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題班會開展中,教師占主導地位,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和對象,而班集體是重要的活動場所和活動載體。一堂優秀的主題班會課一定不是由哪一方單獨完成的,而是參與主體同向發揮作用使之效果最大化。
主題班會課在整個中學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縱觀古今中外,主題班會的內涵和外延都非常廣闊。從歷史淵源和時代要求兩方面來看,主題班會課這種圍繞主題開展的教育活動可以從歷史上找到相同意義的活動,比如中國古代的書院講會活動、西方柏拉圖學院的講學。同時隨著歷史發展,主題班會課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逐漸滲透到現代德育工作中。主題班會課這種教學活動把教育和管理有效結合起來,它的組織形式和設計理念滲透了許多學科,是以一定的教育教學要求和班級的實際情況為依據確定主題、制訂計劃,在班主任的主導和幫助下,由全班學生共同參與的教育活動。
一、主題班會課應實現的德育功能
在主題班會開展中,教師占主導地位,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和對象,而班集體是重要的活動場所和活動載體。一堂優秀的主題班會課一定不是由哪一方單獨完成的,而是參與主體同向發揮作用使之效果最大化。
(一)鍛造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
作為教育對象,學生是主題班會課的直接承受者。在現在的中學中有很多以道德教育為主的主題班會,比如“學習雷鋒好榜樣”主題班會,把活動拓展到校園,表揚校園“小雷鋒”;把活動擴展到家庭,讓家長去給學生講革命故事;把活動拓展到社會,讓學生去參觀雷鋒紀念館。主題班會課的“指揮棒”在班主任的手上,但隨著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普及,班級自主擬定主題的空間和靈活度越來越大,例如感恩父母、尊老愛幼、與人為善、樂于奉獻等主題,都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并接受社會道德規范和價值要求。由于主題確立的多樣性使得主題班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質和價值信念都具有較為全面的塑造和強化作用,幫助每個班級成員成為向上向善好少年。書本上晦澀的道理也能夠通過主題班會這種更生動的形式傳導到學生的內心深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主題班會的育人具有針對性、廣泛性和生動性的特點。
(二)完善學生的個性、品格
主題班會課要實現學生個性、品格的發展。學生的個性、品格是個體思想品德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個性是尊重學生主體性的要求,也是面向新時代培養接班人的要求。
個性是一個人在思維方式、性情、性格、價值觀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質。品格指的是個體的內心信仰,它決定了每個人回應人生處境的不同模式。主題班會課可以針對具體的品格和個性特質展開主題班會。廣州市第六中學高二(16)班就曾模仿中央電視臺《朗讀者》節目,開展了一堂主題為“致愛情”的主題班會。這場主題班會把“愛情”這個比較敏感的話題搬上了課堂,在理性的思考中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男女交往,是一場成功的愛情觀教育活動。同時主題班會課還要傳播正確的規范要求,為學生的個性、品格發展指明方向,確保學生在追求個性發展的同時做好合理的自我約束。
(三)實現學生個體全面發展
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指德智體美勞的全面協調發展。主題班會課應當補充學校教育,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書本,拓展視野、完善認知。主題班會的主題是廣泛的,可以是理論的也可以是實踐的,特別是實踐性的主題班會能夠發散學生的思維、打破常規,讓學生到實踐中檢驗自己的認識。主題班會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參與。
主題班會課應該實現的德育功能是廣泛的,一方面是因為主題班會課自身的特點,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教育活動,它包含了多樣的教育要素,有效組織的主題班會課一定能夠促進學生多方面的提升;另一方面主題班會課將學生作為主體,激發其主觀能動性,可以促使學生自覺主動地選擇和接受德育,有效實現全面的德育效果。
(四)為學生發展營造積極的班集體氛圍
主題班會課是一個班級必不可少的常規活動,可以幫助班主任維護良好的班級秩序,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通過培養班級成員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提高班集體的整體形象;另一個是可以直接針對班級某一時期突出的問題進行集體教育,從而提高班級凝聚力。例如,湖北省羅田縣萬密齋中學針對班級出現的不文明就餐行為召開“文明餐桌”主題班會。經過這次主題班會,班級就餐的習慣有了明顯的改善。
主題班會一直是班級常見的管理方式,在開學時會有歡迎新生的主題班會,幫助班集體的迅速形成;在考試前會有動員考生的主題班會,為考試工作保駕護航,運動會、春游和比賽等活動也會有相應的動員型主題班會和總結型主題班會,因此主題班會課是班級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環。班級常規管理中主題班會也是重要的交流平臺,在明確的主題下師生暢所欲言,共同為優秀班集體的建設出謀劃策。當然,這種塑造功能的發揮有時效性要求,必須抓住班級管理的關鍵時機。
二、主題班會課德育功能的實現策略
