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月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到來給我們的國家蒙上了一層烏云,打破了我們原本平靜美好的生活。這次疫情的發生對教育信息化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國人口基數大,學齡人口眾多,教學資源分布極其不平衡。優質教育資源和師資集中于一、二線城市,三線及以下城市對優質資源的需求十分強烈。因為疫情,線下教學轉為線上教學,教學資源更加受到人們的重視。
疫情開始前,大多數學校教學以線下為主,線上為輔。雖然很多學校因為“三通”政策,安裝了許多多媒體教學設備,但因為線下教學才是學生的學習常態,所以安裝的多媒體設備也沒有被很好地利用。自疫情開始,只能線上教學,很多學校的教師開始學習相關設備以及一些直播平臺的使用方法,這使得很多教學設備有了用武之地。
當前幼兒教育工作開展的場合主要是家庭,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更多是通過親子陪伴來達成。因此,教師不被建議開展面向全體幼兒的網絡教學,而是將工作重心放在高質量的家長工作上,并且不采用幼兒園課程實施指導的思路和慣性思維來指導家長。
學校向家長提供各類游戲資源和親子互動的活動素材,在資源推薦時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學習方式及個性化需求,組織許多線上活動,教家長和孩子動手制作玩具,一起打掃家務、學做“小老師”等。
比如制作打地鼠機。教師錄視頻親自示范,父母和孩子共同學習制作。材料很簡單,準備好一個紙箱、一些吸管、兩三個玩偶、小刀、透明膠等物品。第一步,在紙箱上畫一些圈,然后用小刀把圓圈割下來。第二步,把一個小玩偶粘在吸管的一端,簡易的地鼠就制作完成了。第三步,和制作地鼠的方法相同,制作一個錘子。當地鼠從任意一個洞下鉆出來,用錘子把它打下去即為成功。這個游戲不僅增強了親子關系,還實現了廢物利用。
又如疊被子。為了找到疊得最快又疊得最好的方法,幼兒可算是絞盡腦汁,想了很多種方法,也編了很多關于疊被子的口訣。
再如一起學跳舞。教師通過線上示范,然后幫幼兒糾正動作,幼兒的任務就是學會舞蹈并且教父母跳。
在疫情期間,教育信息化在幼兒學習過程中發揮主力軍的作用。教育信息化具有現代性、便捷性的特點,線上教育不受時間、地點的約束,家長可以自己安排孩子的學習時間與學習計劃。線上學習還有利于縮小因教育資源不公平而產生的差距,家庭不富裕的孩子也能上得起優質的網課。在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有助于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任何事物有利就有弊,線上教育在帶來許多優勢的同時也會帶來許多劣勢。比如線上教學時,幼兒可以看到教師,但是教師的關注點不能包含所有幼兒,這就會出現教師上課時有些幼兒不理解、跟不上的情況,而教師也沒有辦法及時解決,這就要求接受線上教學的幼兒能夠主動、認真地完成在線教學的課程。但對那些自律性較差的幼兒來說,線上課程給了他們拖延玩耍的機會,會進一步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
在傳統的課堂上,教師和幼兒之間可以進行有效的情感交流互動。教師的表情、動作、神態、語言都會對班級里的幼兒產生一定的影響。優秀的教師更像是幼兒的榜樣,教師身上優秀的品格、人格的魅力都會對幼兒造成影響,這些都是在教師和幼兒有足夠了解的基礎上產生的。但是在線上教學中,教師大多是一個傳授者的角色,很少能關注到幼兒的真實情感,也很少像傳統課堂那樣,和幼兒有情感上的交流互動。
線上教學無法給幼兒提供豐富的校園生活,他們每天面對的都是一堆傳授知識的機器,不利于幼兒的成長。線上教學也缺乏一定的特異性,教師傳授知識的方式是一樣的,無法做到因材施教。因此,線上教學并不適合所有幼兒,也并不是所有的幼兒都喜歡線上教學。
目前,我國的在線教育仍然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在發展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問題。教授者和學習者態度的轉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也是在線教育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這次疫情讓中國3億多人接觸到了在線教育,對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也是一次猛烈的沖擊,但是線下教學在可見的未來是不可能被取代的,畢竟教育不能脫離群體性。對幼兒來說,學習知識只是教育中的一部分,交流、游戲、與人相處、如何成長都屬于教育范疇。脫離了線下教學,離開了同學、教師、學校,幼兒就只能對著手機或電腦屏幕中教師的一個頭像,這讓教育失去了很多意義,就算幼兒認真聽課,這也只能算是學習,而不是教育。
此次疫情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示首先就是要做到未雨綢繆,其次是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網絡發展尤為重要。為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琳瑯滿目的教學直播平臺迅速上線,“線上化”的教學能力逐漸成為學校教師的必備技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疫情期間,支持教育信息化工作主要圍繞改善網絡支撐條件、提升平臺服務能力、采取適宜的教學方式等方面開展。從線上教學內容的生產,到選擇合適的線上教學模式,再到底層網絡技術支持,全方位地保障停課期間線上教學的順利開展。
沒有一成不變的教育方式,只有不斷適應社會的教育變革,創新符合國情特點的教育模式,隨時根據現實情況進行調整,才能做到教育方式與時俱進,教育內容吐故納新,教學目標推陳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