事的規則強調體育比賽的公平性,培養大學生的誠信意識,讓學生體會“友誼第一”的體育精神。從各類大中小型體育賽事的影響方面引導大學生對體育運動以及背后的體育精神有著更深刻地了解,讓大學生逐漸形成深刻的思想認同和發展認同。將高校體育課程教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不僅是深入與推進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發展與培養優秀公民的基本要求。
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也是國家軟實力的標志,在高校體育課程教材中也有一些文化教育素材,教師在教學中積極挖掘這些文化素材,并將其與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可以讓大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在武術公共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讓大學生練習武術基本動作抱拳禮,初步了解抱拳禮的動作路線,動作要領及用力順序等,落實課程思政理念,使大學生明白中國武術“學藝先學禮,習武先習德”的精髓要義,將武術技術的傳授與大學生思想和道德教育有機融合,幫助大學生在掌握武術技能的同時培養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用心領悟傳統文化的優秀品質內涵,努力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與弘揚者。
高校體育課程是增強大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課程,也是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抓手。同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尤為重要。推動課程思政與體育課程教學結合需要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需要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教學目標以及引領機制,從而在體育課程教學中更好地落實課程思政育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