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慧
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 浙江諸暨 311800
自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將課程思政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以此實現全方位的育人[1]。課程思政觀點提出后,理論界開展了大范圍的研究,學者一致認為,思政教育需要潛移默化的滲透到專業課程中。因此,在財務管理教學過程中,注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強化了專業課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從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使其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財務管理課程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成為合格的應用型人才,重視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當前財務管理在教學方法上主要以老師講授為主,上課過程中,缺少老師與學生的互動環節,多數學生還是被動式學習,缺少學習的積極性。教學過程中,老師并沒有很好的將思政元素融入到專業課的教學中,以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教學手段上,沒有充分的借助“移動平臺”如智慧樹平臺、超星等。來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財務管理課程綜合性較強,學生不僅僅需要掌握理論知識,還需要具有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由于課程中涉及大量的公式和模型,所以知識點比較抽象,對于部分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講,掌握以上的知識點確實有難度。在授課過程中老師和學生都會過于重視學習理論知識,從而忽略了如何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過程中,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財務管理課程考核過程中,仍然以傳統的考試為主,缺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核,如學習態度、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沒有將思政元素很好的融入到考核過程中。這種傳統的考核方式已經不適應新時代復合型、應用型大學生的培養要求,具有片面性,有待完善和改革。
財務管理課程教學方面可以采取混合式教學模式、任務驅動法、案例與小組討論相結合。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將思政教育滲透到專業課教育中,對于需要引起學生關注的社會問題,老師可以借助“移動平臺”推送給學生;采用“任務驅動法”改變以往學生被動的學習模式,鼓勵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使其成為學習的主導者;采用“案例與小組討論相結合”,在專業課授課過程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穿插典型事例和其他育人元素,讓學生自發的意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如校園貸案例或者是企業造假的案例[2]。
財務管理課程板塊進一步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理論教學方面,著重向學生講授籌資活動、投資活動、營運活動、收益與分配的相關內容,在上述專業課的授課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比如第一章是財務管理基礎,給學生介紹財務管理的理念,通過“貨幣時間價值”的知識點,引出的“校園貸”的本質,培養大學生樹立理性的消費觀。第二章開始具體涉及財務活動,一個企業從無到有,最缺的就是錢,所以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籌資活動,通過知識點的學習,引出“三鹿企業倒閉”的本質,闡述在籌資過程中誠信的重要性,倡導學生樹立誠實守信的品格。實踐教學方面,著重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以此幫助學生掌握各種財務管理技能,如在開展財務分析教學時,將小組討論法和任務驅動法運用其中。我們會有為期一周的財務管理實訓,實訓的內容是分析上市公司的報表,以此了解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組員討論后共同完成PPT的撰寫;最后老師根據學生第一階段的完成情況,向學生擴展財務分析方面的知識,并且引入課程思政元素,告誡學生要誠實守信,堅決抵制粉飾報表等財務造假行為。為其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奠定職業素質基礎[3]。
財務管理課程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同時也具有較強的思政教育意義,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要將學生培養成為應用型的合格人才,因此,一方面要考核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和思政教育的認可,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的實操技能。所以在課程考核方面,我們改變以往一紙定乾坤的考核方式,采用的是過程性考核和期末成績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其中過程性考核占40%,期末成績占60%,過程性考核又進一步分為學習態度、實訓成績和思政案例的心得體會,占比分別為30%、40%、30%,學習態度主要包括學生出勤情況、課堂參與度、課后作業[4]。
財務管理的教學改革需要綜合考慮人才培養的目標,重視和加強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提升,優化傳統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教學內容和考核方面,將思政教育的元素,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其中。此外,深入研究財務管理課程的教學改革,引導學生善于思考、勤于實踐,有利于將其培養成為具有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