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敏
“雙減”政策強調了藝術教育在培養人的創新思維方面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學習藝術。音樂學科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陣地,應以高品質的音樂課堂賦能學校藝術教育高質量的發展。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不斷提升自身素養,做音樂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踐行者,在學習、實踐、反思中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在高品質的課堂學習中享受音樂的美好。
一、學習路上,且行且思
我為自己規劃的事業目標是成為一名學者型的教師,做一名永不止步的攀登者。為此,我主動參加各類學習,增進學識,開闊眼界,提高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走在學習的路上,我思考著,收獲著。
2011年,在南京參加江蘇省小學音樂學科專家團隊研修,我備感珍惜。傾聽專家和學者的精彩講解,我受益匪淺。培訓回來,我開始嘗試這些新的教學方法,在音樂課堂中更大膽地運用自身的聲勢動作,讓學生感受音樂,借助體態律動表現音樂。學生們笑了,課堂活了。卡農的創作實踐,讓我不再害怕合唱教學,學生們在合唱中幸福地享受著。
2014年,參加江蘇省義務教育小學音樂教材培訓會,3天的學習內容,需要幾年的時間慢慢消化。為了更好地消化吸收,回校后,我向教導處提出多教幾個年級。雖然事情多了點,但當把培訓所學的知識技能嘗試用于教學實踐,當看到學生驚喜的笑臉,當回頭看到自己的變化和進步,我從心里感到開心。
2015年,我作為鹽城市“大視野”農村音體美教師研修團的一員赴加拿大培訓。12天的學習考察,我收獲的是教育視野的拓展和教育觀念的轉變,多元環境下多元化的課堂讓我對教育有了更多元的認識。潛移默化的影響悄無聲息地改變著我,我對待學生更包容了,對待音樂教學更嚴謹、更專注了。
2018年,“省市共培”鹽城市鄉村小學音樂骨干教師的培訓,基于農村音樂教學的現狀展開。從音樂課教學目標到國際三大音樂教學法,從童聲合唱的組建、訓練方法到教材的體系與知識梯度的詮釋及新教材在農村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無不讓我受益匪淺。
每一次學習都是一次提升,在學習中感悟,在實踐中消化吸收。
二、實踐路上,探索反思
音樂課程標準是音樂課程實施的方向與指南。我認真研讀新課標,在吃透音樂課程性質與價值的基礎上,用音樂課程的五大基本理念指引教學實踐,在實踐中探索反思。
1.審美是核心,興趣是動力
《踏雪尋梅》是一首富有詩情畫意的歌曲,對歌曲的歌詞理解和對旋律的意境體會,都需要細細去品味。而富有魔力的音樂要素——力度變化,正是歌曲情感教學的著力點,它能很好地表現歌曲意境,但力度的變化處理需要學生在體驗的基礎上進行。
教學時,學生的動作表示無意中讓我有了靈感。學生用手勢的夸張、手與身體的遠近距離、推門和關門的動作、身體逐漸的起立等表示旋律的漸強與漸弱,他們還用拳頭表示有力的強,形象生動,富有創意。我根據學生的動作進行組合與指揮,這時,學生的感受與理解更深了,對歌曲的情感表達更充分了,歌聲更美妙了。
2.聽覺為先,音樂為本
音樂是一種超越語言的東西,可能一支筆、一張紙加上一種對生活的理解,就能有感動人心的旋律洋溢出來。有時無需教師多言,學生隨著旋律的起伏,自然能抑揚頓挫地演唱。但更多時候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從聽覺入手,聚焦情感著力點,精心預設教學過程,突出音樂課的音樂性。
3.重視實踐,鼓勵創造
音樂課堂教學要注意增強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在音樂實踐中,使音樂課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樂園。
在教學表演歌曲《云》時,大部分學生都根據帆船的形態創作了這樣的動作:手臂豎起表示帆,另一手臂在下面托著表示船。唯有一位學生,他舉起一只手臂,通過手臂帶動手腕上下活動,并在空中做向前行進狀,手的行進路線好像是一艘小帆船,在海洋中乘風破浪。這位學生的創作很有個性,他想到了在海中行駛的帆船,從而創作出動態的行進中的帆船形象。我肯定了這樣的做法,并給予高度贊揚。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尊重,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創造的信心增強了,同時又激起其他學生表現個性的欲望。音樂課成為學生展示個性、發展個性的自由天空。
4.面向全體,注重個性
無視學生的個別差異,把他們綁在同一馬車上,向同一方向前進,無疑扼殺了學生的個性。我在教學中努力創造條件,給予學生展示的時間和空間:設置小小舞臺,給學生提供表演的機會;給學生及時的肯定與表揚,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做到最好。
總之,對每一個懷揣著音樂教育夢想的教育者來說,只有不斷努力,行走在學習、實踐、反思的道路上,才能讓課堂更靈動,教學更精彩,向著更有效更美好的教學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