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
初識
那是一個金秋,我來到商丘市民權縣莊子鎮流通小學支教,這兒空氣清新,令人神清氣爽。
學校坐落在莊子鎮南地,南墻外是一座村民集資修建的花園。花園中有三座古老的亭子,每個亭子都安置幾通碑刻。西側是學校西大門,鳥兒在枝頭嘰嘰喳喳叫個不停,仿佛在歡迎我這個“不速之客”。走進簡易大門,房舍簡陋,但校園整潔干凈,樹木投下樹蔭,花草纏繞相依,學生扔沙包、跳大繩,讓我仿佛回到了童年。
我教五年級數學,每個班三十幾名學生。剛開始,他們對我十分好奇,作業也能基本完成,但我發現有十幾名學生的作業是抄襲的。我一向重視學生的品德培養,學習容不得半點欺騙,我采取說教方法,但收效有限。當時我也無法維持課堂紀律,上課有吃零食的,有聚在一起放肆說笑的。
我未見過這樣的課堂,忍不住大聲訓斥,學生一時收斂并裝出可憐樣子。我一般會選擇原諒和教育,他們也有所改變,都能遵守課堂紀律了。
有時候,學生們一聽請家長,會馬上哄堂大笑:“家人打工去了,誰也管不了我。”說話時嬉皮笑臉,還拍桌子、吹口哨,像在示威。我被他們氣得變了臉色,但他們很享受,快下課時十幾個搗亂者集體敲碗筷,準備好賽跑姿勢,齊喊著倒計時。
等喊到“一”時,放學鈴響起,學生蜂擁而出,我也只有收斂怒氣去做午餐。我還沒做好飯,幾名吃完飯的搗亂者又聚集在我屋里,把零食往我嘴里塞,任你再大怒氣,也被他們的無邪打敗了。有的主動說:“老師,我們不氣你了。明天給我們帶些好吃的。”另一個體貼地說:“老師還沒吃飯呢,咱們出去玩。”話音剛落,學生們都往外走,還特意關上了門。
改變
漸漸地,我發現常常一起玩的同學,忽然有了矛盾,就立馬翻臉不認人,橫眉怒眼用腳跺對方,被打的同學往往眼含淚水不敢吱聲,如果略有反抗則會進入到更激烈的戰斗。趕上這樣動真格的場面,我的言語不起作用,只有拿起手機威脅說:“我正好拍了視頻,馬上就上傳家長群。”他們才住手,嘟囔著“誰怕”,但氣焰弱了不少。一節課后,這些學生又嬉鬧著一起玩去了。
剛開始的兩個月,我很苦悶。為了改變他們的學習惰性,我鼓勵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下午的教學重點主要是鞏固知識和指導作業,有些學生學完后精神特好,還主動幫助其他學生解答作業難題。
后來,下課我與他們一起丟沙包,了解父母對他們的期望,有的說父母讓混到初中畢業就打工,有的是跟著爺爺奶奶,在家中備受寵溺。我每天在教室內外巡視,把屢教不改的學生帶到辦公室教育,我又向其他教師請教管理學生的經驗。這樣,學生的學習狀態及課堂紀律逐漸朝著我期望的樣子改進。
半年過去了,學生與我有了更深的情感,常有學生為我捎來家里種的青菜、挖來的野菜和蒸好的槐花等。午飯吃過后主動為我刷碗、按摩頸椎,搗亂的學生也與我說了知心話,告訴我學習真的吃力,但以后會努力遵守課堂紀律,不再公然罵人,不再惹我生氣。
收獲
這兒的學生功課很單調,每天只有語、數、外三門課,這兒的學生也熱愛唱歌、繪畫,只是沒人開發他們的藝術細胞。既然選擇主動支教,我就應該為他們貢獻微薄之力。于是我教他們唱歌、書法、繪畫,讓他們也能享受豐富多彩的課程,品味人生的精彩,學會思索現在該為自己立理想,取得優異成績,養成良好習慣,用實際努力回報父母的愛。
在我的耐心指導下,學生們寫了鋼筆書法作品讓父母欣賞,美術作業繪出了理想家園、想象中的海底世界、未來的地球等,設計了手抄報,集體學唱了《快樂的節日》等兒童歌曲。體育課上,我教他們體會團結的力量。漸漸地,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了。我教他們,有夢想就有奇跡,現在積累的知識、情感、伙伴,都是未來實現夢想的基石,只有基石穩定了,夢想的橋才更穩固。講完后,我問他們:“聽懂了嗎?”“聽懂了,老師。”響亮整齊的回答回蕩在校園內。
五月,鮮花盛開,金銀花散發出撲鼻香氣,引得蝴蝶翩翩起舞、蜜蜂辛勤采蜜,剛長出的梧桐新葉隨風伴舞。一年的支教時光飛逝,我無奈過、生氣過,也感動過。上課時學生自我約束著,端正坐姿學習,友好的笑臉展現在我眼前。課間有學生邀我抓石子、跳繩。有學生笑著說:“老師,假期你來找我們吧,我家后面有樹林,涼快極了,我為你綁吊床!”曾經調皮的學生上課也能拿起筆,課下圍在我身邊說個不停。
他們讓我懂得了“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讓我明白:學生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幫助學生成長需要有愛,更需要有愛的指導,引領他們放飛心靈,去思考、去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