開展主題班會課要堅持四個原則:一是科學性,堅持正確的理論基礎,選擇科學的方法;二是民主性,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三是廣泛性,綜合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四是客觀性,正確看待主題班會課的德育作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除了要堅持正確的原則,主題班會課還要防止陷入兩個錯誤之中。一是交代任務的匯報式主題班會,純粹為了完成學校布置的任務,忽視班級存在的問題。二是認為主題班會是萬能的,開展了主題班會課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就可以一勞永逸了。結合影響主題班會課的因素,筆者對有效實現主題班會課的德育功能提出如下建議。
(一)重視對主題班會德育效果的分析
主題班會課對學生的影響是全面而廣泛的,這里抓住德育功能,對班會后的德育效果進行分析總結。德育功能的有效實現,是長期性和反復性的辯證統一,所以德育反饋量表的設計是必要的,針對主題班會的不同類型,反饋量表主要分為知識檢測類,體驗反饋類和實踐檢驗類。比如學習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等帶有理論學習色彩的教育要進行相應的知識檢測,了解學生的理解掌握程度;而體驗式的主題班會,一般要針對活動中學生的感受設計問卷,了解學生的參與度和接受度;實踐指導類的主題班會,例如愛護動植物、節約用電和感恩父母等,就需要學生真正落實到實際生活,反饋形式可以采用匯報文章的方式。班會德育效果的反饋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根據班會開展情況具體設計。尤其要注意的是對收集到的反饋信息進行分析,從而評估班會的開展情況。
(二)優化主題班會課內容
德育功能的實現以主題班會課內容為載體。要實現主題班會課的德育功能,選取德育性教育內容是最為首要的。優化主題班會課的內容,要求內容設計要豐富,貼近學生的生活。德育不應該脫離學生實際,不僅要滿足學生的思想道德需求,而且要適當高于學生現在的思想道德水平。主題班會課的德育內容既要符合道德規范,也要適當結合學生的道德經驗。挖掘生動鮮活的主題班會材料,要求抓住學生思想動態,利用查看文獻、直接觀察、網絡收集和借鑒其他主題班會課等具體方法支持主題班會的內容設計。
優化主題班會課內容的有效方法是設置班級成員、班干部和班主任三級內容“門檻”。首先由學生出謀劃策,提出自己對某道德現象的看法,然后由班干部統一意見,確定主題班會課的德育主題,并建構主題班會課的德育內容,最后由班主任確定主題班會課的內容,針對不足的地方提出指導意見。班主任負責規范主題班會課的內容,把正確的道德規范融入主題班會中去。
一堂主題班會課內容設計得如何,活動策劃是關鍵。明確主題班會課的主題后,即需要安排班會負責人和指導者,規劃班會時間和地點,設計班會的具體流程并采購相關材料。主題班會中的理論材料一定要事前準備,并反復確認。物質材料的采集要設計財務報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班會的人員安排一定要到位,明確職責。活動策劃由指導教師和班長共同完成,活動的落實由指導教師監督完成。指導教師在會后也負責收集學生反饋,整理和分析主題班會的完成情況。
(三)創新主題班會課組織形式
要實現主題班會課的德育功能,還需注重主題班會課的形式創新。德育主題班會課的組織形式影響德育功能的實現,要有效實現德育功能,就要創新主題班會課形式,融合多種德育方法。常用的德育方法包括榜樣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自我教育法、實踐鍛煉法、說服教育法和品德評價法,運用到主題班會課中,就體現在主題班會的活動開展形式、師生互動形式和學生參與方式等方面。所以開展主題班會課要以活動為平臺,提供學生參與的平臺。主題班會上的活動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常見的活動,如學生代表談感受,學生游戲、學生辯論,師生對話等都可以運用到主題班會中去。特別是學生游戲可以極大地活躍主題班會課的氣氛,寓教于樂讓學生們在游戲中收獲成長。
主題班會課開展的時間和空間也可以適當變化,可以開展系列主題班會課和特色主題班會課,也可以把主題班會課設置在課堂外,讓學生接近大自然,以場地的變化豐富主題班會課的組織形式。創新主題班會課的形式也要注意兼顧法律法規和學校、社會中的道德規范,在科學合理的范圍內開展主題班會課。
(四)凈化主題班會課德育環境
在開展主題班會課的時候,班級氛圍和班級秩序是影響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主題班會課的環境包括課堂環境和學校環境。課堂環境主要表現為主題班會課的課堂氛圍和課堂秩序,主題班會課的和諧有序是保證主題班會課德育功能有序實現的重要條件。
凈化課堂環境,首先要依靠班級制度規范和班主任的管理,要為主題班會課制定合理的班級紀律,按照要求開展主題班會課;其次要依靠班集體的班風,在班集體形成崇尚文明、追求先進的作風;最后是要建設好班級的生活環境,在追求干凈整潔的基礎上,設計有班級特色的生活環境。
學校環境主要是要做好學校制度文化建設,形成整個學校的文明風尚。特別是要遏制住一些不正之風,比如學校暴力,攀比、奢侈作風和惡性競爭等,這些不良現象會極大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品德,從而加大主題班會課德育功能實現的難度。
主題班會課和班級、學校是相互依賴共同發展的共生關系,在面對不正之風時,更加要發揮主題班會課的德育功能,凈化班級和學校的環境,也可以為主題班會課的德育功能實現創造優良的輿論環境和有序的組織保證。
(五)發揮各種教育力量的合力作用
影響德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學生產生道德問題的原因也來自多方面。所以開展主題班會課的時候要綜合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促進主題班會課德育功能的實現。
集思廣益,集中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教育力量。家庭是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開展主題班會課的時候,鼓勵家長參與進來,甚至可以直接由家長組織主題班會課。學校教育對人的思想品德的發展更加具有指導性,學校承擔著對學生進行人格塑造的重要職責。融合學校教育力量,就要求在開展主題班會課的同時注入學校的文化特質和教育理念,比如對校訓、校史的學習,讓學生對學習充滿感恩和熱愛。發揮社會教育作用,就要增強主題班會課中的時事參與感,由主題班會課拓展到社會實踐課,讓主題班會課的德育功能獲得生長的新土壤。集思廣益也是集中每一名班級成員的想法,綜合學生的需求,使學生成為主題班會課的主體,激發起內生性,以主人翁的姿態為自己的成長負責,由他育到自育,實現全面發展。
【李玉風,浙江開放大學】
責任編輯︱郭鑫超